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其破解路径

2020-06-19李玉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 高效课堂建构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课堂“翻转”的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当前我国高效课堂建构存在诸多问题,即:“效果至上主义”突出,教学本质被忽视;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呈现模式化,改革中移植现象突出。因此,建构高效课堂要转变课堂理念,创造“为学而教”的环境氛围;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使“学”与“教”相统一;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鼓励高效课堂改革;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课堂理念  课堂学习共同体  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对课堂与教学研究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在教学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外,“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意思相近。鲍里奇指出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一些细节性、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促使学生的学业表现向积极方向发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国内,许文方指出:“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要采取多种举措走出误区。”[1]高效课堂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效果较好、效率较高地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且取得较大社会效益和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的课堂,其应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一、高效课堂建构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课堂“翻转”的实现

在高效课堂建构中,教学思想作为先决条件与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建构。高效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学生担任课堂主讲、课堂学习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教学等等,尤其是新倡导的科学课改理念,将那些看似技术化、碎片化的课程改革做法凝聚为一个整体,使其成为富有意义的专业化、系列化课改行为。将“教育”变成了“育教”、“教学”变成了“学教”、“学习”变成了“习学”的三大“翻转”被称为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即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进行的“翻转”,使其成为“先育后教”“先学后教”“先习后学”。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师往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建构。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和练习习题为主,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2.“以生为本”的思想,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努力为其创建适合学习的“学堂”。高效课堂改革自面世以来就能获得学校的响应、学生的接受、社会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它既顺应了现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要求,又投合了学习者主体性意识与地位剧增的发展趋势。学生是学习行为发生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和知识技能的建构者,只有努力研究怎样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评判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主探究、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从课堂外显行为来看,学生高质量的发问率、参与率和听课率等可量化的行为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指标。高效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性格特征和年龄特征等对课堂要素进行组合配型,创造“师生共振、生进师退、生本师导”的新型课堂关系,教师只做辅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将学习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3]。

3.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實际上就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单位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通常来说,评价高效课堂效益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对课堂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高效课堂实践者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量越大,其教学效能越高;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动量、练习量、信息量,有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增量的方法有:压缩课堂时间结构,规定一定的讲授时间,实施“抑教扬学”;尽量由学生代替“教”的活动,扩大学生的相对学习时间;通过提前预习、增加课外作业等来向课外延伸学习,增加学生在课堂的绝对学习时间。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唤醒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潜能,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让教育回归本真。

二、高效课堂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1.“效果至上主义”突出,教学本质被忽视

高效课堂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时下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偏离了它的本质,极致推崇高效造成了效果至上主义的出现[4]。当前的高效课堂忽视了教学的隐效、长效,只注重教学的显效、短效,强调教学最终的成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会采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过程便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快餐模式”来重组教学活动的结构与过程,让学生越过“受教”环节直达教学结果。这既抑制了教学过程的魅力,又释放了探索价值的成分,结果造成高效课堂的“效果至上主义”。这种将高效课堂中“效”的含义与重要考试建立关联,与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相挂钩的高效,使高效课堂改革失去了本真的意义。

2.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教学”

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个性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决策者,自主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估。在实际的高效课堂改革中,将“教学”简化为“学习”的倾向非常突出,甚至将学习看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导学案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严重偏离了“教学”的真实意境。特别是在慕课课程、翻转课堂理念的推动下,师与生发生倒置,教与学发生换位,家与校发生互换等教学实践改革替代了课程改革,高效课堂被异化为“高效学习”的代名词。事实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无所作为”,而是教师的角色在本质上发生了转变。在新时代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同行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5]。

3.高效课堂呈现模式化,改革中移植现象突出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效率、效益和效果取得最大化。在现实的高效课堂改革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主流高效课堂模式”,他们抢占了广大改革实践者的视野,如“三三六”模式、“10+35”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等。事实上,高效课堂更多体现的是教学实践的创新,而不是有效教学改革经验的“集装箱”。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许多学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盲目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已有改革经验,致使高效课堂改革出现同质化、趋同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一些高效课堂改革名校的经验被很多学校看成高效课堂改革的法定模板、权威样式,使得整个高效课堂改革成为了“复制成功”的捷径,最终将走进死胡同。高效课堂改革呈现模式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改革动机不纯。在“课改产业”、课改成名动机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教师的课改功名心态严重、课改目的不纯,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时间去潜心研究教学改革,而是直接复制和移植一些成名学校已有的教改套路和经验。

三、高效课堂建构的破解路径

1.转变课堂理念,创造“为学而教”的环境氛围

在建构高效课堂时,教师要转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倡导“为学而教”的课堂理念,转变以往“为教而教”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新理论的不断学习和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来逐步实现。“为学而教”是一种新的课堂理念,教师与教育实践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为学而教”的方法和路径,教育研究者与理论界要积极钻研“为学而教”的基础与理论。具备“为学而教”观念的教师,在课堂中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表现出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和较高的专业心理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创新实施“为学而教”的课堂理念,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增值效果”是值得关注的,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师生之间的信息联通、组织联通和心灵联通来完成。

2.有效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统一

传统教学过程是由课堂上与课堂外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课堂教学实际上相当于教师“教”教材的活动。在课堂外主要进行的是学生的学,主要是学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来学习课堂上教师所“教”的内容。这种“教”与“学”相分离的教学内容,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因此,有效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机整合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形成“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重组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其价值取向,优化内容结构,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组合。其次,要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为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策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这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追求之一。然而在现实中,有些课堂只有个别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积极地配合着教师,绝大多数学生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这种课堂是低效的课堂。

3.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鼓励高效课堂改革

通过“建模”可以有效规范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秩序,统一教学指导思想。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要做到“四个适合”,即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情境、适合内容。首先,适合学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其次,适合教师。对教师而言,如果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者与教师自身的理念相应、志趣相投,则该模式就与教师相适应。再次,适合情境。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在选择模式时要选用与当时的教学情境契合性好、关联度高、适应性强的。最后,适合内容。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对与自己相应的内容有效,而对其他内容不适用。因此,在选用教学模式时要量体裁衣,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6]。

4.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共同参与

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学主体通过共同构筑文化、关系、确立意义形成的共同体。把课堂建构成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与学生具有的多方面特征。一方面,与联合体有所不同,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存在共同的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各个体之间彼此互相关照。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组织,其成员有着共同的行为标准与情感取向。课堂共同体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学生,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及其特征。事实上,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所有的共同体成员都在同一个社会情境中进行着交流互动与合作,在解决问题时,各成员要展现各自的专长,确立和协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同样,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开展着合作式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境时,要及时提供“支架式”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具体可以通过为其成员设定角色,鼓励成员以不同的身份来参与团队活动或参与问题讨论,让他们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参与带来的快乐,并取得进步[7]。

参考文献

[1] 许方文.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0B).

[2]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03).

[3] 梁红梅,孔凡哲,等.中小学优质高效课堂建构的保障条件和实践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

[4] 龙宝新.论高效课堂的实践创造及其深层归因[J].江苏教育研究,2017(10).

[5] 凌明川.“三三”式高效課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

[6] 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7] 龙宝新,折延东.论高效课堂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4(06).

[作者:李玉娜(1989-),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软件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