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2020-06-18赵英英
赵英英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 10004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此次实验中,100名DKA患者随机接受了不同给药方式的治疗。两组人数都为50人,且年龄均在19到68岁之间,第一组有男性27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为41岁,且都要相关治疗,另外一组有男性28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为43岁,对这些患者进行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治疗,最终产生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1.2 基本方法
护理人员必须定期根据医院治疗的要求照顾病人,并对每组病人进行不同给药方式的治疗。为第一组病人进行标准参数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在患者尿酮体转阴、酸中毒改善可以开始正常吃饭之后,换低参数给药方式进行治疗。另外一组进行胰岛素常规小剂量连续静脉输注,整个过程一直以标准参数进行治疗,根据患者自身体质可以进行相对性的改善,在患者尿酮体转阴、酸中毒改善可以开始正常吃饭之后,变成皮下注射万邦林。
1.3 观察指标
有明显效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尿酮体以及血酮体变为阴性,无临床病症产生。有一般效果:血糖水平大大降低,尿酮体以及血酮体等参数指标走向良好趋势,病症明显减轻,没有效果:以上标准均未达标。总体效果是有明显效果和一般效果的总和。其中在整个治疗过程里每小时测量一次血糖水平,每2小时测量一次尿液和体内血液中酮体含量,同时要记录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发生低血糖症,并且详细观察两组低血糖的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0%,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第一组的病人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以及血酮体转阴时间全部都明显小于第二组,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均小于第二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血糖控制达标时间(h)尿酮体转阴时间(h)血酮体转阴时间(h)胰岛素用量(U) 低血糖发生次数(次)第一组 50 5.3士0.85 22.35士4.63 33.41士539 58.06士9.47 2.86士0.72第二组 50 624士0.88 27.7士4.56 39.46士5.72 68.74士9.91 4.41士0.78 t 4.941 4.746 5384 4231 8.62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EKA作为糖尿病患者经常伴随着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状,这里面1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更高,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感染,其次是如手术和严重创伤等等各种应激类因素,严重时还会造成肾功能衰竭,甚至于休克,这些都是常见的。这项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所造成的。胰岛素疗法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促进葡萄糖分解,以此来使外周组织中的葡萄糖利用程度提高,进而控制糖异生和脂肪分解,促进身体各个机能的新陈代谢,最终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