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动荡和挫折中走出来的不朽作曲家

2020-06-19邱璨琳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5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半音

□ 邱璨琳

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年),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每一个身份都光彩夺目。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有着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痕迹,被认为是“最后一个俄罗斯后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有接近二十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他从14岁开始直至66岁创作完最后一部作品,在五十二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包括钢琴独奏、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声乐和合唱作品,如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 《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拉赫马尼诺夫一生坎坷。他出生在俄罗斯一个有声望的音乐家庭,他的曾祖父是杰出的小提琴家,祖父曾师从有名的钢琴家约翰·菲尔德,母亲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4岁时,在母亲的启蒙下开始学习钢琴,9岁便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12岁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先后从师于西洛蒂(钢琴)、塔涅耶夫(复调)和阿连斯基(作曲),并结识了柴科夫斯基。毕业后,17岁便开始独立音乐家的生涯。他的家庭后来由于父亲的肆意挥霍而败落,妹妹病故,41岁时因为俄罗斯爆发战争迫使他离开,45岁时辗转到了美国,期间生活拮据。58岁时他创作的作品在苏联遭到长达两年的禁演,61岁时他创作了著名的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虽然身体每况日下,但为了生计还得到处巡演,直至他因癌症去世前一个月还在巡演。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笔者将从下面三点对他中青年时期创作的两部有代表性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一、悲剧音乐色彩

拉赫马尼诺夫是“忧郁”的代名词,人人常常从他的音乐中听见悲痛与沉重的旋律。对他造成最深刻影响的悲剧事件之一,是他24岁时所创作的d小调交响曲在俄罗斯的首演。评论家和观众对这次首演的反馈都很消极甚至是残酷。如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居伊评论说“这首曲子破碎的节奏,不分明、模糊的曲式,让人感到紧张和喧闹的铜管,不合理的和声安排也让人感到不适。”事实上,指挥家的失常指挥和乐团糟糕的演奏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部交响曲实际上有着很高的音乐价值,但残酷的批评使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严重的沮丧和巨大的打击之中,近两年几乎没有发表作品,甚至不得不每天坐于漆黑的房间中接受医生的精神治疗。在经历巨大痛苦后,他却在27岁时带着震惊世界的大师级作品——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8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他在28岁时担纲钢琴独奏完成了这个作品的首演。这部作品弥漫着悲伤与痛苦,第一乐章以钢琴独奏开始,而不是管弦乐队的引奏,以F为根音的前八个小节有着十分浓厚的半音色彩,钢琴低声部的大和弦使曲子变得庄重而肃穆。当由弦乐和单簧管演奏的第一主题出现时,钢琴声部也从大和弦变成了强有力并快速的琶音。示例1: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则更加忧郁。拉赫玛尼诺夫在4/4拍中用三连音推动旋律,使其更加流动。在保证旋律流动性的同时,他又在每一拍的重音位置都安置了一个四分音符。这使得旋律听起来实际上还是四个一组而不是三个一组。如此一来,右手三连音的旋律使乐曲更加流动,而左手则平衡了这一不稳定性。三连音与二拍子的结合体现了拉赫马尼诺夫对节奏的大师级操控能力,流动与稳定的两极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示例2: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悲伤色彩是整首曲子最让人回味的地方。他在极大挫折的席卷下却以饱满的激情和完美的创作技巧,将这种悲伤充沛抒发到了他的音乐之中。

二、“极密集音群作曲风格”

“极密集音群作曲风格”(单纯从字面上来解释是丰富的、音非常多的作曲方式)这一创作特点早已在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表现出来了。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评论:“极密集音群作曲风格”不仅意味着大量音符,而且意味着饱满而集中的和声。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每部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一创作特点。演奏者必须有超高的技巧和对作品的深度分析,因为他的这一作曲风格远不单单只体现在庞大的音符数量,更体现在复杂的织体和音乐里极强的个人情感。

