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0-06-18张建军
【摘 要】本文论述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路径,提出培养公共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自觉性;建构结构化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的自信;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公共参与 教学情境 结构化知识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31-02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确定的四大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公共参与是指公民要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可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意识—知识—实践”的培养路径,将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培养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必须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自觉性。这里所说的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公共参与的兴趣、觉悟等。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觉悟性,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学中影响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主要因素。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所设定的、切合学生实际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若干条件的综合。就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实际需要而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乎学生的利益,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实际的成长发展环境,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兴趣,提高其公共参与的觉悟。笔者曾执教《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在第一个班级授课时,引用了某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情境素材,请学生为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出谋划策。结果学生因为对该城市不熟悉,同时也认为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都不怎么感兴趣,回答的学生很少,愿意回答的学生也基本上只能答出一些教材上纯理论的知识,答案比较抽象而空泛。该班的授课结束后,经过认真地反思和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情境的创设出了问题。于是,在第二天执教第二个班级时,笔者播放了事先拍摄的一段校门口主干道堵车的视频,然后提出“请你为解决校门口主干道交通拥堵出谋划策”这一问题。因为校门口的拥堵问题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而且大家周末离校回家时也都切身体会过校门口交通拥堵带来的痛苦,所以,问题一经提出便很快激起了他们思考和讨论的兴趣,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再联系自己在预習教材中初步掌握的知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创设的教学情境与问题要能够诱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提出个人的见解;二是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情境问题的深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需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感。
最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梯度。按照教学情境是否进行了结构化处理,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情境和结构不良的情境。结构良好的情境是指经过结构化处理的情境,即剔除了与教学任务或评价目标的实现无关的情境,保留与教学任务或评价目标息息相关的关键性信息的情境。结构良好的情境包括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其中简单情境是指表现内容不复杂、呈现形式比较单一的情境,复杂情境是指反映的内容层次较多、呈现的形式比较多元的情境。结构不良的情境即挑战性情境,是一种比结构良好的情境更为复杂的情境,这种情境一般会涉及真实的生活情境,需借助生活常识理解,情境具有所提供的条件不完整或冗余、情境新颖且问题目标界定不明确、答案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教学情境越复杂,结构越不良,对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就越高。通过创设不同梯度的教学情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渐进式提升。
二、建构结构化学科知识,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自信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组组长朱明光指出,所谓学科素养,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即将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而不是只掌握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却无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结构化知识,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原则进行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一般而言,学科素养低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是水平排列,是零散和孤立的;而学科素养高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一般是按层次排列,是有组织的具备结构化系统性的“可迁移知识”。因此,只有学生结构化学科知识,才会真正掌握公共参与的必备知识,才能更有底气、更加自信地投入公共参与的实践中。
基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结构化知识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结合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具体内容,有三种结构化知识的方法可供参考。第一种是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问题,形成问题树。如何归纳和提炼具体的思想政治学科基本问题呢?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形成具体的学科基本问题的。这里“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是指概念、定义、原理等;“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是指措施、方法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具体的学科基本问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来结构化学科知识。如以《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例,关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教材设置了三个具体的学科问题: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与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怎样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所以,教师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构建关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知识树,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第二种是以行为主体为中心,搭建知识体系,从而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这两大模块中最为常见。如对《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时,可以以政府这一行为主体为中心,以政府权力的行使为线索,分别从决策、执行、接受监督三大方面来对政府的相关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第三种是将教材知识与情境材料知识进行整合结构化,即将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迁移、应用于真实情境,将两种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结构化的学科知识。
三、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实践育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才能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
鉴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拥有的社会资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可以通过模拟课堂活动,如模拟听证会、模拟人大、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了解公共参与的相关流程,增强公共参与的体验感;二是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可用的社会资源,通常有两种课外社會实践活动的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通过布置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执教《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时,笔者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校门口主干道拥堵问题的合理化方案,并通过正确可行的方式反馈给有关决策部门,从而完成一次参与民主决策的活动。又如在执教《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一课时,笔者结合授课内容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到学校附近或自家所在的社区居委会中进行调查,了解居委会的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相关工作,并撰写简要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另一种是在寒暑假或者其他长假期间,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较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学分制管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劳动实践,去本地著名企业和工厂参观,或者去区内外著名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无论是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切实提高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能力与水平。
对于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遵循“意识—知识—实践”的路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丰富学生公共参与的知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切实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将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意识、知识、实践三者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层层递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晓东,任会波.公共参与及其教学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6).
[3]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4]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作者简介】张建军(1981— ),男,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命题与考试研究。
(责编 覃西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