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微红稍斑螟防治探讨
2020-06-18徐晓艳
徐晓艳
(北京农业生态工程试验基地,北京 101318)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北京地区园林绿化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加强,油松、华山松和云杉以其树姿挺拔、观赏性强、适合在北京地区生长等特性,已成为绿化中的主要常绿树种,但受到苗木调运、后期管理等因素影响,微红稍斑螟的危害日益凸显,给园林养护工作带来困扰,直接影响树木的长势和观赏价值。
由于微红梢斑螟的危害隐蔽性较强,采用黑光灯诱杀、人工修剪、药物等传统防治方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利用,虽然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始终不能控制其发展蔓延,导致养护成本逐年增加,给树木造成很大伤害,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
为了找到一种在北京地区防治微红梢斑螟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选择使用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对受害树木连续5年进行防治实验,并对实验数据分析汇总,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采用性信息素防治微红梢斑螟是非常有效的。
2 分布与危害
微红稍斑螟(DioryctriarubellaHampson),又名松梢螟、云杉球果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省。危害马尾松、黑松、油松、赤松、华山松、湿地松、云杉等,北京地区主要危害油松、华山松、云杉等。幼虫蛀食主梢,致使被害松树侧梢丛生,不能成材,侧梢可代替主稍生长,但经过多次危害后,使树形弯曲,影响木材利用,幼虫还蛀食球果影响种子质量,从而影响树势及观赏价值。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
体长10~16 mm,翅展26~30 mm,前翅暗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翅中有1个肾形白斑,外缘黑色,后翅白灰色,无斑纹。
3.2 卵
椭圆形,长0.8 mm,初产黄白色,有光泽,近孵化时变为变樱红色。
3.3 幼虫
淡褐黄色或淡绿色,背面有3条深褐色纵线,各节散生对称的褐色片10个。
3.4 蛹
长椭圆形,全长11~17 mm,宽约3 mm,黄褐色,羽化前变为黑褐色。臀刺具钩刺6根,中间2根较长。
4 生活史
北京地区1年2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梢或球果内作薄茧过冬,部分幼虫在枝干伤口皮下越冬。各代成虫期较长,其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4月初,越冬代开始活动,继续向主稍的髓心蛀食,有的转移危害新梢,在松梢松针基部产卵,一般每个新稍上产卵1粒,也有产2、3粒的,卵期10 d左右。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初成虫产卵,卵期5~8 d,6月中旬幼虫孵化,钻入新稍髓部后多先往尖端蛀食危害,到顶端后再往下危害,把髓部蛀空,内充满木屑和虫粪,并咬好圆形排粪孔,孔口周围常有松脂和黄白色木屑和虫粪。被害枝稍尖端呈灰黄色,向下弯曲而枯死。8月上旬第一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多在11时左右,成虫白天静伏余树梢顶端的针叶茎部,19~21时飞翔活动,并取食补充营养,具趋光性。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一直危害到11月在枝条内过冬。该虫多发生在郁闭度小、生长不良的片林当中。
5 防治方法及过程
5.1 2009~2013年
5.1.1 危害现状
微红稍斑螟危害非常严重,园区90%油松、华山松都被其所害,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如图1所示。
图1 油松危害状
5.1.2 防治措施
(1)在成虫出现及孵化时,尤其以越冬代为主,喷洒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1次,间隔10 d后,喷洒4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1次,连续2次。
(2)在幼虫危害期、蛹期,利用危害新梢使其弯曲、干枯的特点,及时进行人工剪除作业,并做好幼虫、蛹和卵的处置工作。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进行诱捕。
5.1.3 防治效果
由于微红梢斑螟危害的隐蔽性及其较高的繁育性能,采用以上防治措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未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虫害依然严重。
5.2 2014~2018年
5.2.1 产品名称
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
5.2.2 作用机理
采用新型绿色无污染的昆虫信息素迷向产品,通过释放高浓度信息素干扰微红梢斑螟成虫交配,快速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达到防治的目的。通过释放性信息素,诱捕雄性成虫,减少雌虫交配繁殖的机会,从而减少子一代幼虫的发生,达到减少虫口密度的目的,但也会捕获极少雌性成虫。
5.2.3 特点
专一性强,无毒无害,操作简便。
5.2.4 实践应用
在5月中旬到9月下旬,利用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诱捕雄性成虫,但也有少量雌性成虫。在园区有油松、华山松、云杉等被害树木的区域悬挂诱捕器,高度1.5~1.6 m,间距40 m左右,根据林间郁闭度大小确定间距,并在30~40 d更换诱芯一次,数量从2013年的26个增加到2018年的42个,如图2。
5.2.5 防治效果
既保护天敌,又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畜无毒无副作用,在如今人力和物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形式下,相对于传统的防治方法,它不但节省了大部分资金,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通过5年不间断的诱捕,微红梢斑螟数量已经不在对园内油松、华山松等树木构成威胁,但还有少量虫害,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全部消灭,但坚持采用此方法继续防治,数量会逐年减少。在使用第4年的4~5月份,观察受害新梢明显减少。如图3、图4所示为诱捕的雄性成虫和雌性成虫。在诱捕过程中一个诱捕器捕获一个到几十个不等的成虫,每年具体诱捕数量详见表1,与传统方法对比费用支出明细见表2。
图2悬挂在华山松上的诱捕器
图3 雄性成虫和雌性成虫
图4 正在产卵的雌性成虫
表1 2014~2018年捕获微红梢斑螟数量及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①每株苗木平均一年的防治成本在1.041元左右,但如果使用人工修剪一天根据危害程度,最多能剪10~20株,而一天的平均工资就是122.7元,
全年可以防治117.9株苗木,如果按每天20株计算(危害严重时每株都有6~8个新梢被害,而且90%苗木都受害),全部修剪作业要13454.1元。但如果是少量树木受害,人员充足,也可采取此种方法,在蛹期、卵期和幼虫期及时进行修剪。②如果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一箱杀虫剂价格至少在400~500元,甚至更贵。还需要人工成本、机械燃料成本,每项成本都很高,不仅效果欠佳,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长期使用抗药性还会增强,影响生态平衡。黑光灯诱捕防治虽然没有做具体统计,但根据查看集虫袋,数量有限,而且需要电源、支撑物等,操作起来欠方便,太阳能源的成本又较高,可以作为辅助方法,但不能以其为主。
注:防治区域内苗木2193株;人员每天工资内含保险费用,但住宿、餐费补助、劳保等不含在内(数据仅限于此次单位内实验)
6 结语
微红梢斑螟在2009~2013年主要通过修剪、打药、黑光灯诱杀进行防治,但都不够理想,达不到预期效果,虫口密度依然高居不下。在2014~2018年的5年间,通过使用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虫口密度明显下降,危害程度显著降低,使园区内微红梢斑螟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使原来受危害严重的油松、华山松树势得到恢复,从而提升了树木的观赏价值。
通过前后防治措施的对比,采用性信息素进行防治的方法,无论在性价比、操作性、实用性、防治效果上都有很大优势,符合绿色环保的防治理念,能够促进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