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特色“独山三酸”的研究进展

2020-06-19许存宾孔超华黎成霞王家伟扈荣素韦国虎

中国调味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独山青菜风味

许存宾,孔超华,黎成霞,王家伟,扈荣素,韦国虎

(贵州理工学院 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贵阳 550003)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有爱吃“酸”的习惯,蕴藏着丰富的“酸”味美食宝藏,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形容无力)”的俗语,“酸汤鱼”、“酸汤牛肉”、“酸菜豆米火锅”等酸味美食随着近几年贵州旅游的发展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独山三酸”是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地区的3种特殊腌制的发酵食品,即盐酸、臭酸和虾酸,当地有“好喝不过茅台酒,好吃不过独山酸”的评价,充分诠释了“独山三酸”的独特和价值。

独山地区“食酸”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400年前的明朝,《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记载徐霞客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3月27日自南丹入独山,期间住在黄南溪家(原文:余所主者,江西南昌人黄南溪也,其人忠厚长者,家有楼可栖),盛传黄南溪以坛酸(盐酸菜)招待他,徐霞客品尝后,对其美味赞誉不绝,临去时还带走几坛[1]。关于独山“油臭酸”的由来,民间认为是当地民众生活条件艰苦,百姓不舍倒弃剩菜,将其放入坛中存放,时间久后发酵而成臭酸;而虾酸是随着当地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用河虾代替剩菜,是“臭酸”的升级版本。贵州酸食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政治和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以酸代盐”的理论逐渐被广泛认可[2]。纳兰常安(清)的《宦游笔记》提到:“苗疆艰于盐,蕨灰代之,得死鸟兽一切蠕动之物,杂纳瓮中,曰‘醅菜’,珍为异味”;《贵州通志》卷七记载:“在敛牛马鸡犬骨以米糁和之作醅,至酸臭为佳。称富积者则日贮醅桶几世”。酸食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硝酸盐类,补充人体电解质,降低“低钠血症”症状,还能增进食欲。本文拟从独山三酸的制作工艺、风物物质等方面对独山三酸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 独山盐酸的研究进展

1.1 独山盐酸的制作工艺

独山盐酸,又称坛酸,在独山三酸中名气最大、传播最广,远销海内外,是闻名全国的八大腌菜之一,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3]。独山盐酸是独山三酸中研究报道较多的食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独山盐酸独特制作工艺的报道[4-8],2009年制定并颁布了《独山盐酸菜》地方标准[9],但是后续关于微生物群落、风味物质、工艺改进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

独山盐酸菜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发酵、调配(拌料)和后发酵(后熟)。初发酵即腌制青菜和大蒜苗:青菜选用当地芥菜类型青菜(Brassicajuncea(L.) Czern. et Coss),菜头、菜苔肥大粗壮,叶柄肥厚的青菜,经选择、曝晒、浸洗、腌制而成半成品待用(可供全年生产);大蒜苗选用嫩而肥大未抽薹开花的大蒜苗(青蒜),剥去外层粗皮,去掉须根和大部分叶片,留2~3片叶子作捆把用,以20株为一把,经清洗、晾晒、腌制而成半成品待用。调配即将前面腌制的青菜、蒜苗切段(青菜7~8 cm、蒜苗2~3 cm)后与其他辅料搅拌混匀后再次装入坛中进行后发酵,常用的辅料有甜酒、辣椒(优选独山小皱椒)、食盐、白糖(或冰糖),常见配方为菜块和大蒜30 kg(其中叶柄22~25 kg、菜头和蒜苗2.5~4 kg、大蒜2.5~4 kg),20 kg糯米酿造的甜酒(约30 kg),辣椒粉2.25 kg,盐2 kg,白糖(或冰糖)2.5 kg,将上述原料充分搅拌均匀后立即装坛。后发酵即将调配好的盐酸菜转入坛中,不宜太满,盐酸菜会进行再次的乳酸发酵,待无气泡冒出后密封坛口,自然发酵1个月以上即可食用。盐酸菜的制作工艺见图1。

图1 盐酸菜的制作工艺Fig.1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pickled Chinese mustard greens

独山盐酸成品香气扑鼻,色泽鲜艳,菜绿椒红蒜白,吃起来酸中有辣,辣中有甜,甜中有咸,清香脆嫩,可以开坛即食,也可以用于烹饪调味。当地用独山盐酸烹饪的菜肴有盐菜肉、盐酸炒肉末、盐酸干烧鱼等。

1.2 独山盐酸风味物质研究

独山盐酸酸甜爽口,咸辣适中,具有独山盐酸菜独特的香气和滋味,目前关于独山盐酸的风味物质研究较少。徐俐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独山盐酸的风味物质,从2份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1类28种,其中酸类、醛类、酯类是主体挥发物,棕榈酸、(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苯乙烯、亚油酸乙酯等成分含量较高[10]。

