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服务链对消化内科患者不良情绪及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影响分析

2020-06-19吴静

医药前沿 2020年7期
关键词:消化道消化内科

吴静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 400030)

消化内科患者疾病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最常见的为胃溃疡、胃炎、肝炎等为主,较为严重者以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为主,患者病情类型较多且急性发病者病情危重需要尽快抢救,因此患者容易存在焦虑、恐惧情绪[1]。而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会出现抗拒治疗的情况,因此患者需要有效的护理管理来改善其现状。优质护理服务链是一种更严密、更全面的链式服务管理模式,本次研究将其应用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对其管理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66 例消化内科患者为调查样本,患者均为2018 年9月—2019 年9 月间我院收治人员;患者均为消化内科患者;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无心肺功能异常表现;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43.6±11.4)岁,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6 例,消化道溃疡15 例、消化道出血9 例、消化道肿瘤6 例,其他3 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43.4±11.5)岁,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6 例,消化道溃疡14 例、消化道出血9 例、消化道肿瘤7 例,其他3 例。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疾病管理等,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链管理。

患者入院后为患者讲解优质护理服务链管理的内容、意义以及优势,让患者能够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管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和主治医师,帮助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为患者介绍院内注意事项,消除缓和陌生感。

对患者开展情绪监督和评估管理,多与患者沟通,明确患者情绪变化,对情绪变化明显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指导,情绪过于焦虑的患者可让其倾听舒缓、沉静的音乐,情绪过于低沉的患者可让其听欢快的音乐缓解情绪[2]。此外,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情感支持、呼吸控制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情绪。

对患者饮食、运动进行管理,消化内科患者饮食管理十分重要,针对无法进食的患者主要通过输液维持机体功能,可以进食的患者要根据其病情调整进食结构,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3]。

1.3 观察指标[4]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情绪,焦虑评分超过8 分为有焦虑,抑郁评分超过7 分为有抑郁,分数高者情绪越严重。采用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评估患者自觉行为、自我效能感,量表共4 个维度,总分112 分,分数高者患者自觉行为、自我效能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文中数据,t 值为计量资料检验值,P <0.05 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情绪评估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由于情绪无统计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差异(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3 16.5±4.7 8.4±2.6 14.2±3.2 6.7±1.8对照组 33 17.1±5.1 11.5±3.4 13.9±3.4 8.8±2.1 t- 0.49 5.24 0.36 4.36 P- 0.26 0.00 0.71 0.00

2.2 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评估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无统计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差异(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33 52.6±13.6 87.5±10.5 11.66 0.00对照组 33 53.2±11.4 72.7±9.5 7.54 0.00 t- 0.19 6.00 - -P- 0.84 0.00 - -

3.讨论

消化内科患者病情复杂,患者的护理管理对其病情康复十分重要。优质护理服务链是一种以患者安全管理为目标的更为全面、系统的护理管理方式,其不仅能够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管理,同时能够针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开展管理,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消化道消化内科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猪的消化道营养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