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妇产科临床探讨
2020-06-19万琼
万琼
(霍山县中医院 安徽 霍山 237200)
已有相关报告指出,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更为明显[1]。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炎症症状,保证治疗的安全性[2]。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疾病的方式与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 年4 月—2019 年3 月间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76 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23 ~47 岁,中位年龄(34.39±5.5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24 ~48 岁,中位年龄(34.57±5.82)岁,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常规资料通过采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得出(P >0.05),可进行对比和讨论。所有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纳入此次研究中,且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病例的纳入标准
(1)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①最低标准: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②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5℃;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图片见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③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以及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2)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的分型标准病结合临床实际。
1.3 方法
对照组(38 例,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给予患者15 mg/kg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 H20044011;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 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将药物剂量减少至7.5mg/kg,每日1 次,连续治疗2周。同时给予患者0.5 g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5162;浙江莎普爱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 次,连续治疗2 周。
研究组(38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患者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中药汤剂的组成成分包括:金银花15g、红藤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生鳖甲先煎15g、桔梗12g、黄柏12g、苡仁25g、苍术10g、当归12g、败酱草15 g。全部药物均用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服用14d 作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通过记录患者的治疗结果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 软件处理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相关指标资料。
2.结果
经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更佳(P <0.05),详情如表所示。
表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我国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妇科疾病,其中属湿热瘀结证最多见。慢性盆腔炎的产生原因包括经期不注意卫生、其他器官的炎症蔓延、术后感染以及产后、流产后感染等[3]。慢性盆腔炎疾病具有不易治愈、容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可能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
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者白带异常、腹痛和月经紊乱等,严重的情况甚至造成患者不孕[5]。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造成其体内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个性化的慢性盆腔炎疾病治疗措施,其主要通过规范使用甲硝唑氯化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等西药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措施。中药成分包括败酱草、苡仁和黄柏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适量增减药方和调整药物剂量。
此次研究对门诊和住院收治的76 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观察评价,对照组(38例)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研究组(3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经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治疗组辅以中药未观察到明确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更佳(P <0.05),可进行对比和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比仅行常规西药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对于改善患者的炎症情况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