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时期的父女情
——丁午黄湖干校时期写给女儿的家书(下)

2020-06-18徐洪军

传记文学 2020年6期

徐洪军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1969年4月15日,时任《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的丁午随共青团中央干部集体在天安门宣誓后,就下放到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黄湖农场,参与创建“五七”干校,8 岁的女儿小艾与家人留守北京。环境的压抑、生活的不顺,再加上远离故土与亲人,下放黄湖农场期间,丁午处于一种空前的孤独之中。此时,女儿小艾就成了他唯一的也是最忠实的倾诉对象。从1969年5月1日 到1972年8月30日,丁午坚持以漫画配文字的形式与小艾通信,一方面介绍自己在黄湖的生活,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女儿的思念,尽一个父亲的职责。

浓郁急切的思念之情

丁午给小艾写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念年幼的女儿,这也是他很多书信的主要内容。几乎在每一封信的开头,丁午都会这样写道:“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或许就是因为这句话在这些书信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也最能体现丁午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所以,在出版这些书信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先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确定这本书信集的名字就叫《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并获得了广泛认可。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给小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持续到她长大成人:“记得有一次为了表示对他特别地思念,我用了三个‘特别’,结果他的回信里用了四个‘特别’,然后我又增加到了五个‘特别’,好像我们曾经用到过七个‘特别’。”七个“特别”我们在信里没有看到,但是却真切地看到了丁午曾经在信里面一口气写下了十个“太”字!1969年10月26日,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亲爱的小艾:你怎么老不给爸爸写信呀?爸爸太想你了!爸爸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想你了!”这种浓烈地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丁午的信中不止一次出现。比如1970年7月12日,他写给小艾的信几乎全是重复的话:“你不写信来爸爸一点都不生气,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爸爸想让你来!”“你的信爸爸看了好几遍,好几遍,好几遍!你的信就放在爸爸枕头旁边!”“爸爸特别特别特别想你,爸爸真想马上飞到你的身边去!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可能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信这样直白、浓烈、急切地表达情感。这似乎不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在一个父亲跟一个孩子之间。丁午的这种表达,一个方面可能跟孩子年龄尚小有关——这样可以增加书信的趣味性,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丁午本人那种浓郁炽烈、毫无遮拦的艺术家的个性。

对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

给女儿写信竟用了十个“太”字!

因为想念女儿,就特别期待女儿的来信。1969年5月1日是这本书信集中丁午第一次给小艾写信的日子,这封信也很可能是丁午写给小艾的第一封信。这一天距离团中央干部集体4月15日在天安门宣誓离开北京也不过半个月时间,但就是在这封信的结尾处,丁午就明确向女儿表达了期待来信的愿望:“等你给我写信来。”这样的愿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似乎是日益强烈。他经常在信中告诉小艾:“快给爸爸写信吧,写长长的。”(1969年10月11日)“爸爸特别喜欢看小艾写的信,快给爸爸写信吧!”(1970年4月7日)“快快写信来吧!快!快!快!”(1971年9月4日)“多给爸爸写信来!”(1972年8月5日)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女儿的来信,他就会十分焦虑地询问原因,并表达期待来信的愿望。“你怎么老不给爸爸写信了呢?要写长长的一封信来,爸爸才喜欢呢!”(1970年3月28日)因为担心女儿不会寄信,他甚至在给小艾去信时,连回信的信封都给准备好:“爸爸给你寄一个信封去。你写了信装在里面,把信封粘好,放在邮筒里就行了。信封上都写好了,邮票也贴好了,你说好吗?”(1970年7月29日)因为期待女儿的来信,所以,每次收到来信时丁午都会特别高兴:“亲爱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你的信写得真好!爸爸喜欢你写得长长的信!”(1969年11月15日)“你的信写得真好!字也写得很好!你说你跟爸爸那么好——像浆糊粘得那么紧似的。爸爸看了你的信都要哭了!爸爸也跟小艾那么好!”(1970年4月16日)“那天爸爸一下子收到了你的两封信,可真高兴极了!爸爸打开信封,看到了小艾的照片之后,就更加高兴了!你真的长大了,爸爸都快不认识你了!又快一年没有看见你了!……爸爸把小艾的照片看了许多次。收到信封里,又拿了出来。又收到信封里,又再拿出来……后来灯灭了(我们这里每天十一点钟灭灯,跟北京不一样)。爸爸还想看,就划了一根火柴看小艾。一根火柴灭了,就又划一根……”(1971年10月)父女之间的这种情感交流,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父亲不在身边,虽然有一年时间没有见到父亲,但女儿的心会永远跟父亲紧紧地贴在一起!

