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新时代江苏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0-06-18杨时云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杨时云/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南京江宁万亩食味稻米生产基地 邵天武/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种业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引领着耕作栽培、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江苏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全面贯彻国家种业方针政策,大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全省现代种业发展稳中有进,势头良好,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增强、三项突破”上。
四个增强:供种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作物良繁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基本实现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9亿公斤,设施园艺工厂化育苗已初具规模。盐城等一市四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沛县、泗洪、东辛农场等5个县和农场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省拥有畜禽国家级核心育种场8家、家禽良种扩繁推广基地3个,家禽生产良繁体系供种率达到95%以上。水产原良种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国家和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80多家,创成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3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攻关机制初步建立,16家单位参加国家重大良种攻关,省级农业重大品种创制攻关持续滚动实施,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十三五”以来,全省共选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0个,17个水稻品种列入部超级稻名录,优质食味粳稻品种选育推广明显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多用途油菜、鲜食玉米,以及部分特色园艺、经济作物品种选育均有较大突破。培育国家级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个,总数达到14个,居全国第二。一批河蟹、青虾、紫菜等新品种先后通过审定,为全省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种业集中度明显提高,3家种业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亿元以上农作物种业企业达10家。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拥有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家,2019年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种业50强,2家企业进入蔬菜种业20强,总数创历史新高。2014年以来,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家企业母公司主板上市。全省持证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254家,大型畜禽种业企业50多家,超亿元产值企业3家,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水产苗种生产单位超过1000家,生产品种和规模居全国前列。监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种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取消了一大批涉种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了农作物和蚕种储备制度。种业监管全面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连续6年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先后启动实施“白皮袋种子”治理和“种子质量年”专项行动,组织“县域种子市场秩序评价”,建立省级种子市场督查暗访机制,假冒侵权种子违法案件逐年下降,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全省种子质量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9%左右,重点品种真实性抽查符合率达到98%以上,重大种子生产事故显著减少,种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三项突破:种业体制改革有突破,推进种业基础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离,全省15家科研教学单位与所办种业企业实现“科企分离”,引导脱钩企业改制重组,释放发展活力。全覆盖推进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种业科研成果转化金额以及分配科研团队和个人比例大幅提高,推动资源和人才加快向企业聚集流动。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有突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持续完善,全省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47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3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保存种质资源6.2万多份,共享资源特征数据超过165万个。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江苏行动,新增入库资源1200多份。种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一批国家级农作物、种畜禽和渔业遗传育种改良中心、核心育种场和育种创新基地,完成新一轮国家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建设,建设了一批种业性能和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数量快速增加,省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模扩大到1600亩,全国领先。政策扶持有突破,省政府先后出台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意见,省财政相继设立了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和农业重大品种创制攻关等种业专项,加大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种子安全监管服务等专项工作资金扶持力度。新审议通过的《江苏省种子条例》对种业扶持措施进行了明确,种业扶持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健全。
江苏现代种业发展尚有短板
现代种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全球种业正在经历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新一轮超大型农化集团并购基本完成,种业寡头垄断格局再度升级。从国内看,我国种业正在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迈进,并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以新《种子法》全面实施为标志,种业发展基础地位更加凸显,重大改革和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市场化进程全面加快,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崭露头角。从省内看,尽管江苏现代种业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国内先进省份和“走在前列”的要求,种业在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一些突出短板与制约因素要高度关注,加快补齐增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要加强。种业育、繁、推脱节,科技创新资源不均衡,资源、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体制机制仍然不畅,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培育任重道远。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和深度挖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育种研发优势。农作物品种研发结构性问题明显,同质化现象突出,杂交水稻选育明显弱化,园艺类高效作物育种进展不大:审定品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绿色优质品种少;传统品种多,特色品种少。畜禽资源保护手段单一,抗疫病能力弱;生猪、蛋鸡、肉鸭等主要畜禽生产良种严重依赖国内外引进,造成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有所削弱,数量减少、部分优势性状丢失,新品种遗传改良低水平重复。水产种苗研究与特色水产养殖发展需求仍有差距。
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待提升。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水平不高,特色不明显,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基地主体小、散、不稳定。常规稻麦、种畜禽和水产种子种苗生产保险尚未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种业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配套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生产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技术人才队伍缺乏,种子生产质量标准不完善,指标不规范、方法不系统,制约和影响种子种苗高质量、精品化发展。种业质量检测体系和能力水平与监管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支撑监管工作高效开展。种子企业“重营销、重品种、轻质量”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全程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中小企业产品低质低价,给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产业经营与融合发展不充分。种业企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经营范围大多以常规传统种子种苗为主,发展空间有限。产业集中度不高,上市融资的骨干企业数量与山东、安徽等周边省有较大差距。以新品种开发、成果转化、种子种苗繁供为引领,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未有效建立,优势企业、特色品种品系和基地等资源品牌影响力薄弱。受各种因素影响,全省常规品种种子种苗商品化率有下降趋势,高附加值特色精品高效农牧渔品种对外依存度高,本土特色种子种苗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科研育种力量小而散,审定品种推广应用范围小、周期短,科研投入产出效益低,研发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突出,企业市场和创新主体地位的培育仍需较长的过程。
监管服务能力与发展需求尚有差距。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扩大,对品种选择和个性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农作物自留种趋势加重,生产经营白皮袋种子、假冒侵权套牌等行为有所抬头。畜禽种业市场监管基础薄弱,生产性能测定和质量仲裁等方面规范尚未建立,常态化管理难度增加。放管服改革的深入,种业跟踪监管服务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从目前情况看,在本轮机构改革中,个别地方简单将种业管理机构进行撤并整合,种业监管机构和队伍被弱化,各地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因机构调整削弱种业管理工作。
