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分析
2020-06-19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营口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产妇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在500 mL以上,或是行剖宫产时产妇的失血量达到1000 mL及以上,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产后出血的诱发因素较多,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宫缩乏力,主要由产妇过度恐惧使得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再加上分娩过程中消耗过多体力而引起[1]。当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后,临床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否则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症状,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2]。而在产后出血后,产妇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负面心理,如紧张、恐惧、焦虑等,除了会引起生理、心理方面的应激反应以外,还会影响到抢救工作的开展及效果[3]。因此,做好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我院102例产后出血产妇为例,就其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后的影响效果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试验对象为102例来我院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入选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51例接受常规产后出血护理的为对照组,其中产妇年龄跨度为20~34岁,平均(28.1±3.7)岁;28例为初产妇,23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34例自然分娩,17例行剖宫产。51例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其中产妇年龄跨度为21~33岁,平均(28.4±3.9)岁;27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36例自然分娩,15例行剖宫产。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产妇差异不大,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出血护理,主要对产妇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观察阴道出血状况,协助医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严格按医嘱合理应用止血药。观察组产妇则应用阶段性护理干预:①明确病因阶段的护理干预。在发生产后出血的早期阶段,产妇的失血体征还不是非常明显,机体还具备代偿功能,而一旦进入到失代偿期,那么就会发生休克,进而增加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医护人员在发现产妇有产后出血症状后,需立即为其建立起两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将血容量及时补充,按摩产妇的子宫,并鼓励其排尿,同时,还需将各类急救药品准备好,维持血压处于平衡状态,并对尿量进行检测,以免发生肾功能衰竭。此外,还需立即进行阴道检查,确定产妇的出血原因。在此阶段,床旁责任护士需对产妇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以及神态等进行严密观察,采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其心理疏导及安慰,并告知其止血抢救的操作及安全性,以提高产妇的治疗细心及抢救配合度。护理人员则需保持冷静,给予产妇全程陪伴,及时解答她们的疑问,并通过握住产妇手的形式,给予其安全感,消除其负面情绪。②止血处理阶段的护理干预。针对采取手术操作进行止血的产妇,应及时对其展开抗休克治疗,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并对产妇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并配合做好处理工作。在为产妇止血时,护理人员需将其体位摆放好。如果产妇处于过分烦躁的状态,则需适当进行约束与固定,并保证其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以免出现误吸等不良事件。③止血结束后的护理干预。①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将产妇送入到普通病房以后,应每隔1 h巡视病房一次,对其引导出血状况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通过采取亲情关怀、注意力转移以及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产妇缓解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产后治疗。②感染的预防。由于失血过多,产妇的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会有所下降,给细菌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开展各项操作,并帮助产妇使用消毒会阴垫,以维持会阴部的清洁与干燥。同时,嘱咐产妇注意多休息,确保睡眠充足,并根据产妇身体情况,每日乳房护理一次、按需母乳喂养。为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还可严格遵医嘱向产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③疼痛护理干预。在巡视病房时,护理人员需经常对产妇疼痛的程度进行询问,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例如,产妇疼痛较轻时,可通过热敷、按摩穴位以及注意力转移等方式,缓解疼痛感;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则需合理应用镇痛药,并将产生疼痛的原因讲解给产妇听,以免其恐慌。④健康宣教。待产妇的病情趋于稳定状态以后,护理人员需将产后出血的具体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恢复效果等告知产妇,鼓励她们在能够下床以后开展散步等运动,以促进机体抵抗力增强及产后恢复。此外,还应向产妇详细介绍恶露排出以及子宫复旧等知识,嘱咐其严格按医嘱用药,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以及病情的自我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症状,需及时来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将两组产妇的治学时间及住院天数准确记录下来;并在护理前及护理后,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与SAS(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深;同时,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表对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于采集到的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来表示,当P<0.05时,证明结果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止血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观察组产妇的治学时间为(7.4±1.3)min,住院天数为(9.2±1.5)d;对照组分别为(12.1±2.4)min与(15.1±2.8)d,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5
2.3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经统计,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1%,相比于对照组的80.4%明显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产后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分娩期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包括胎盘因素、子宫收缩乏力等因素。产后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一旦发生,临床应立即进行观察,找出出血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止血处理措施,如果抢救时间有所延误,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产妇死亡[4]。临床在治疗产后出血产妇时,主要采取子宫按摩、缩宫素或手术等方法,可促进子宫收缩,将宫颈软化并进行扩张,通过协调子宫平滑肌群的收缩作用,将创面的血管及血窦关闭,最终发挥出止血的效果[5]。考虑到产妇在产后出血发生后,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不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抢救效果及产后恢复,因此,还需对产后出血产妇展开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6-7]。
通过对观察组产后出血的产妇展开阶段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其止血时间、住院天数,护理后的SDS、SAS等心理状态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阶段性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强调的是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时间性以及阶段性,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各阶段的护理措施无缝相连,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完整与连贯,充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其中,阶段性改变为阶段性护理的基本理念,在该理念中,认为产妇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为了将护理的作用及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进一步深化护理内涵,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就应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并充分确保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个体性以及针对性。对于产后出血产妇,在对其实施阶段性护理干预时,应在明确病因、止血处理及止血结束后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将产妇的负面情绪及心理负担有效缓解,从而提高其抢救配合度及抢救效果。如产妇的心理在明确病因这阶段会发生骤热改变,出现焦躁、恐惧等心理,进而对阴道出血量及抢救工作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8-9]。因此,护理人员在此阶段需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开展检查及抢救护理工作,以沉着冷静的态度感染产妇,给予产妇心理疏导与安慰,缓解产妇的负面情绪,引导其主动、积极配合各项抢救工作的工作,帮助产妇保持平和的心态,这对出血量的控制是非常有利的。在止血处理阶段,除了做好止血准备工作外,还需对产妇的状态进行严密监测,给予对症处理,促进止血的顺利进行。结束止血操作后,产妇机体抵抗力比较低,容易受到感染,因而需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并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将产妇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指导其学会自我护理,促进产后恢复[10]。采用阶段性心理干预及保健教育对初产妇进行护理,产妇在接受相应的护理服务后,很好地掌握了分娩技巧,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充分提高了分娩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产妇。进一步证实了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患者的积极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产后出血产妇展开阶段性护理干预,可缩短其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充分提高止血效果及产妇护理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