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
2020-06-18陈健健
陈健健
【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提出结合企业需求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57-03
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般体现为理论与实践同时发挥作用,主观与抽象并行出现,不片面强调先学理论后实践,而是做到理论中蕴含着实践的内容、实践中体现理论的支撑,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模式在许多中职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要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优化。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
“1+X”证书制度是教育部主导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部署,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要真正推行“1+X”证书制度,就需要实现“三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中,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就需要在教学设置时,按照企业生产过程,根据生产过程的要素设置必需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让学生在生产过程导向下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是达成“1+X”证书制度要求的有效途径。
(二)切合职业教育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要求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理实一體化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性、原理性的知识,又有工程性较强的内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而强调“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无疑是切合这一教学要求的。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汽车维修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掌握方法和技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很好地激发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进程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的生产要求实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侧重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例如,通过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和实践,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感知自己在企业中所能胜任的角色;让学生在上课前进入校企工厂参加实践,然后结合在企业实践中的认识,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来看,其无疑是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进程的。
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结合企业需求科学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为了调整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接触汽车维修产业链的各岗位人员,如维修企业的专家、职业教育咨询机构的专家、汽车4S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一些优秀毕业生,通过座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按照企业标准修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可知,在能力领域现代维修企业对人力技能有如下需求: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能够执行车辆的定期保养和部件检测以及程序性的维修,但不要求掌握车辆的综合性故障维修(参见图1)。由此,可按照这个要求以及“1+X”的技能标准调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原来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式教学体系,包括发动机、底盘、发动机电控等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都包含保养、检测和维修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这就与汽车保养和汽车检测等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此,该校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进行了如下调整。
第一,按照实际生产任务的进阶性进行调整,即按照维修企业对技能人员接受任务能力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例如,针对刚刚进入企业的实习生必须掌握车间的安全知识及汽车维修保养知识和技能,设置汽车维修保养等相关课程;在学生掌握汽车维修基础知识后,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可以设置汽车部件性能检测等课程。如此,循序渐进,随着工作任务难度的增加进阶调整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二,合理拆分汽车维修知识。在以往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下,学生第一学期学习发动机,第二学期学习底盘,这种学科式教学看似具有连贯性,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虽然熟悉了底盘知识,但是脑海中留下的发动机知识就很少了。对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合理拆分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重复地学习相关知识点,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课程安排中,可先安排汽车发动机、底盘的结构知识和拆装技能等知识点的学习;随着任务的变化,再进阶安排发动机、底盘部件的检测等知识点的学习,进而安排发动机、底盘系统的故障检测等知识点的学习。
第三,按照企业要求、依托“1+X”证书认证标准设置课程。例如,以“1+X”证书认证标准设置学习领域,制订课程大纲;并按照“1+X”证书认证标准中初级和中级的要求形成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实现“1+X”的课证融通。
(二)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优秀的教师团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优秀的教材作为支撑。然而,现在学校的教材内容知识非常宽泛,与学生所接触的实训设备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教材里面描述的是丰田的可变正时结构,而实际的设备可能是其他车型的发动机可变正时,道理虽然一样,但是实物表现形式差距很大,导致学生无法按照实物理解教材内容。另外,教材内容存在学习进度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发动机构造课程时,不仅学习发动机的构造和拆解,还学习发动机的维修以及发动机各种故障的处理方法。开始学习发动机课程时,学生往往学习兴趣很高,但是由于学习进度过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汽车结构相关知识就开始学习发动机故障排除相关内容,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针对教材存在的问题,可组织企业、职业教育专家共同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研讨,确定校本教材的开发方向。校本教材开发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开发机构的引导下进行,因为校内专业教师开发的思路局限在固有的教材模式下,要改革创新难度很大,而通过专业开发机构则可以了解汽车校本教材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完成教材开发任务。
校本教材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纸质教材,如信息页,即根据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和典型任务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信息的介绍,体现相应的工作教学内容。二是活页教材,如工作页、工具准备清单、评估表等,即根据信息页设置工作任务,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计划制订和实施以及实习过程中各个学生与工作组的学习工作情况记录。三是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微课和仿真虚拟软件,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应工作页和信息页的内容,如有的动画可以根据信息页展示汽车部件的结构或者工作原理,便于学生自我学习;有的视频展示部件的拆卸和维修规范,便于学生了解工作的规范和注意事项,便于减少实际实训过程中错误情况的发生。
利用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工作页布置一些动画、视频或者微课形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然后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信息页和更多的教学资源完成工作页布置的工作任务,课后教师则利用评估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点评,使学生对现阶段的學习树立起应有的自信,不断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本专业先进技术,更新理论知识;二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主动提升教学造诣;三是善于走出校门,积极主动调研,了解本行业发展方向;四是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不断拓展专业知识;五是积极探索,苦练基本功,掌握本行业新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六是树立全局观念,弘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由此,为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职学校应重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引导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多维度的能力评估,确定每一位教师的能力提升方向,制订专门培训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二是联系企业,每学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保证一定的时间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每一位参加实践的教师每周都要回校上一次公开课,进行实践成果的分享,以实现全体教师能力的提升。三是邀请企业专家和培训机构到校开展业务辅导,开设公开课。专家们进入课堂,随堂听课,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准确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四)布置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场所既要方便教师利用黑板以及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解理论性知识,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参观、操作的实践场地。为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布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
第一,教学场所以传统教室为主、以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技术为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详细地为学生展示专业中一些复杂的知识,或者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名词,降低自身学习难度。当教师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或者规格较小的零件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局部放大该零件的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在设计汽车实验室时,在实验室内布置理论教学的位置。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的原理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带领到这一教学场所内,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形成全面的理解,也让学生把自己在理论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真实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同时也要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适当的优化。以往的学生考核以卷面考核和实践考核为主,以学期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依据,不够全面。对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进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时应采用过程性考核,以档案记录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评价。一是基本素质评价,即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二是单项技能评价,即针对汽修专业相关职业经常使用或者十分重要却很难掌握的技能进行单独测试。三是综合项目评价,主要采用任务评价法和项目评价法进行考核。把任务定义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独立完成的工作;把项目定义为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任务评价法中,评价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评价法中,评价学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职业特质评价,即对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行为、职业语言、职业态度等职业特质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来源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标准和汽车维修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表1是用于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等级标准。这一考核标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引入企业的技能标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未来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及创新,充分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师嘉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运用[J].内燃机与配件,2019(7).
[2]欧阳可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J].时代汽车,2018(3).
(责编 王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