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土地股份合作社壮大的新启示
2020-06-19
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桥头孙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领创办“新征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不大,但风风火火,实实在在,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如何真正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发扬民主,不能“一刀切”
2017年,德州市大力开展基层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当年10月3日,村党支部成立“禹城市桥头孙村新征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合作社创立初期,群众对合作社不理解,认为是吃“大锅饭”,走“回头路”;有的群众怕担风险,收益无保障;也有的群众对村干部有偏见,认为合作社是村干部的捞钱工具……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支部书记带领“两委”成员和党员率先入股,向群众讲形势、讲政策,分头入户做工作。他们在动员群众入社的同时,因户制宜,注重了解不想入社的群众的想法,对暂时还想不通的群众不搞“一刀切”,通过地块调整等方式保证想种地的有地种。“打铁必须自身硬”,针对不愿种地、也不想入社、入社怕有风险的村民,支部书记与村民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由支部书记直接付给村民每年每亩1000元承包费,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村民不再参与按股二次分红(由支部书记参与分红)。最终,该村除去已与种粮大户签订合同的耕地外,有60户入社,合作社耕种面积489.2亩,占全村耕地的36%(全村共172户,耕地面积1354.83亩)。为赢得群众支持,减少入社群众损失,支部书记垫付2万多元,将社员入社前已购买的种子、肥料等农资,全部折现给社员。
二、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总览全局,脚踏实地,做好社员“主心骨”
合作社成立以来,脚踏实地办实事,成为社员的“主心骨”。为解决合作社成立初期运转资金困难问题,除支部书记无偿垫资外,党支部争取向上级党委借款4万元,顺利获得上级党委支持。同时,本着个人自愿的原则,从入社村民人多地少的家庭中集资10万元,按年息每万元840元的利息有偿使用,为合作社购买了化肥、种子。2018年7月,村支部又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28万元,解决了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问题。为合作社稳步发展,上级党委为合作社购买了小麦商业保险,合作社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确保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稳步发展。为解决玉米晾晒问题,保证合作社利益,在玉米收获时,他们实行了三种办法:一是出售鲜玉米槌,二是出售鲜玉米粒,三是通过实际测产,按每亩820元卖给收粮大户。他们探索最大收益方式,为今后秋季收获方式蹚出了路子。
三、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章立制,念好“紧箍咒”
合作社选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理事会工作职责、监事会工作职责、成员大会工作职责和财务管理制度。他们定期召开社员大会,理事会定期向全体成员报告工作,监事会全面负责合作社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社务和财务公开等,形成了办好合作社的“紧箍咒”。在生产管理上,根据社员个人意愿和实际能力,共选出5个“职业经理人”,其中3人是村“两委”成员,2人是普通群众,既保证了合作社在党支部领导下“姓公不姓私”,也兼顾了村集体与社员的利益。合作社按耕地地方位把经营权分别“转包”给5位“职业经理人”,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既节约了生产管理成本,又实现了生产高效,形成了新时期的统分结合模式。
四、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按时分红,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根据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本着“稳中求进、长远发展”的原则,合作社决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待时机成熟,再考虑高效农作物生产。他们规定,土地流转价格为每亩1000元保底分红,分两次付清,在每年6月30日前每亩付600元,年底前每亩付400元。年底由入社村民、合作社、村集体分别按50%、30%、20%进行盈余分红。“保底收益+年底分红”模式,为入社群众吃了一个定心丸。为解除社员能不能按时分的顾虑,2018年麦季收获时,每亩按500斤小麦(小麦1.2元/斤,600元/1.2=500斤)作为第一次保底收益。2019年秋,他们购买了大地磅,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将所收粮食全部当众称重并存放于粮食收购点,价格适宜时可随时结算,既解决了合作社无晾晒场地、仓库存粮的问题,也避免了村民的误会,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五、办好土地股份合作社,必须发挥政治优势,主导作用,当好“领头雁”
一直以来,该村仅有的资产资源早已长期发包或变卖,村集体“一穷二白”。2018年10月,党支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实施闲散土地整理与空心村治理,对40多处无证房宅地、坑塘等进行整治,共整理出村内两证以外的闲散地156.49亩、水面10亩,通过公开竞标发包方式收取承包费381162元。将整理好的村庄街道两侧,栽植了国槐、白蜡、海棠等绿化苗木,实现了整村绿化、村容提升。通过合作社分红、整理闲散地对外发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了“空壳村”无钱办事的困难。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当好“领头雁”,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三方共赢”,社员对合作社发展充满了信心。
让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让所有人挣更多的钱。支部书记孙建民告诉我们:“合作社60户社员中,外出务工经商的78人,人均收入3000元/月,他们农忙季节不再奔波返乡,每人每年至少节省1000元,入社村民每人每年增收3.7万元左右,在家人员、留守老人和妇女不用再照顾庄稼,可以专心从事养殖、打零工等其他工作,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种地难和不愿种地的现状,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问题。规模种植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土地界限,耕种机械费用比村民自己种植每亩节省55元,化肥每亩节省30元,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合作社将整理出来的道边、沟边全部种植绿化树木,为合作社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笔者看到,在年底公布的账目上,2019年合作社实现收益7.8万元,在完成每亩1000元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入社村民分红80元/亩,合作社公积金2.3万余元,集体增收1.5万余元。“2020年,我们合作社预计能够实现盈余13.5万元”,孙建民告诉我们。不错,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能不能搞好,这个合作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