这一风格的形成与拉赫玛尼诺夫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他的钢琴老师是李斯特的学生西洛蒂,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位技巧超群的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由此学习到了这一炫技型演奏风格。而且,他的大手也使他很容易就可以演奏十分充盈和饱满的音群。“极密集音群作曲风格”不仅在技术上很困难,在音色掌控上也很困难。他不仅将钢琴当作简单的独奏乐器,更将交响乐作品才能体现出来的力量与不同乐器丰富的色彩都融入到了钢琴作品中,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他的作品不像海顿或莫扎特时期作曲家们的“高贵风格”。“高贵风格”的特征之一是伴奏和旋律区分十分明显。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伴奏和旋律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的边界非常模糊。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旋律,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生命,相互缠绕着发展。

如拉赫马尼诺夫40岁时创作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这时他的生活相对比较平静,创作的作品也较多。这首奏鸣曲中所运用的对位法极其复杂。从第一乐章的第15小节开始,四个声部各自的性格逐渐明朗。到第18小节,音乐变得更加复杂,高声部的附点节奏,中声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次中音声部和低声部相对稳定地流淌。音乐随着发展越来越强烈,高声部保持着相同的节奏,由单旋律变为和弦,将音乐推向高潮。示例3:第二钢琴奏鸣曲 作品36《第一乐章》

在慢板乐章中,“极密集音群作曲风格”仍然很突出。拉赫玛尼诺夫喜欢将主题隐藏于对位之中。每次的新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交叉出现,并且不同的主题声部都有自己的伴奏声部。他有非常扎实的对位法知识。“严格而自由”,“严格”体现在他完美的对位组织,“自由”体现在他将对位与许多其他作曲方法结合在一起。

三、半音色彩主义

拉赫玛尼诺夫的半音色彩与莫扎特等其他作曲家的半音色彩不同。在莫扎特双簧管协奏曲K314中,有一处是半音音阶连接着呈示部和发展部,你不会感受到太多的情绪,它只是单纯的一个桥梁的作用。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他的半音主义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笔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要追溯到他早期在圣彼得堡的生活。当时他跟兹韦列夫学习钢琴。兹韦列夫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师,甚至为贫困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和住处,拉赫玛尼诺夫就是其中一位。在那里,拉赫玛尼诺夫有很多时间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世界。特别是第一年只学习钢琴,这也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探索音乐。正是因为他的内心储存了各种各样的色彩,才能将这些色彩都表达到音乐作品中。除了半音色彩主义背后的强烈情感十分特别以外,他的半音色彩作曲技巧也十分值得研究。拉赫玛尼诺夫喜欢将单一的半音主题不断地发展壮大,如钢琴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中间部分。示例4:第二钢琴奏鸣曲2 OP.36 第一乐章

在此片段中,他将半音与对位相结合。更具体地说,半音的移动加剧了音与音之间的紧张感,更体现出痛苦、纠结的情感。此外,半音移动模式也使推动感更强,旋律仿佛突破了小节的限制,无限的拉伸、延长。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半音音乐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右手紧密的移动与相对稳定,有空间感的左手伴奏相结合。一紧一松,一张一弛,音乐旋律在呼吸中诉说着拉赫马尼诺夫的故事。

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是浪漫的、深情的。坎坷不平的一生使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蒙上了悲剧音乐色彩的面纱。而撩开这层面纱,我们会走进一个更浩大的世界——极密集音群与半音色彩主义的渲染。这三点音乐特征并不是以单一的、独立的身份存在于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之中的,而是互相环绕着、紧密牵连着的。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三维的,甚至四维的。当你探索到音乐的更深处,你将看到,迎着波涛和闪电,从动荡和挫折中走出来,将一切痛苦与不安化成美妙音乐旋律的不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半音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传奇女飞行员“逃美”激怒阿富汗
浅析拉赫马尼诺夫《悲歌》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