为了让女儿有娱乐的玩具,同时也为了能够与女儿享受共同的欢乐,丁午给小艾制作了陀螺、木头鸟等玩具,还给她寄去葫芦籽儿让她跟自己同时种葫芦。1971年4月12日,丁午告诉小艾:“你要的‘汉奸’已经做好了,以后有人去北京时就给你带去。”6月3日,“汉奸”(这里指陀螺)大概已经带回去了,他于是就问:“你玩过爸爸给你的‘汉奸’吗?你会抽吗?”在同一封信里,他还问小艾:“你种的葫芦长出来了吗?爸爸种了20 颗种子,只长出了两颗葫芦。”这些玩具不仅给女儿带去了欢乐,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话题。父女之间有了共同的秘密,情感自然会变得更加亲密。

收到女儿来信的喜悦

深夜划着火柴阅读女儿来信

女儿虽然人在北京,距离自己有千里之遥,但是丁午却始终把她装在心里,无论劳动还是休息,白天或者黑夜,甚至在梦里,他都会随时想起小艾。白天洗衣的时候,他会想起小艾。1969年5月的一天,丁午在河边洗衣服,洗完了就在河边休息。“这时候,听见有人叫‘丁午、丁午’,我找了半天,才看见是一只青蛙在喊爸爸(就是认识爸爸的那个青蛙),它一边拍手,一边笑着说:‘累了吧!看你以后还这么懒吗!’”晚上值班的时候,他会想起小艾:“有一天,爸爸晚上值班看麻。天上有个月牙儿。爸爸好像看见小艾就在月牙儿上笑呢!爸爸就唱了好些小艾喜欢听的歌。你听见了吗?”(1970年4月16日)天冷时,他会想起小艾:“这几天,天冷极了。我们住的房子还没有生火。爸爸只好坐在床上,盖着被子给你写信。想着我的小艾就不冷了。你信吗?”(1970年12月19日)甚至连受伤时,他都能想起小艾:“今天爸爸在手指头上看见了小艾!你猜是怎么回事?原来,爸爸包手的布条是小艾小时候上幼儿园时的床单,那上面用红线缝了一个‘艾’字,爸爸正好用了有‘艾’字的布条。”(1971年1月2日)

在信里,丁午会回忆与女儿一起生活的情形,也会与小艾一起展望他们的未来。从北京探亲回来,他就回忆与小艾一起度过的日子:“爸爸又到了黄湖,可爸爸一直都记着在北京时怎样和小艾一块玩,你还记得吗?”(1970年1月)玩的内容这封信没有交代,在当年3月的一封信里,丁午进行了详细描述:“小艾追爸爸”,“小艾穿着爸爸的棉大衣”,爸爸带小艾去动物园、请小艾吃奶油蛋糕、跟小艾一起打扑克,“小艾睡觉的时候爸爸都要亲亲小艾”(1970年3月)。国庆节前夕,他会在信中与女儿一起回忆在北京过国庆的时光:“你还记得吗?每年的这一天,咱们全家都在阳台上看焰火,多好看哪!还有好多降落伞从我们阳台前面落下去,可我们一个也没捡到过!”“今年,爸爸不能和小艾一块看焰火了!你写信告诉爸爸焰火是什么样的?好吗?”(1970年7月30日)1971年11月6日是小艾10 周岁的生日。丁午告诉小艾:“今天是一九七一年的十一月六日!十年前的今天,妈妈生下了你!”于是,在这封信里,丁午给小艾详细讲述了从她出生一直到十岁的一些重要时刻。