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现代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完善制度、调优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种业发展从抓种子向抓种子种苗转变、从抓高产向抓高产优质协调转变、从抓品种向抓产业链延伸转变,推动江苏现代种业提质量、增效益、优结构,全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推动江苏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省现代种业综合竞争力和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及以种业引领三产融合形成的延伸产业达到千亿元级。打造1~2个全国一流的重大种业研发平台,2家种业企业进入全国前5强,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3个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大型畜禽种业集团。打造10个产值超千万元的专业化特色种子种苗企业,扶持建设70个聚集各类生产供应主体的地方特色种子种苗中心(园区),建设700个规模化种子种苗企业,依法治种能力显著提升,种子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完善,农作物种子质量综合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着力构建特色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是农业科技成果最重要的结晶和载体,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种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江苏特色种业创新体系,切实增强种业发展动能。一是加快培养创新核心团队。人才是第一要素,要精准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定向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推动科研单位人才流向企业,选送种业优秀人才学习深造。成立全省现代种业提升专家委员会,大力支持创建农作物、畜牧、水产科研育种核心团队,实施特色作物、特种畜禽和水产品种合作攻关。二是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集聚国内外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大种业研发平台;加快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和测试鉴定、省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级品种认证测试中心等重大种业科技平台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主体多元、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完善种业科研成果确权和成果交易平台。三是加大特色资源挖掘利用。加强种质创新、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深度评价,完善特异资源的共享利用机制,大力支持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认真贯彻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地方畜禽尤其是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力度,加快遗传材料抢救性采集保护,切实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影响。四是着力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和核心育种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要持续推进农业重大品种创制攻关,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科企深度融合,整合各方创新力量和资源要素,加快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绿色专用、适宜全程机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着力构建保障有力的重大产业基础支撑体系。立足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统筹政策资源和项目资金,引导地方加大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重大种业战略平台、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建设,筑牢种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优势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加强重点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保护。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要求,打造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种子繁制种基地,重点推进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统筹布局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或区域特色种子繁制种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作物繁制种基地,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畜禽和水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加强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省级原良种场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种畜禽扩繁场和扩繁基地,完善种苗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种子种苗品质。二是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全面覆盖、运作有效”的原则,建设完善全省种子质量检测和生产性能测试机构体系,提升质量跟踪监管水平。加快认定和建设一批示范性、标准化区试站、良种场,提高品种试验评价水平。完善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修订现行种子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方法,大力推进实施种子种苗质量认证,加快构建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种子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三是加强种业风险防范保障能力建设。严格新品种选育审定过程的转基因监管,落实国家种业安全审查制度,依法开展种子种苗产地检疫,加快推动落实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提高救灾备荒和良种风险保障水平。
着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强才能种业强。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大型种业企业在育种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科企合作、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优势企业集群。一是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组织实施农作物种业“1155”主体培育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批销售额超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区域种业要素与资源,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商业化育种模式与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种业,推进规模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种业“航母”,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做强一批专业特色企业。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特色种业企业通过科企全面嫁接联合,做精做专种子种苗和推广配套服务,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种子种苗企业,引导打造一批聚集各类主体的特色种业园区和专业村镇,推动地方规模化种子种苗产业发展。实施种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三是注重培育特色种苗产业。立足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加大特色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供应,扶持培育一批优势特色种苗繁供中心和原良种场。瞄准市场需求,加快特色优质品种选育,加大快繁脱毒等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供种质量,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富民提供优质种源,切实解决地方品种退化和特色品种缺乏问题,把小作物做成大产业。积极探索特色良种优先推广或后补助政策,促进品种优质优价,做大规模,增加效益。四是推动种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种业服务方式,推动从简单种子和良种营销,发展成为集种苗、农机农艺服务和商品化生产等集成服务,提供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延伸、服务增值。大力推动种业为引领的三产融合发展,引导优势种业企业开发绿色高效新品种,培育优质种子种苗,服务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加大优势企业、品牌、品种的推介和集中宣传力度,做大做响“苏种”品牌。
着力构建监管有力的现代种业治理体系。新修订的《江苏省种子条例》的实施,是江苏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将有力促进完善种业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省种业管理系统要以《条例》宣传贯彻为契机,加快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监管治理体制机制,提升依法治种水平。一是强化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种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有人管事,确保履职担当。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和信息联通,积极构建灵活多样、分工明确、治理高效的监管模式。二是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全面落实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制定完善种子种苗管理、品种审定等配套办法,推动管理工作由大宗作物种子向经济、蔬菜园艺作物并重,加强种畜禽、水产良种管理,突出抓好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品种引进推广和种苗集中繁供。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假劣种子行为,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切实维护品种权益,规范种子种苗市场秩序。三是加强良种监测服务。强化品种应用风险管控,大力推进实施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工程,建设覆盖全省的品种试验测试和展示基地。强化种业可追溯体系建设和管理,加强水产和畜禽品种示范推广和生产监测,建立审定品种跟踪评价机制,防范推广风险。四是推进管理手段提升。加强种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行业信息调度和统筹工作力度,建立种业大数据平台,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建立优势企业、技术、品种信息公开发布机制,扩大信息服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建立完善行业信用体制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管理、信用建设等方面作用,严格实施法律法规关于种业行业禁入和失信惩戒等处罚规定,建立完善失信主体联合惩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