2 独山臭酸的研究进展

2.1 独山臭酸的制作工艺和分类

独山臭酸又名雅酸、凑酸,常分“素臭酸”和“油臭酸”两种,两者差别较大。素臭酸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凤仙花苗(ImpatiensbalsaminaL.,又称指甲花、金碰花)和青菜,辅料常见的有竹笋、木姜子、炒焦的小麦和食用碱等,仲夏季节将凤仙花苗、青菜清洗沥干切段后,加入辅料在陶瓷坛中密封自然发酵[11,12]。油臭酸是由多种荤素菜凑在一起炖煮后发酵而成,其做法是制臭酸酱(当地称“酵母”),即将新鲜蔬菜(也有用荤腥鱼肉)煮烂放凉后,盛入坛内,密封,在阴凉处自然发酵1个月以上,呈淡绿色半固体状(荤腥臭酸多呈淡黄色)即可食用。食用时从坛中舀出适量臭酸酱(“酵母”),与肉、蔬菜在锅中同煮,吃前舀出一碗“新汤料”放凉后补充坛中“酵母”。独山地区常以素臭酸为主,而相邻的荔波、三都地区则以油臭酸为主,素臭酸的制作工艺见图2。

图2 素臭酸的制作工艺Fig.2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melly sour paste

素臭酸可以直接加入折耳根、辣椒面、酱油等调料凉拌食用,也可以作为一种调味品来使用,用其制作的菜肴口感丰富独特。油臭酸是一种调味酱,当地最著名的菜肴要数臭酸肥大肠,配上姜、蒜、辣椒来炒回锅肉、豆腐、茄子、青菜等。

2.2 臭酸的风味物质研究

素臭酸采用凤仙花苗和青菜做原料发酵,其形成特殊的酸菜香气,李咏梅等利用静态顶空-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独山素臭酸中的风味物质,从独山素臭酸的2份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31种,其中酯类、萜烯类、酸类是主体挥发物,相对含量在10%以上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丁酸乙酯、己酸乙酯、D-苧烯等成分。油臭酸作为调味品煮菜时会散发出无比奇“臭”的气味而“臭名”远扬,往往一家煮一条街都能闻到。这种调味品刚上桌时感觉奇臭无比,但细闻却感觉越来越香,吃起来更是酸香可口。目前,关于“油臭酸”的制作工艺、风味物质还未见报道。

3 独山虾酸的研究进展

独山虾酸是独山三酸中的高级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味道偏臭,久闻弥香,滋味酸香可口。目前,杨艳等报道了贵州独山虾酸的制作工艺[13],关于虾酸的其他研究尚未见报道。

根据调研独山虾酸有两种制作方法(见图3):一种方法是鲜虾直接发酵成酱,其制作过程一般分为两个发酵阶段:第一阶段为选用当地龙江河中淡水小河虾为原料,清洗滤干后按小河虾∶食盐∶白酒(20∶2∶1)的质量比放入坛中在阴凉处密封发酵,自然温度下发酵6~12个月,原本完整形态的小河虾被分解成肉块或肉泥状;第二阶段取出半成品虾泥,按虾泥∶甜酒∶辣椒∶食盐(80∶10∶10∶3)的质量比放入坛中在阴凉处密封发酵,自然温度下发酵3个月以上,最后呈现粘稠的半固体状即可开坛食用。另一种方法是用传统布依族的工艺制作而成,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选用当地溪流里的小河虾,洗净晾干水分,撒上淡盐水,放在柜中自然发酵成虾干;第二阶段为选用野生西红柿、鲜红辣椒、去皮的鲜仔姜、大蒜剁碎,再加入糯米酒、精盐以及发酵好的河虾拌匀,然后装入有水沿的坛子,密封2个月后取出,加干辣椒面捶打成茸即成,这种方法制作时间比较短。

图3 虾酸的制作工艺Fig.3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our shrimp paste

独山虾酸作为调味酱,可以直接作为蘸酱,也可用于烹饪调味品,其中以虾酸牛肉最为出名,以虾酸为底料煮入牛肉、豆腐、猪大肠等,再配上适量的芹菜、花生米、薄荷等配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佳肴。独山三酸制作工艺比较见表1。

表1 独山三酸制作工艺比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ree kinds of sour foods in Dushan regions

4 总结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西部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地区特色食品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是,传统食品往往缺乏基础研究和新工艺开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不稳定的产品质量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独山三酸是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特色食品,其独特的风味必能吸引外地游客的兴趣,目前臭酸肥肠、虾酸牛肉、虾酸排骨等美食已经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本文对独山三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调研和总结(见表1),但是关于独山三酸的营养成分、微生物菌群、风味物质、工艺改进、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让很多顾客对这一美食持保留态度。

希望将来能进一步推进独山三酸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独山三酸的品质标准制定、新工艺的研发提供更多基础性研究数据,推动当地“三酸”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独山青菜风味
青菜新品种介绍
初尝胆机风味 McGee(美极)HARMONY合并功放/LEGEND2.0音箱
《风味人间》:原生之味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守望独山玉雕刻之意义探究
在独山打磨石器(组诗)
青菜新品种介绍
种青菜
颇有新锐派英国声风味FYNE AUDIO F300系列
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