因为想念女儿,有时候就特别希望她能来到自己的身边。1969年8月,小艾在信里说她想来黄湖农场。看到信后,丁午特别高兴。他也知道孩子太小,黄湖条件艰苦,他一个男人带一个小女孩也不大方便。所以,虽然盼望女儿能来,但还是只能无奈地说:“小艾快快长大吧!”(1969年8月27日)然而,让小艾来黄湖这个念头在丁午心里一直没有消失。在1970年7月30日的信里,他对小艾说:“问妈妈让不让你到爸爸这里来?”1972年,丁午正式与妻子张馨离婚,并希望由自己抚养小艾。于是,这年的2月2日,丁午在信中告诉小艾:“今天,黄湖下大雪了,什么都变成了白的,好看极了!你想和爸爸一块到黄湖来吗?你怕过艰苦的生活吗?爸爸就快要看见他的亲爱的女儿小艾了!”丁午原来大概是想让女儿暑假里来,但是那年夏天,“黄湖正在流行一种病,好多小孩都得了这种病。因为病是通过水传染的,也不许游泳了。你来了就不好玩了。七月、八月天又热,爸爸现在也病了(已经躺了好几天)就只好不来了。你不会生气吧?”于是,小艾就一直到了1972年9月才终于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黄湖干校。

浓浓父女情

年轻时的丁午

关于那年夏天黄湖流行的是一种什么病,我曾经咨询过黄湖农场文化站站长梁国军先生。他是本地人,当年8 岁,应该已经记事了。他的答复是没有流行病的印象。我担心他年纪小,记不准确,又让他请教当年黄湖农场的兽医李方然先生。李先生当年在干校很受欢迎,当时也在黄湖下放的叶至善在写给父亲叶圣陶的家书中就曾多次提到过他。整个干校所有连队的牲畜都由他负责诊治,所以,他对当时的情况应该比较熟悉。据他回忆,当年也没有发生什么流行病。我把丁午信里面的原话告诉他们,他们说这有可能是丁午为了不让孩子来黄湖编造的一个理由。但是,从丁午热切期待小艾来到自己身边这种心情来讲,这个理由似乎很难成立。这样一来,这个“流行病”就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悬案。回忆录之所以有待商榷,历史真实之所以难以寻觅,大概也有这种原因的存在。

全面培养的家庭教育

一个父亲给孩子写信,不会只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思念,而不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丁午写给小艾的61 封书信里面,教育的内容也占有很大比重。丁午对孩子的教育内容广泛,也很富有时代特色。这表明丁午对小艾的培养是全面的,同时也是与那个时代紧密相关的。

我们首先看到,丁午对女儿十分关心。在信里面,他会问小艾:“你上幸福一小了吗?天天跟谁一块去上学呢?过马路时要小心,向左右看看有没有汽车。”(1969年11月15日)“你的信里说你‘腿长长了,个子也高了’。那个杨阿姨回来也说你长高了,快跟妈妈一样高了。是吗?爸爸真想不出你是什么样子了!还说你梳了小辫儿。”(1971年8月7日)“你现在穿棉猴儿了吗?北京冷极了吧?!”(1972年)“你和妈妈、小姨玩得好吗?又看什么新的话剧了?”(1972年8月5日)“四姑带你去动物园了吗?好玩吗?铁梅比你高吧?”(1972年8月30日)语气是那样亲昵,考虑是那样细致,自己虽然身处千里之外,对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却都发自心底地予以关心。

