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2020-06-19刘丹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评价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现。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遭遇着诸多困境:课程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无法形成专业共同体;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实施不到位;课程目標落实不到位;课程评价面临伦理困境;等等。因此,要构建课程指导教师团队,形成专业化学习共同体;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课程评价的伦理价值,避免技术主义倾向。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共同体  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发展需要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情境中问题的发现来设置活动主题,采用体验、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世界相对应,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对应,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世界。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有效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而是存在严重的书本化倾向,过分追求书本知识,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内容与生活世界相脱离,导致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缺乏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与应用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制约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面对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为了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1]。

2.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现

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素质评价对进一步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有重要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状况,特别能够考查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创新实践育人途径的实现。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评价内容不够明确、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学生综合组织评价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重要作用。其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一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对学科课程不能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其三,综合素质评价中可以使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遭遇的现实困境

1.教师队伍不稳定,无法形成专业共同体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负责人,学校专职教师应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规划及协调工作。同时,学校领导、社会力量、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也可以以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的身份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不稳定,大多数教师既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其课程开发经验不足,很难形成专业共同体。纵观现实,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校以自愿为前提,只要有意愿的教师都可以参与;有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新任教师来担任,并在不同学期进行轮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一样,其开展不仅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教育部门、学校等的支持,还需要完善的教研制度与专业共同体。但当前许多学校仍缺乏健全的教研机制,很难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2.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实施不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校课程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虽然很多学生设有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等,但这些繁杂的课程与学生的发展及内在需求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致使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不足,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衔接性。另外,许多学校没能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没能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据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及教师没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在规划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仅有不到52%的教师会每学期制定课程规划,而有超过11%的教师从不制定课程规划,有接近21%的教师偶尔会制定课程计划。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国家明确规定每周不得少于3个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采用弹性课时制,保证学生活动的长期性、连续性。但从目前开设课程的现状来看,有84%的学校在课表中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有26.4%的每周有1课时,24.8%的有2课时,16%的有3及以上课时[2]。

3.课程目标落实不到位,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有效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目标落实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对学生生活习惯与能力的养成不足。相关文件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应引导学生‘料理日常起居,注重生活卫生,‘掌握生活技能,形成自理习惯”等。该规定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基础教育学校无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专题目标还是总目标设置中,都缺乏对学生基本生活技能、良好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应用不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其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很多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存在偏差,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效结合,没能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很多学生在劳动观念及意识层面比较薄弱[3]。

4.课程评价面临伦理困境,存在严重的技术主义倾向

首先,课程评价中学生观存在价值错位现象。一是忽视学生“道德主体”的存在,过分强调学生“能力主体”的存在,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出现价值偏向问题,这从本质上扭曲并背离了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二是未能考虑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缺乏对其生命伦理的关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实践体验为基础,评价中应关照和尊重评价主体的个性化、具体化和多样化。但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却未能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存在,如漠视学生的文化差异、无视学生的能力区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别等,导致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生命伦理的关怀。其次,课程评价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在技术取向之下,课程评价遵循着固定的程序与规则,其内在逻辑没有考虑价值判断或是价值无涉,致使出现价值无涉[4]。

三、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困境的路径

1.构建课程教师团队,形成专业化学习共同体

面对情境化、脉络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围绕问题展开交流对话并进行实践探究。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合作研究,在面对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教师要与教师及学生共同开展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协同合作来开展实践活动。还要构建积极向上的合作文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搭建共享平台,加强校内外合作,开展协同研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在合作中的共同成长。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及实施的支持力度,加强实践调研工作,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及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支持,帮助教师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让教师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平台,鼓励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挖掘其潜力、勇于创新、积极实践[5]。

2.统筹规划,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复杂课程,因此,各学校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一活动,还要注重活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在地方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发展需要、现实需求及年龄特征等,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利用当地特色及优势,从整体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规划,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在整体设计、系统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对每一项活动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进行充分挖掘,避免教育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時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办学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科学合理配置师资、安排课时、分布课程资源,处理好学期、学年及学段之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与学科课程协同促进学生发展。从内容组成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涵盖非常广泛、丰富的内容。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效结合各活动内容,合理整合各活动方式,注重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有机体[6]。

3.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首先,在具体开发、设置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关的活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等养成相关的专题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其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有效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劳动技术的培养,关注学生劳动习惯及态度的养成,通过对具体活动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再次,加强学生与社会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自我认识与社会联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时,进行一些服务性学习,有效结合社会服务工作与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具体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并了解生活,逐渐形成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7]。

4.实现课程评价的伦理价值,避免技术主义倾向

在技术取向的影响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更多强调评价的科学性,忽视评价的实用性与价值性,从技术层面讨论评价的伦理问题。这种技术理性至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导致评价活动出现“异化”。首先,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性,注重评价的伦理性,关照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坚守伦理底线。这就要求坚持评价理念的关怀性、评价过程的人性化及科学化,评价结果的人本性,不让活动评价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身心造成伤害。其次,尽量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实践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结果之间出现直接的利益联结。如果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的个人声誉、职业地位及经济利益等直接相关联,则会出现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采用失伦行为来追逐个人利益的现象。再次,创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程评价氛围。当个人在精神状态好、时间足够充裕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做出符合伦理的判断[8]。

参考文献

[1] 黄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

[2] 张华.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7(22).

[3] 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

[4]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

[5] 冯新瑞,田慧生.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

[6] 王冬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3).

[7] 朱恬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3).

[8] 刘志慧,罗生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伦理考量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

[作者:刘丹凤(1981-),女,江苏常熟人,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评价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