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0-06-18刘婧
刘婧
【摘 要】本文基于“1+X”幼儿照护证书实施背景,以专业基础理论课《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为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探讨课证融通的有效方式并推动“1+X”背景下学前教育与幼儿保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1+X 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前儿童 卫生与保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77-0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20年幼儿照护资格证被列入第三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和即将转型设置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探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1+X”幼儿照护资格证实施背景与专业转型背景
(一)“1+X”幼儿照护资格证实施背景
随着适龄学前儿童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婴幼儿的托育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2020年1月,教育部公示了第三批77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幼儿照护资格证位列其中。幼儿照护资格证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托育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无法准确评价的问题,同时也能切实提升相关专业师生在幼儿照护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储备一支高素质技能型托育人才队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或幼儿保育专业学生报考的幼儿照护初级资格证内容涉及安全防护、生活照料、日常保健、早期发展四大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与《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结合最为紧密,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1”和“X”的有机融合。
(二)专业转型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托幼行业有了更多样化的需求并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和托育行业人才质量,2020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控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自2020年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今明两年分批转设幼儿保育或相关专业。”专业转型期间,《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作为学前教育和幼儿保育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上不受影响,但是“1+X”幼儿照护资格证的实施,对学前儿童特别是1~3岁幼儿的照顾与护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得不反思并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考证和学生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1+X”证书制度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一)传统教学模式较单一
“1+X”证书制度提倡学生采取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在获得经验和分享经验的过程中,能够重构专业认知体系,形成新问题解决策略。但目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借助PPT和视频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和保健要点,以及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方法,是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前沿课程。课程中部分内容如幼儿园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幼儿园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护理等方面却需要一定的护理与教育类知识为支撑,作为只在第一个学期开课且学生基础薄弱的课程,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较难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未能充分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
传统《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中,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基本依靠讲解,由于实训设备缺乏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加之第一学期并不安排学生去幼兒园见习,开展实践教学机会较少,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1+X”幼儿照护资格考试不仅要考查理论知识还要考核技能操作,初级考试中17个核心技能里有10个与本课程相关,因此有必要及时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与评价不全面
要做好“1”与“X”的融通,还需要从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入手,使二者能真正融合。以往该课程的期末考试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开展,仅考查识记的知识点,而对于技能方面从未正式考核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式较单一。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也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所学,对学生该课程的学习评价也不全面、不准确。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实操的全面考核,也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这些均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
三、“1+X”背景下《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构建《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混合式教学“三段四阶”教学模式
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是喜欢动手操作和讨论互动,乐于从各种渠道接收新知识,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和质量不高,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混合式教学是基于E-learning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亦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为在除家庭之外可监督的实体场所进行的教学与学生自主操控学习进程的在线教学达成整合统一的教学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信息化平台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混合式教学前,需将与幼儿照护初级课程相关的13个工作任务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其中生活照料模块中的出行照料工作任务无对应内容,需根据幼儿照护初级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在对整合后的课程进行教学大纲的重新分析与架构后,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建立先由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再进行课前知识点传递、课中知识点内化、课后多元评价反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三段四阶”混合式教学模型,以指导学生三时段四阶梯的学习和实训。《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活动设计思路
1.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自行查找或录制关于知识点或操作技能的微视频上传至云班课或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供学生预习;教师设计导学案,将自主学习的要求和任务告知学生。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首先需要教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帮助学生自主理解和消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指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教师设计测试练习,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练习题应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而且要有层次,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课堂活动阶段。教师根据课上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前预习作业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进一步讲解、答疑与操作演示,同时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或成果展示,教师随堂指导、点评,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后开展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小结,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规范技能操作。这一系列课堂活动环节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3.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在线上学习平台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点评,也包括师生对课上的分组讨论、汇报或展示的学习成果进行的师生点评和生生互评,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让幼儿园园长、保健医生、医院医生、幼儿照护资格考试考评员等通过课中在线听课点评或课后作业线上点评的方式进行更为专业与贴近市场的评价,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有效的改进意见。
(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堂教学活动实例
以教材中“模块八 幼儿园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伤害”的“探索三 幼儿园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及初步处理”为例,挑选其中的气管异物内容与“1+X”幼儿照护初级教材中“学习情境一:安全防护之单元3异物伤害情景处理”中的气管异物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设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发生气管异物时幼儿的表现;(2)能正确完成幼儿气管异物的处理;(3)能在操作中关心爱护幼儿。教学活动过程如表1所示。
以上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由之前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课内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也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得以获取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让“1+X”幼儿照护课程与技能考核的部分内容有效对接,既保证了“1”的教育教学要求,又能将“1”与“X”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就业竞争力。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对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继续做好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有效的课证融通仍然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培养高质量的托育行业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继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019-0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9-04-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控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Z].2020-04-17.
[4]王明敏.“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秦楠.“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6]李娟.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9(5).
【作者简介】刘 婧(1985— ),女,吉林大安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丁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