父母教育孩子,总是会把做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丁午下放黄湖的那个年代,这一点恐怕更为重要。丁午对小艾的这种教育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总是把思想教育放在具体的事情里面,在讲完一件相关的事情以后随即对女儿进行教育。因为与具体的事情相结合,这种教育就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最合适的。第二,他总是以一种平等的口气与小艾商量,而不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这样的教育,一方面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另一方面天长日久也会培养孩子民主的思想。当然,这可能跟丁午的性格也有关系。在《父亲丁午》这篇文章里,丁栋就说:“父亲对孩子很有耐心。”在小艾的印象中,“父亲对我从来都是笑眯眯的,不会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我若做错了什么事,他会态度和蔼地跟我讲道理,让我明白错在哪里。”第三,丁午的这种思想教育带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丁午曾经受到过不少同事的关怀;在缝补衣物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曾经接受过不少女同志的帮助。在给小艾讲完这些故事后,他总会不失时机地对女儿进行一番教育:要她向这些叔叔、阿姨学习,养成乐于助人的品德。1969年7月,丁午得了疟疾,病得比较厉害。“好多阿姨、叔叔对爸爸特别好”,又是送吃的,又是送扇子。叙述到这里,丁午问小艾:“你说这些阿姨、叔叔好吗?你也要这样做,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人家!”(1969年7月20日)1972年1月,丁午高烧,病了七天。同事们又一次表现了对他的爱心: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些事情丁午都在信里对小艾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他才对小艾说:“你也要像叔叔、阿姨们那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好吗?”(1972年2月2日)裤子破了一个大洞,丁丁妈妈“只一会儿功夫就给补好了”,“补得特别好,就好像从来没有破一样!你说丁丁的妈妈好吗?她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你喜欢帮助别人吗?”(1969年5月29日)天气冷了,自己却不会缝被子,“这时阿姨们就来给爸爸缝了,一会儿就缝好了。爸爸晚上睡觉就一点都不冷了!你说阿姨们好吗?你也要学习阿姨们,多帮助别人做事,你说对吗?你愿意帮助别人吗?”这时候他还不忘现身说法:“爸爸也向阿姨们学习,有的同志工具坏了,爸爸就帮助修理好;有的同志小竹凳坏了,爸爸也给修好了。”最后,他用毛主席的话来给自己总结:“毛主席就要我们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1969年12月22日)

他不仅这样给女儿讲道理,还创造机会让她这样去做。1971年12月,跟丁午一起下放的未迟回京治病,他就嘱咐小艾:“未迟回去看病,你看见他了吗?他就住在报社。你让妈妈带你去看看他吧!他病重极了!”从小处说,这是关心别人;往大里说,这是一种品德的培养。这种教育显然在小艾那里发挥了作用。小艾在《我特别特别地想你》一文中回忆:她在干校时,有一年清明节吃过晚饭,丁午带她去给一个因病去世的女同志上坟。“看他认真地一锹一锹地上着坟,我问他这位阿姨是不是他的朋友,他回答说,这位阿姨不是朋友,甚至他也并不怎么喜欢她,只是怜悯孤独长眠在异地的这位阿姨,他要替阿姨的家人祭奠一下。我在把几朵红花草放在新上好的坟上的同时,也记住了父亲的为人。”记住了父亲为人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最好的品德教育。

1970年1月2日,他告诉小艾:“你争取当五好战士吧!”1971年2月14日,他又一次强调了这一点:“小艾,你不要忘了爸爸跟你说过的话,你还记得吗?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争取今年做一个五好战士!”同时,他还要求小艾“会写讲用稿,会写信,会算账”。“五好战士”“讲用稿”都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词汇。“五好战士”是1958年4月16日,出席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人民解放军代表,向全军青年发出开展“五好”评比竞赛倡仪书时提出来的。此时的“五好”指的是:“学习好、爱护武器装备好、消灭事故好、节约好和身体好。”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0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将“五好”的内容改成为:“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后来,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五好战士”也成了全国各行业评比的标准。当然,“五好”的具体内容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讲用稿”,“它指的是在会议上讲述如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而取得成绩或进步的发言稿。”这种教育是那个时代的特有现象,但也是当时所有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教育,小艾自然也就不能例外。

