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2020-06-18陈晶瑾邱秀玲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陈晶瑾 邱秀玲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1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家军队建设的需要和国家士官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依托地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成为士官培养重要途径,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防生到地方高职院校的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已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全国普通高校高考录取专科层次学生,由地方高校培养2.5 年,后由部队院校或相关部队训练机构培训毕业后到部队服现役。
自2015 年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火箭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以来,学院确定了“军地共建、人才共育、分段培养、共享共赢”的军地双方合作育人模式。
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学生入学后,是一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通专业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素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需要,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法、踏实进取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掌握电子产品初步设计、生产、质检、测试、维修、销售服务等工作,具备电路板绘制、单片机应用、产品测试和维修、销售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电子信息行业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士官生具备相关装备和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管理组织能力,胜任部队的相关技术专业岗位。由于人才培养的就业领域的不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3 双轨递进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与火箭军深度融合,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士官生为目标,开展对士官生工作岗位、岗位所需能力和军人素质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对应的知识能力需求,在原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轨递进式”的课程体系:第一轨是指,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培养成具有电子信息专业“工匠”特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轨是指,在军人素养培养方面,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培养出达到部队要求的合格士兵。
(1)知识能力培养——从学生到工匠
以知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大于理论学时,主要以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PLC 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与检测技术、总线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具有基本电路图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操作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能力,达到部队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最终培养成具有电子信息专业“工匠”特性的技能型人才。
图1 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
(2)军人素养培养——从准新兵到合格士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的思想政治目标是,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实质,掌握做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方法,具有正确的政治行为能力、道德行为能力,理想信念坚定、法纪意识牢固、思想品行端正、热爱本职岗位、忠实履行职责、献身国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专业培养学生的教学、组训、管理目标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专业操作训练的能力,掌握基层管理基本理论、过程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人员管理和活动组织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两个目标,构建了军人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军事体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军政素养,让学生今后能尽快适应部队生活。
图2 军人素养培养课程设置
士官生一入校,就可以说是一名 “准新兵”,在校两年半的时间里,每天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实行军事化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定向直招士官)课程体系中的军政课程设置合理,层层递进,在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军事体能训练、新闻时事政策与点评、党史军史教育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从思想上、作风上、体能训练上、军事组训等方面都对照部队标准来要求“准新兵”,最终能培养成为适应打赢需要的身心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合格士兵,今后能尽快适应部队的生活和训练。
4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士官生毕业后分配到各地方部队服役,对于培养的士官人才质量需要跟踪调查和反馈信息,则需要常态化跟踪了解士官生赴部队后的专业岗位技能、军事素养、政治素质、发展潜力、部队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由于部队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学院教师与部队相关人员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能走访和调研的单位、人员受限,而对于士官生人才质量的检验,应该大量听取大量基层用人单位的官兵评价,故而士官生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可能会有所滞后,需要部队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创新,通过调研、走访、信函、电话等多渠道了解士官生在部队的发展情况、部队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等信息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