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林下大叶芹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2020-06-18苏振海
苏振海
(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监测院,辽宁 沈阳 110022)
1 研究目的
在天然林禁伐、木材价格走低、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发展林下山野菜栽培是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叶芹作为辽东山区主要山野菜品种,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口味也逐渐被大家所认知,因此在野生资源采摘的基础上,开始了人工栽培。人工栽培有林下、耕地、大棚栽培等方式,但就产品质量和大众认可程度上看,林下栽培的大叶芹的品质和风味基本与野生一致,价值和价格都更高。为避免盲目性,造成森林植被不必要的破坏,又能够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课题组采用了基地施工建模方式对拟定的各类开发模式进行系统规范实验研究。
2 类型差异化条件数量确定
在与林农协商并按拟定类型立地条件要求选定实验地块后,首先确定试验差异化条件数量。类型差异化模式数量是依据大叶芹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对环境影响,作为观测评价的分异条件来确定的。包括坡向、土层、光照、密度、长势、生物量、对上层乔木及地表径流影响等23个条件因素。
3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制定优化模式的重要手段,为科学制定模式标准。在建模标准所需数据信息采集完成后,对采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通过分析、比较、检验和优化,最终选出符合经营目标的优化模式。
3.1 分类整理
将采集数据列出一个表,并反映出不同状态下栽植体的表现性状。见表1。
表1 大叶芹野菜食用模式分类统计
3.2 数据分析
把历次采集的信息按上述表格列入其中,分析确定状态因子群中每项因子在影响模式目标分异的作用大小,找出主导因子项和非主导因子项,形成主导因子群,对主导因子进行整体分析评价。评价方法是对分异试验模式的主导因子和非主导因子的各项分异状态赋分,并统计累计积分。
3.3 主导因子确定
整地方式、栽植季节、混交配置、抚育管理这些因子对分异模式终极目标影响虽然起到重要作用,但试验类型设置简单,发挥作用是等量的,因此不作为主导因子处理,对此进行等量赋分;而光照强度、坡向、土层厚度、密度(株/hm2)、中期长势、中期地径、中期冠幅、中期生物量、收获期长势、收获期地径、收获期冠幅、收获期生物量、上层乔木直径变化、上层乔木树高变化、地表径流变化对分异试验模式的终极目标起到重要关联作用,因此将上述因子设定为主导因子。
3.4 设定赋值
光照强度、坡向、密度(株/hm2)属状态因子,设定赋分中值10分,每差1个梯次±1分。如光照强度以60%为中值,光照强度增加表明上层乔木密度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弱,则赋分降低;坡向中值为半阴半阳,坡向转阴表明立地条件转优,湿度增加有益于植物生长,因此,赋分增加,反之赋分减少;密度(株/hm2)本质上属定量因子,各分异模式差异很大,若按密度赋分则有时会适得其反,所以考虑按状态因子赋分,选取各分异模式平均密度为中值,每增加100株,增加赋值1分;中期长势、收获期长势、地表径流变化属定性因子,按定性条件赋分,划段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以10分为起赋值,每上一个梯次增加1分,地表径流变化按显著、较显著、不显著、无变化梯次设置,以10分为起赋值,每上一个梯次增加1分;土层厚度、中期地径、中期冠幅、中期生物量、收获期长势、收获期地径、收获期冠幅、收获期生物量、上层乔木直径变化、上层乔木树高变化均属于定量因子,其赋分是按定量值赋分。同时,考虑同权水平对≤1000的赋值项须进行同权处理。赋值同权处理见表2,对表1经同权处理后生成表3。
表2 赋值同权处理
表3 大叶芹食用山野菜模式分类统计
4 优化模式选择
从分值上看,表1中的模式N3为初步确定最优选模式,N1、N4为较优模式。综合考虑林地使用效率、对环境影响、投入产出比,选择模型N4更为合理,即阴坡半阴坡,栽植密度11~12万株/hm2,郁闭度为0.6左右,坡度20°左右,排水良好,土层厚度50 cm以上为最优模式。
5 结语
研究当年通过积分优选获得的理想模式,此理想模式是一个待定模式,还要通过下一年进一步检验和优选才能最终确定。其方法是以理想模式及其分异条件不变,改变其他分异模式的坡向、土层厚度、光照强度和初植密度等状态因子的参数,其他状态因子如整地方式、栽植方式、坑穴规格、穴位配置、辅助措施、抚育管理等状态因子不变,重新组成一组分异模式群,同样通过培育期三次信息采集、分类整理、状态因子赋值、同权处理、累计积分、综合分析等方法优选出最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