关心小艾的学习

小艾的学习也是丁午关心的重点,他会经常在信中询问她的功课情况。“你在家好好做功课了吗?”(1971年4月12日)“语文、算术都要好才行!你一定要好好学习!”(1971年11月)跟大多数家长一样,丁午在关心小艾学习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盯在考试的分数上。“妈妈说你写字三次得100 分,爸爸很高兴!你功课好爸爸最喜欢了!”(1969年12月19日)“小艾,你写信来告诉爸爸,你考试得了多少分,语文多少分?算术多少分?”(1970年7月30日)丁午自然不会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他肯定明白对知识的掌握才是学习的根本,所以他会告诉小艾:“好好学习,语文算术珠算都要学好,不但得100 分,还要真的学会。”(1971年2月14日)虽然在孩子的眼里,丁午是一个富有耐心的爸爸,但该批评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提出批评。1969年7月20日,他给小艾去信,其中用到“然后”这个词。这时候,他教育小艾说:“不是‘完后’,你老说‘完后’,那是错的,应该说‘然后’。”1971年3月31日,他写信表扬小艾故事写得好,但同时也指出她写错了一个字:“是‘圣水’,不是‘剩水’。”1972年8月30日,他又一次指出小艾的错误:“你又把姨字写错了。”“下回别再错了!”语气显得已经比较严厉。在1971年5月3日的信中,他的语气似乎更严厉些:“小艾,你这次给爸爸写的信怎么乱七八糟的看也看不清?”他大概是觉得小艾写信的态度有些浮躁了吧。既关心孩子的功课与分数,也注重孩子学习的态度与细节。在这个方面,丁午实在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父亲。

学习之外,丁午还有意无意地培养小艾的生活能力,这似乎也是那一代父母共同的一个特点。1971年2月14日,他要求小艾说:“回到家里要做好作业。然后还要劳动,洗自己的衣服,还要帮婆婆做事,不能老玩。要听婆婆的话,不许做坏事!”1972年冬天,丁午的毛线袜子破了一个大洞,写信的时候,他以一种展望未来的语气跟小艾商量说:“你学会打毛线,就给爸爸打一双新毛线袜子吧!你愿意吗?可是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1972年)有时候他还会尝试着让小艾帮他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爸爸做几件事:①爸爸画的一本画放在衣柜上面,你把它收到皮箱里。②爸爸给你做的小木头鸟在放爸爸东西的抽屉里,你把它放在你的铁盒里,别弄坏,别丢了。③爸爸刮胡子、刷肥皂的刷子,等下次有人来时给带来。”(1971年2月20日)看似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孩子的培养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吗?

在体育运动方面,大概是因为自己喜爱游泳的关系,丁午特别关注小艾在游泳方面的锻炼。1969年5月8日,在给小艾讲述了自己每天坚持练习游泳的情况以后,他告诉小艾:“你好好学游泳吧!”当年的7月20日,他先在信里给小艾描述了他教“小钱叔叔”学习游泳的情形,而后问道:“你游泳了吗?快快学游泳吧!”并鼓励她说:“要勇敢,不要害怕,爸爸最喜欢勇敢的孩子!”当小艾来信说她已经学会了游泳时,丁午马上写信祝贺,并传授新的游泳方法:“看到你写的信,爸爸最最高兴的是,你已经会游泳了!你真的能游320 米吗?爸爸见了人就告诉他:我的小艾能游320 米了!你会仰泳(就是躺在水上游)吗?会仰泳就能游得更远,因为仰泳跟睡觉一样,一点也不累!”(1971年9月4日)在鼓励小艾学习游泳时,丁午当然不会忘记叮嘱她注意安全:“你能在深水游泳,可太好了!可是你去游泳一定要和别人一块去。在深水里也要有两、三个人在一起。可别忘了!”(1971年11月)

丁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个画家;妻子张馨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小艾自然会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丁午在这方面应该也会注意对她的培养。1969年5月8日,丁午问小艾:“你又上妈妈剧院去看戏了吗?上次你和爸爸一块去看妈妈表演好玩吗?你星期六回家就让妈妈教你唱新歌,学跳舞。赶明好和爸爸一块给农民叔叔表演。”1971年9月4日又问她:“你还拉小提琴吗?会拉歌吗?”当听说小艾拉小提琴还曾经演出过,丁午十分高兴:“你拉小提琴还演出过,爸爸很高兴!你会拉什么歌?”(1971年11月6日)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在丁午的这些干校家书中,关于小艾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其实并不太多。音乐方面已经很少,美术方面甚至没有。

