肇庆: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珠三角第一
2020-06-19郑秀亮周仪
郑秀亮?周仪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3,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四位,珠三角第一。PM2.5年日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二,珠三角第一,并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同比下降4%,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四、珠三角第一。2019年,肇庆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交出优秀答卷,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提升监管体系建设
“科学研判、精准施策”,这可以说是肇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直秉承的“八字真言”,通过加强科技支撑,肇庆逐步打造出覆盖全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监控体系。
目前,肇庆已建成18个常规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县级以上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配置3台颗粒物雷达、1台风廓线雷达、79个网格化微型站,结合重点时段开展VOCs走航,实现端州、鼎湖、高要主城区立体监测全覆盖。为管住机动车污染,肇庆建成4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7套黑烟车抓拍系统,全方位管控四个入城主要通道,实现对横穿城区的过境公路G321电子化、智能化监管。
肇庆市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肇庆市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系统、肇庆市固定污染源VOCs排放清单动态更新平台……随着监测能力的加强,肇庆同步定制开发各类系统平台,实现数据整合共享,形成治污合力。2019年肇庆加大投入升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精准预报从4天提升到7天,预报范围从主城区提升到9个县(市、区)。
PM2.5来源解析、O3来源解析及VOCs污染特征分析、PM2.5与O3协同管控及全面达标研究等课题研究,为肇庆科学治污奠定坚实基础。近几年,肇庆先后多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控科研项目,汇聚了国内多个大气领域专业科研团队,包括持续更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进行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动态效果评估,研究大气重污染过程气象特征与成因、输送特征等。
这些系统、专业的研究,为肇庆开展符合本地化实际情况的防控对策起到了风向标作用,对治污措施施行情况及政策实效开展的持续性跟踪评估,指导肇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实现科学防治闭环管理
2018年,肇庆仍为省内少数未达标城市之一,PM2.5浓度全省最高。为扭转局面,2019年以来,肇庆借鉴京津冀及其周边“2+26”城市、长三角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坚精细化跟踪管控工作,实现“监测数据可综合应用,监管执法有实在抓手,治理效果可量化核算”的污染防治体系闭环管理。
2019年以来,肇庆共启动16次131天不利气象应对,成功将其中81天空气质量控制在优良,将其中14天AQI从预测轻度以上控制到90~100范围。“取得如此成效来源于我们建立了预警预报系统,提前开展应对工作。”肇庆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肇庆借助第三方团队的技术支撑,统筹无人机、激光雷达、网格化微型站、VOCs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运用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网格化精准监测平台、大气综合分析诊断平台等系统数据,对空气质量实时监控、污染形势实时分析、污染源头实时锁定,对不利气象进行预报预警,提前启动应对。
“相信科学,尊重专业。”肇庆市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副市长坚持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环境空气质量会商会,联合第三方团队分析制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突出因素,听取第三方团队提出的治理建议,科学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科学、有效地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使治污更加精准,肇庆针对陶瓷、玻璃、水泥、铝型材、汽修、熔铸、造纸等重要污染行业深入展开摸底调查,科学制定分级、分类的污染天气“一厂一策”应对措施清单,实现科学减排、精准治污。“‘一厂一策清单化减排措施管理系统正在建设中。”肇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系统将实现重点工业企业清单化减排措施、减排量核算、减排效果评估等信息化、系统化。
精准治污提升城市气质
“2019年我们强化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堅领导力量,通过‘四招不断提升城市‘气质。”肇庆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提到,肇庆市2019年针对四方面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控制污染物增量、削减污染物存量,加快各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
第一招,推动PM2.5提前达标。“PM2.5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根据我市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我市PM2.5的最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污染时段,占比高于第二主要污染源近两倍。”肇庆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源解析结果,肇庆从2019年初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组织公安、交通、生态环境部门常态化开展查处柴油货车尾气超标排放,1—12月,共检测车辆4608台,对其中不合格的462辆开出责改书和6063代码违章处罚。加快纯电动公交车替换工作,目前已累计更新纯电动公交车824辆,完成率为80.55%,实现2019年PM2.5同比下降11.1%,提前一年完成达标考核任务的目标。
第二招,实现SO2大幅改善。“十三五”期间,肇庆先后两次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从2017年的427.66平方公里扩大至1433.34平方公里,端州区、鼎湖区、高新区全区域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开展无煤区创建工作,城区全面完成散煤清理行动,严格禁止散煤的使用。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锅炉深入治理,完成了424台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烧锅炉淘汰或改燃清洁能源改造,全面完成35台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或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报停用,超额完成240台燃生物质锅炉专项整治任务(省下达任务为107台)。经过一系列努力,2013—2018年间,肇庆SO2改善幅度达53.57%,2019年加大燃煤管控力度以来,1—12月SO2同比下降16.7%,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第三招,确保PM10稳步下降。《肇庆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于2019年在全市施行,为扬尘污染防治构筑法制防线。2019年起,肇庆积极开展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源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施工场所扬尘防治“6个100%”,建立全市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对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控并数据实时联网,实现数字化实时监控。聘请第三方团队针对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开展365天全方位现场巡查,全面跟踪扬尘问题整改落实,对仍达不到要求的工地依法依规上限处罚、停工整治。2019年以来,PM10进一步下降,1—12月同比下降4%,改善幅度全省排第四。
第四招,抑制CO出现反弹。秸秆的露天焚烧是CO和颗粒物的直接来源之一,是秋冬季制约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2019年7月以来,肇庆成立6个秸秆禁烧督导组,分赴各地进行日常督导巡查,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前后共发现并扑灭露天焚烧点1377个,并加大追责力度,对秸秆焚烧监管不力、问题重复出现的地方及部门实施严格问责,2019年11月7日,高要区一镇党委书记就因此被停职处理,该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责任人同时被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