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2020-06-19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肌电图面神经高压氧

彭 川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庆 405400)

在颅脑外伤中面神经是最易受损伤的颅神经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1],而面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患者面神经管内组织急性水肿,面神经受压,在对其表情运动等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并发眼、口腔等器官的疾患,不利于其身心健康[2]。在临床工作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为营养神经、抗炎、高压氧疗等,然而临床疗效不佳,中医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归于口眼歪斜范畴,中医针刺疗法可以改善患者面部肌运动功能障碍,促进面神经恢复及避免后遗症等[3]。本研究主要分析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肌电图的影响及安全性,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年龄(39.16±4.18)岁;病程8~39 d,平均病程(23.15±2.48)d;急性期15例,静止期27例,恢复期18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9.11±4.21)岁;病程8~40 d,平均病程(23.10±2.53)d;急性期14例,静止期28例,恢复期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之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4]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患者有受凉、外伤感染史;晨起洗漱时口角漏水,进食食物存积齿跟间,面部轻度疼痛和或麻木感;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面部表情瘫痪;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气或吹哨时漏气等。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起病突然,洗漱时口角漏水,耳后、面部轻度疼痛或麻木感,患侧表情瘫痪,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证;②发病2周内就诊,且同意接受相应治疗,可承担治疗费用;③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依从性好。

1.3.2 排除标准 ①经颅多普勒或CT检查确诊为由脑血管或脑肿瘤引发的继发性面瘫;②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合并心血管、脑、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者;③无法坚持完成本研究、出现晕针不良事件或中途退出者。本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予以高压氧疗、营养神经、抗炎、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其中高压氧疗方式为:采用烟台宏远氧业有限公司提供的GY3200D-C型高压氧舱进行治疗,设定高压氧舱内压力为2.5 kg/cm2,按0.02~0.04 kg/(cm2·min)速率缓慢加压,在舱内压力达预定值时,患者以面罩吸100%纯氧20 min,休息5 min后再吸纯氧20 min,再休息5 min,后吸纯氧20 min,整个治疗时间持续110 min,1次/d,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予以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100005,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30 μg/瓶)治疗,30 μg/次,1次/d,肌内注射,连续用药4周;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050168,石药集团欧意药业,0.5 mg/片)0.5 mg/次,3次/d,口服,连续服用4周。

1.4.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①患者发病的1~7 d内属于急性期: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取穴:远端取风池、翳风、下关,双侧取合谷、外关、足三里,以0.35 mm×25 mm毫针轻刺风池、合谷、外关,0.35 mm×65 mm毫针针刺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翳风、足三里施以艾条温和灸,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传入穴位为度,每隔5 min去除1次艾火灰烬,确保有持续温热感,每次施灸30 min。②患者发病的8~28 d内属于静止期、28 d以后属于恢复期: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面部近取与四肢循经远取相结合,取穴阳白、太阳、鱼腰、承泣、丝竹空、颧髎、下关、风池、翳风,双侧取穴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及外关,上下唇歪者分别加人中、夹承浆,应用0.35 mm×40 mm毫针垂直针刺承泣、太冲、风池、三阴交、合谷及外关,患侧平刺人中、夹承浆,以0.35 mm×50 mm毫针自阳白-鱼腰方向透刺,丝竹空向太阳刺,并应用0.35 mm×25 mm毫针垂直针刺翳风、颧髎、下关、足三里,面部穴位针刺时快速小幅度捻转30 s,四肢穴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对翳风、颧髎、下关、足三里施以艾条温和灸,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传入穴位为度,每隔5 min去除1次艾火灰烬,确保有持续温热感,每次施灸3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休息2 d后继续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根据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6]判定疗效:患者皱眉闭眼正常,额纹鼻唇沟对称,鼓腮不漏气,口角无歪斜,H-B分级Ⅰ级为治愈;眼闭欠实,皱眉无力,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稍不对称,H-B分级Ⅱ级为显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未见明显损害性不对称,面部静止张力尚正常,上额运动减弱,口角不对称,H-B分级Ⅲ级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及面部肌运动功能障碍未改善甚至加重,面部痉挛,外形极度不不对称,H-B分级Ⅳ级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的计算标准:(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Portmann评分 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7]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该表主要由:闭眼、动鼻翼、皱眉、微笑、吹口哨及鼓腮等6项组成,上述症状与健侧比较,其基本相同时记3分,减弱记2分,可活动记1分,完全不能活动记0分,每项0~3分,共18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好。

1.5.3 肌电图 采用上海伊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AEM2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选择同芯圆针电极,将电极依次刺入患者眼轮匝、鼻肌与口轮匝肌,检测其神经电图潜伏期,并记录患健侧波幅比值。