因为黄湖农场地处农村,丁午从事的又主要是农业劳动,所以,丁午也会给小艾讲述一些有关农业农村的知识。1969年5月8日,丁午给小艾讲述“双抢”的情形。讲到割麦的时候,他告诉小艾:“让妈妈告诉你什么叫割麦子。”7月20日,他向小艾介绍自己现在的工作是耕地,就趁势问道:“你知道什么叫耕地吗?耕地就是把地弄松了,好让庄稼长得好!”10月26日,他给小艾写信解释什么叫“赶集”:“你知道什么叫赶集吗?赶集就是农村的东风市场,有好多卖东西的。”这种解释十分个人化,却可能是最适合小艾的。小艾来干校以后,丁午也曾经带她赶过集。“偶尔周末长途跋涉去赶集的话,还能从当地老乡那儿买回鸡呀、鱼呀、甲鱼呀、野兔呀什么的,然后爸爸红烧一大锅野味和朋友尽情分享。”之所以说“长途跋涉”,是因为从黄湖农场到最近的集市桃林铺镇有十几里的路程要走,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自然显得有些远了。

从为人处世到知识学习,从生活能力到体育锻炼,丁午对小艾的教育是很全面的。虽然不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却关怀备至,考虑周全,不错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形,不做空洞的说教;能够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商量交流,而不是以父亲的身份进行训诫批评。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启蒙老师;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相当合格的父亲。

特色鲜明的表达方式

这61 封书信虽然是家书,它们表达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内相距千里之遥的一对父女之间的浓厚亲情。但同时,它们也完全可以被视为一部文艺作品。当丁午把它们看作自己“最欣赏、最得意的作品”时,我想,他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对这一段岁月的怀念,这里面可能也包含着他对自己当年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的肯定。汪家明把这本书信集称为“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在这里,他所强调的不仅包括它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同时也包括它的艺术价值。“他确实画得好,极为精彩,可以和挪威画家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媲美。”其实精彩的不仅是丁午的那些画,也包括他的那些富有个性的文字。

情感浓郁急切。虽然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写给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的信,但是在这些信中,丁午却毫不掩饰自己那种浓郁急切的情感态度。我们且不说他每封信开头所必有的“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也不说那世所罕见的十个“太”字,仅就行文中使用最多的感叹号,也是他这些书信的一大特色。在写信的时候,丁午似乎特别喜欢使用感叹号,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程度。例如:“你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好来找爸爸!爸爸特别特别想你!”(1969年8月12日)“爸爸永远都不会生你的气!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你的信爸爸看了好几遍,好几遍,好几遍!”“爸爸真想马上飞到你的身边去!可惜爸爸没有翅膀!可惜没有!可惜没有!”(1970年7月12日)说实话,这样的行文风格,不要说在家书中十分罕见,即便是在情书中恐怕也很难见到。这种文风的出现,一个方面大概与丁午本人的艺术家个性有关,另一个方面大概也与他当时的实际处境有关。与妻子感情不和,面临着离婚的可能;从首都北京下放到偏远落后的黄湖,远离自己热爱的美术工作。这种情感的压抑、思想的困惑又找不到人诉说,他只能在写给女儿的这些书信中透露一二。

