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观教育及对策研究

2020-06-19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130601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5期

李 刚(长春大学 旅游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1)

一、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当今社会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与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自身状况密不可分,高考学生每年呈现递增现象,2017年940万、2018年975万、2019年1031万创近10年的新高(图1:2017—2019年考生数量)。就业压力一方面和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滞后有关。鉴于以上情况,通过对大数据分析,解决学生在就业时对于择业的一些困扰和看法,以便帮助毕业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依据,现将分析情况表述如下:

图1 2017—2019年考生数量(单位:万人)

(一)从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52.7%认为形势不容乐观。34.2%的人认为还可以接受。不了解情况的只占13.1%(图2:就业形势调查情况),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能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

图2: 就业形势调查情况

(二)对于选择不同的行业,信息类行业是最受欢迎的达到31.75%,其他几个行业如金融业22.87%、房地产业14.29、广告业8.06%,而在这些行业中希望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占36.52%,销售与市场人员占16.47%。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例如考研、报考事业单位、公务员、选调生等,而且此种情况每年呈上升趋势。

(三)对于工作和所学专业相关性而言,14.3%的学生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行业,47.3%的人表示可以接受,工作一段后再选择其他行业,18.7%的学生会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而定,极少人会拒绝与自身专业不同的工作。

(四)对于毕业生选择区域而言,依次为49.7%沿海开放城市、23.6%返回家乡、15.5%内地省会城市、5.2%出国深造、2%的人会选择不发达地区。

二、择业观教育研究特点及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大学生择业观特点

1.大学生步入社会,对于能够选择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期望值较高,但是缺少相关的经验,这样就会引起现实与理想相差很远,会导致矛盾,所以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现在高校毕业生都有着高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择业选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3.大学生毕业的时间相对固定,为每年六七月份,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压力巨大。

4.在此期间,学校就业部门、各省的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根据这一特定时间将精心准备,发布就业相关信息、组织大型招聘会,学生们也将根据招聘现场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随着每年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5%左右,本处于弱势群体的他们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方面。由于部分毕业学生在求职时可能需要在制作简历、参加培训、异地面试、甚至购买面试服装上花费大量资金,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不敢轻易尝试。第二,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欠缺。部分毕业学生存在自我封闭现象,思想压力较大,职业取向趋于功利,对于就业期望值偏高。还有部分毕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于表达和推荐自己,而工作中又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抗压能力弱,显得不自信,这都是心里弱势的集中表现。第三,缺乏经验和实践。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技巧,他们往往缺乏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方面的能力,这和他们本身在校期间参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不够有关,缺少在求职面试时的应付能力,这些不利因素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完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及对策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为学生营造合适氛围对学生择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有:营造良好氛围。要营造健康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还要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相关制度,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择业观,促使大学生形成良性的择业标准。其次,发挥当今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打造良好的氛围。社会舆论宣传必须旗帜鲜明,要正确地指引择业导向。

(二)营造择业观教育要具备丰富的载体

1.建立形成大学生正确择业观的环境。课堂有着传播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能力,是老师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重要场所。学科建设要科学地设置且符合学生自身要求,还要与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对接。课程设置应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其中,而前者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择业时起到至关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较强的法律意识,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思想特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为目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每学年确定培养目标从而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体系,并贯穿大学职业教育的始终。

第一,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新生,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充分利用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模式,让学生对大学学习和成长发展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二,重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组织学生精读一些发展思维能力的书籍,多参加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讲座活动,或多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重点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课程辅导,掌握相关的法律政策。还可以参与职业类的各种赛事,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创业项目策划书培训活动”,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中心的服务活动等,聘请校内外专家、创业精英导师团,进行交流研讨,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收获和锻炼。

第四,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加强学生自立自强、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就业意识的培养引导。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打造高效择业观的网络阵地。当今的互联网已经和我们密不可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储存量大、高效、快速等特点。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依托网络。

第一,加强择业观教育的网站建设。依托学校就业网站,单独设立以择业观为主题的栏目,把择业观优质视频共享于网站,积极宣传并引导学生登录,进行在线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二,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依托学校就业平台、官方微博网站、相关就业论坛等载体加大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通过平台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道德观以及拓宽职业信息的交流渠道,解决学生在择业上的困惑,这样不但增进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择业观的教育。

第三,加强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Q群的建设。这几种方式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一个来源,通过以上载体发布消息,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职业测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能力测试、人格测试、职业测试匹配到适合的职业类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可以有选择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

新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毕业生就业求职也慢慢变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和焦点话题,这也是各个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应对职场的能力,科学掌握求职技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