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旧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变化分析
2020-06-18尹茂灵张胜前李钧
尹茂灵 张胜前 李钧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分析新旧两版地理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变化,归纳新版教科书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的特点,并提出新版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重视地理概念的教学、活用教科书的活动性课文、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科书 教材对比分析 表述结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125-02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断增强教科书的育人效果。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导下的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旧版教科书相比,其表述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农业区位”为例,通过对比新旧两版地理教科书的表述结构,归纳新版教科书的表述结构特点,提出新版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一、教科书中“农业区位”知识点的变化分析
(一)知识点的增删及侧重变化。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必然会促使高中地理教科书产生变化。以“农业区位”为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变化如表1所示,其差异主要为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减少了对农业地域类型知识及能力的明确要求,降低了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的难度。2019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2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删减了旧版(2008年版)教科书地理必修2中第三章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内容,农业生产的知识从一章变成了一节,知识重点侧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详见图1。
(二)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对比分析。地理教科书是地理课堂教与学的基础性资料,其基本表述方式分为叙述性课文、活动性课文。地理教科书中的叙述性课文主要指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的表述,是对地理知识的解释,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活动性课文一般指能让学生以某种活动的形式参与学习的课文表述方式,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是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及丰富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区位”为例,人教版新地理教科书对知识点的表述方式做了调整,详见表2。
当代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指“知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一般指“知如何”的知识。一般而言,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属于陈述性知识,教科书中可用文字对其进行表述;而运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探索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等知识属程序性知识范畴,通常蕴含在地理教科书的活动性课文中。“农业区位的自然、人文因素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基础性知识,人教版旧版教科书中对该部分知识的表述只有活动性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但实际教学的效果总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具体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而不佳,新版教科书增添了对该陈述性知识的叙述性课文。程序性知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加强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应用,该知识的学习通常以活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可见,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叙述性课文多呈现陈述性知识,便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而活动性课文则可表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促进陈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二、新版地理教科书的表述结构特点
(一)叙述性课文的特点。一是概念表述更具科学性。叙述性课文主要针对地理概念、原理等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参考,必须保证其规范性、科学性、准确性。新版教科书在这方面不断改进,如表3中人教版新旧教科书“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表述对比,新版教科书概念增加了“以获得所需的产品”,明确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同时排除了个人在家种植盆栽或饲养宠物等供娱乐的活动,地理概念表述更加科学。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二是知识呈现具有迁移性。据奥苏泊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教材呈现应具有有序性、概括性、实用性,其中概括性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概括性的知识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构成归属关系,学习过程为下位学习。“区位”是重要的地理名词,人教版新教科书中先以注释的方式呈现概括性概念“区位”的含义,再解释复合概念“农业区位”,学生可以结合“农业生产”与“区位”两者掌握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方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表述较难理解的地理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学生学习“区位”形成认知结构后,可运用于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等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活动性课文的特点。一是编排顺序更具合理性。人教版新地理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编排顺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版教科书各节在活动的编排顺序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在正式的叙述性课文呈现之前,编排了一个具有情境化的活动引领新知的学习。如“农业区位”一节中的“我国最大蚕桑基地的转移”,该活动性课文在学生学习新知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出发,引出相关地理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活动性课文与叙述性课文互补性增强。人教版新教科书采用活动性课文与叙述性课文相结合的方式解释“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将旧教科书的活动进行拆分和组合,使其更具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如将拆分出来的活动“千烟洲的农业布局模式”安排在农业区位因素的地形因素分析后,对难点进行深入诠释。
二是案例选择具有时代性。新版教科书增添了一些更具时代性、开放性的案例,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诉求。如人教版新地理教科书“农业区位”一节中,针对近年来花卉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反季节供应增多的现象,增加了活动“花卉种植业”、自学窗“农产品的反季节供应”这些更具时代性与开放性的案例,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视野。
三、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应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彰显地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地理教科书表述结构的变化是顺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针对新版教科书表述结构的特点,提出以下3点教学建议:
(一)重视地理概念的教学。从新版教科书中叙述性课文变化的情况看,地理课程非常重视地理概念的学习。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进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中的概括性概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课程标准变化后地理必修教科书难度的降低,学生可自学教科书中呈现的叙述性课文地理要素的具体分析,但教师应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仔细讲解。
(二)活用教科书的活动性课文。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性课文本身具有开放性,也包括使用的开放性。例如,有部分活动性课文的呈现方式是“案例+活动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性只参考案例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活动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过渡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新版地理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拆分、组合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逻辑顺序对活动进行重组,从而更好地服务地理教学。教师组织活动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活动性课文是教科书中最能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部分,教师应首先分析活动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地理素养,再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新版地理教科书的知识表述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對基础性知识的叙述,这实际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脚手架”,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建构新知。例如,人教版新教科书增加了“农业区位”自然方面的具体因素,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及在地理必修1中所学的相关自然地理知识,建构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因素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在每节内容之初创设的情境,用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学生在预览教科书时可以尝试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家清,闻民勇,刘学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
[2]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尹茂灵(2000— ),女,汉族,四川达川人,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张胜前,男,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李 钧,男,高级教师,南宁市教科所地理教研员。
(责编 苏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