小艾在美国

小艾从美国给四姑寄来的信件

处事乐观坚强。下放黄湖的那几年应该是丁午人生历程中的一个低谷:婚姻破裂、下放农村、远离漫画。在这样一种低迷的人生阶段,一般人其实很难有乐观的情绪。实际情况可能我们也并不能完全了解,但是,从写给小艾的这61 封家书,还有《丁午漫画日记》中的一些片段来看,在大多数时候,丁午的情绪还是很乐观的。这种乐观坚强的情绪不仅体现在他写给小艾的字里行间,同时也体现在那些珍贵的漫画上面。1969年夏天,丁午得了很严重的疟疾,在床上躺了七天七夜,病好以后也十分瘦弱。但是他却告诉小艾说:“没有关系,过几天一锻炼,慢慢就会和原来一样棒了!”(1969年7月20日)刚开始做木匠的时候,丁午什么都不会,通过向木匠师傅学习,“现在会做锅盖了,还会做门、窗。以后什么都会做,那多好啊!”(1969年12月19日)1970年1月,天很冷。丁午给自己新盖的房子装门,因为还没有学会,一天才装了两个门。但是他却并不气馁,而是告诉小艾说:“也许明天就会装了。”(1970年1月2日)1970年冬天,丁午先是被电锯割破了右手的两根手指,没过几天左手也被割破了。两只手都缠着纱布,洗脸都成了问题。这时候他就想象要是在北京家里就好了,小艾就会给他洗脸。写到这里,他就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丁午上身前倾,小艾举着湿了水的毛巾给他擦脸。父女两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1970年12月19日)1971年10月,在得知小艾拉小提琴演出的消息以后,丁午不仅表扬了她,而且画了一幅漫画表现他们父女俩合作的样子:“小艾拉提琴,爸爸来唱歌。第一支歌就是《东方红》。”(1971年10月)1972年的元旦,丁午一直忙着给干校新盖的房子做门、装门,直到天黑都没有干完。这时候,他心里对女儿说:“又大又圆的月亮都出来了。你在北京也看到那个月亮了吗?”在信的下方,他画了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微笑着,一手抱着黄湖的丁午,一手抱着北京的小艾,两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丁午给画取了个名字:《月亮和爸爸和小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丁午总是能够发现困难中那些美好的瞬间,或者相信将来的日子一定是美好的。这种乐观的态度,不仅给少年时期的孩子带来了心灵的温暖,也给自己阴暗的日子带来了难得的暖阳。

文风、画风充满童趣、幽默夸张。因为是写给孩子的,这些信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童趣的色彩,有时候,这种童趣又是通过幽默和夸张表现出来的。童趣的产生固然是要考虑到通信的对象,但是与丁午本人的性格也密切相关。回到北京以后,丁午一个人带着小艾生活。因为工资不高,生活又没有规划,他跟小艾的日子时常过得紧紧巴巴的。在《丁午漫画日记》中,他调侃自己的这种生活说:“头发少,钱比头发还少;皱纹多,债比皱纹更多。”所以,丁栋这样评价他的父亲:“父亲是个幽默诙谐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在生活中他也总是带给周围的人无限的欢乐。”这种幽默夸张、富有童趣的艺术特点在这61 封家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1969年5月1日,大概是丁午第一次给小艾写信。他告诉小艾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一天爸爸睡觉时,有一只小花猫,睡在我的被子上面,我一脚就把它踢到天上去了。好玩吗?”这不就是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吗?

注释:

[1][7][8][11]蹇艾:《我特别特别地想你》,丁午撰绘:《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0-1972)》,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77页、78页、75页。

[2]丁午:《潢川黄湖干校漫画(1969-1972)》,河南省潢川县政协文史委编,2014年,第49页。作为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的一部分,本文所引用的家书均以此书为本,引用时仅在第一处标注文献出处及所在页码,以后均不再另注。

[3]据丁午的好友、画家沈培金说,张馨与丁午离婚的原因是她认为丁午“资产阶级思想”太严重。见汪家明:《碰上了,别错过——谈〈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编辑出版》,《中国编辑》2014年第4 期。

[4]这封信结尾没有时间。根据书信集编排顺序,它被编排在1972年6月18日和8月5日的信中间,再根据信的内容推测,它很可能是1972年7月里写的。

[5]棉猴儿: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因穿上样子像猴子而得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901页。

[6][14]丁栋:《父亲丁午》,丁午撰绘:《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0-1972)》,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75页、176页。

[9]曾令勋:《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博士毕业论文,第96-97页。

[10]《上海知青赵全国:一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讲用稿》,凤凰网-资讯-历史-知青,2010年5月5日。

[12]汪家明:《碰上了,别错过——谈〈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的编辑出版》,《中国编辑》2014年第4 期。

[13]丁午:《丁午漫画日记》,泰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