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与CT 两种影像学检查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2020-06-19林海
林海
(广西骨伤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12)
脊柱骨连接构成了脊柱,所以脊柱外伤并不是指某一个部位受损,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以及骶尾椎。有多种损伤类型,并且受损受损程度因人而异[1-2]。随着交通逐渐发达以及高空工作的发展等,脊椎外伤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脊柱受损会对患者舒适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通常伴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患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生活质量随之降低,严重者可能导致四肢瘫痪[3]。通常情况下,脊柱外伤患者的伤情较为复杂,伴有一定的并发症,主要通过影像学对伤情类型和程度进行鉴定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因此,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的治疗,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有较大差异,本文将对MRI 与CT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脊柱外伤患者226 例进行研究,男性135 例,女性91 例;年龄22 ~54 岁,平均年龄(35.64±11.28)岁;车祸87 例,高空坠落54 例,重物砸伤38 例,跌倒受伤47 例;根据frankel 脊髓损伤分级,A级23 例,B 级31 例,C 级98 例,D 级72 级,E 级2 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标准:①经过检查被确诊为脊柱外伤;②年龄在20岁以上;③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开展。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②认知功能出现严重障碍;③孕产妇和妊娠期妇女;④不同意且不配合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 检查和MRI 检查。检查前,医师首先询问患者病因和伤势情况,然后对可能受损的部位重点检查,最后对其他相关部位进行扫描检查。选用64 排CT 扫描仪,设置层厚3mm,层距2.5mm,螺距1.2,电压120kV,电流220mA。选用1.5T MRI 扫描仪,设置层厚和层距分别为4mm,矩阵256×256。
1.3 观察指标
统计CT、MRI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结果,包括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椎弓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折线等。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结果显示,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MRI 高于CT,椎弓损伤和骨折线检出率,CT 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表 两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n(%)]
3.讨论
脊柱损伤是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伤情,多由高空坠落或交通事故引起。因为脊柱结构较为复杂,其与周边关节具有一定关联性,在临床上对其伤势程度和损伤情况的诊断具有一定难度。CT检查可利用射线对脊椎进行断面扫描,具有检查时间短、图像清晰等优势,对骨质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4-5]。MRI 通过电磁波对脊柱进行扫描,该种检查可直观显示脊柱损伤的具体情况,包括脊髓受损情况以及韧带撕裂状态,为医师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该检查方式可多方面成像,进一步实现了脊柱形态的全面显示[6]。由于骨小梁结构小,受损后形态变化可能不太明显,尤其是损伤程度较低的患者,通过CT 检查可能存在应的漏诊率,因此MRI 检查在此方面比CT 检查更胜一筹,其误诊或漏诊概率更小。有研究表明MRI 检查的正确率比CT 高12%左右[7]。MRI 检查中,其信号的强弱直接反应出患者的损伤情况,损伤程度越严重,其信号强度越大。且MRI 比CT 检查对人体产生的辐射更小,安全性更高。
本次研究中,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MRI 高于CT,椎弓损伤和骨折线检出率,CT 高于MRI。表明在脊椎外伤诊断中,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在时间诊断中,绝大多数脊椎外伤患者既存在软组织损伤,有存在骨质结构损伤,因此,将两者联合运用脊柱外伤诊断可提高确诊率。莫群力在研究中对比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发现CT 检查在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椎弓损伤以及骨折线的检出率分别为36.25%、67.5%、28.75%、56.25%、90%,MRI 检查的结果分别是63.75%、93.75%、52.5%、38.75%、78.75%,CT 检查的椎弓损伤和骨折线检出率高于MRI,而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脊髓损伤的检出率低于MRI[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侧重点。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类型损伤的检查,CT 和MRI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各自的侧重点,对临床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实际临床诊断中,将MRI 检查和CT 检查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对脊柱患者的后续治疗具有极大意义,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