1.5.4 神经功能指数 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3周、1个月神经功能指数(FNFI),FNFI≥0.9为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5.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两组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口哨及鼓腮症状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皱眉、动鼻翼、微笑、鼓腮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闭眼、吹口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后鼻肌、眼轮匝与口轮匝肌的神经肌电图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而患健侧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组别例数皱眉闭眼动鼻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601.08±0.152.26±0.28*1.39±0.172.10±0.25*1.50±0.312.05±0.27*对照组601.09±0.111.97±0.23*1.43±0.192.07±0.20*1.54±0.281.94±0.20*t值0.4166.1991.2150.7260.7422.536P值0.6780.0000.2270.4690.4600.012组别例数微笑吹口哨鼓腮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601.07±0.132.10±0.16*1.16±0.142.27±0.28*1.11±0.142.03±0.22*对照组601.09±0.111.87±0.17*1.13±0.122.21±0.25*1.07±0.121.79±0.19*t值0.9107.6311.2601.2381.6806.395P值0.3650.0000.2100.2180.0950.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指标检测部位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试验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潜伏期(ms)眼轮匝4.15±0.434.12±0.440.378/0.7063.19±0.34*3.65±0.39*6.887/0.000鼻肌3.40±0.353.42±0.310.331/0.7412.87±0.29*3.14±0.34*4.680/0.000口轮匝肌3.55±0.413.50±0.450.636/0.5263.04±0.35*3.29±0.36*3.856/0.000患健侧波幅比值眼轮匝0.38±0.040.37±0.061.074/0.2850.65±0.08*0.54±0.06*8.521/0.000鼻肌0.42±0.050.41±0.060.992/0.3230.61±0.07*0.50±0.06*9.242/0.000口轮匝肌0.38±0.070.37±0.050.900/0.3700.58±0.06*0.49±0.05*8.926/0.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1周、3周、1个月两组FNFI评分均增加(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1周、3周、1个月FN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组别例数FNFI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1个月F值P值试验组600.49±0.050.75±0.06*0.82±0.09*0.90±0.09*339.372<0.001对照组600.51±0.070.62±0.07*0.78±0.08*0.81±0.08*210.265<0.001t值1.80110.9222.5735.789P值0.0740.0000.0110.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面部疼痛、失眠各2例,头晕1例),与对照组3.33%(面部疼痛、头晕各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7,P>0.05)。

3 讨论

面部表情肌由运动神经支配,其感觉成分传导舌前2/3味觉,面神经最易遭受牵扯、挫伤及骨折片压榨而发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西医采用的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鼠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片等)有利于患者恢复,然而部分患者可发生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后遗症[9-10]。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的范畴,患者因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使风寒之邪入侵,致风痰阻滞于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11]。中医针刺疗法在改善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恢复大脑神经功能,实现各功能重组方面有重要作用[12],但其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价值较少报道。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采用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后其总有效率达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这与李建林等[13]报道的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总有效率95.0%的结果相近。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实验组治疗后Portmann量表中皱眉、动鼻翼、微笑、鼓腮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本研究选用中医分期分穴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病邪来时疾如风雨,善治者多治其皮毛,其次治其肌肤,再次治其筋脉的理念一致[14],在急性期,患者多为炎症、水肿所困扰,此时外邪入络,病位尚浅,治疗应以祛风散邪、通络牵正为主,宜浅刺风池、合谷、外关等穴位,激发经气,而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多为邪气入里,正邪相持,此期应注重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本研究选择常规针刺,包括阳白、太阳、鱼腰、承泣、丝竹空、颧髎、下关、翳风及三阴交、足三里等面部及四肢穴,手足三阳经脉广泛分布于面部肌肉,因此静止期针刺可发挥祛风通络功效;丝竹空刺向太阳,可激发经气,主扶正固本、健运脾胃,垂直针则可补益气血、濡养经脉;针刺颧髎等穴主要调整经络;另对于唇歪者加人中、夹承浆针刺能达到醒神开窍、清热熄风、舒筋活络、生津敛液之效,此外本研究在针刺时对翳风、颧髎、下关、足三里施以温针灸,可调全身之阴阳、扶正补虚,从而有效祛除外邪、补养筋脉[15]。

肌肉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肌电图反映,同时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与范围,其中较敏感指标为面神经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眼轮匝、鼻肌与口轮匝肌的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显著缩短,而患健侧波幅比值显著升高,这与沈双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可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部肌电信号进行缓解;而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面部血液流量、增加面神经水肿吸收营养、加速代谢及神经损伤的修复。经局部准确选穴,可较好疏通经络与经筋,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对改善患者肌电信号有益[17]。

本研究也显示,试验组治疗后1周、3周、1个月FN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能较好促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针刺治疗可较好解决面神经炎性水肿、渗出物引起面神经管周围组织粘连问题,起到通经活络、加速血液循环、扩张血管作用,高压氧则有效促进血管收缩,减轻面神经肿胀及面部受损神经缺氧状态,促进毛细血管再生与效应器官恢复,而神经营养因子(鼠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片等)可较好促进神经元修复,营养脑胆碱能神经元及儿茶酚胺神经元,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生长及恢复,加速面神经长入效应器及提早进入调整期,对进程的进展进行加速,因此试验组面神经改善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刺联合高压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安全的;同时,在治疗期间需要减少针刺使用的频率,避免损伤穴位附近的主要动、静脉,尽量选择较细微的毫针仔细操作。

综上,针刺联合高压氧及神经营养因子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疗效可靠,能较好改善患者症状、神经功能、肌电图指标,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猜你喜欢

肌电图面神经高压氧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的临床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