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当召寺院建筑空间探索

2020-06-17

江西建材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殿寺院光线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建筑是宗教文化的外在体现。宗教建筑不同于其他类型建筑,除物质空间对功能的需求外,宗教建筑空间意境氛围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建筑存在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空间营造意境上,这在宗教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1]。宗教建筑空间是物质空间与空间意境的结合体,但空间营造的意境氛围大于空间物质实体。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但建筑的实质意义是空间所营造出的意境氛围[2],空间意境赋予建筑不同的意义。感受建筑空间意境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过程,王世仁先生把它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感受、其次是知觉、最后达到认识的层次[3]。在建筑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意识来感受空间,领会空间中所蕴涵的意境氛围,内心获得感触。在一系列复杂的知觉活动过程中,建筑空间营造的意境逐渐产生并被人们所接收,最后经过大脑意识加工与联想将感受升华,与相关内容相互联系,产生新的想法与感悟。

本文研究五当召寺院的建筑空间所蕴含的宗教意境,采用“体验”的方式,进入建筑空间逐步体会空间中带来的意境感受,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五当召寺院建筑空间的魅力。

1 寺院建筑空间的直觉体验

进入空间,我们对于空间的第一反映就是直觉感受,即未经过大脑意识的加工与一系列经验思想以及逻辑思维推理等的影响,产生的第一直观反应。这个反应是直接吸引或打动情感的,是对于空间的第一直观认识,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刺激在内心留下的感觉[4]。

1.1 寺院建筑空间初识——视觉体验

视觉是五感中首当其冲的直觉,视觉的范围较广,对环境中的事物的形状、形式、形态有直观认识,为接下来对事物的感知提供依据。主要有空间的尺度、建筑主体及构件的色彩、空间光线应用等。

(1)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大小给人视觉感受不同,大的气势恢弘,小的亲切可达,不同尺度使人产生不同感触。

大的殿堂空间如五当召中最大的经堂—苏古沁殿,在寺院最前方,进入祈福广场最先映入眼帘的高大建筑。大殿九开间,十一进深,三层,高度约13 米,坐落在高2.8 米的大台阶上。大殿形象再次拔高,尺度感加强,一眼便可看见,同时也展示出大殿的威严与独特的地位,目及之时心灵会产生震撼,给心理瞬间留下深刻印象。广场尺度和高台之上的苏古沁大殿尺度,给人以距离感,但空间导向性使人心向往之,具有可达性。

小的殿堂空间如喇弥仁殿,殿堂开间与进深皆是五开间,虽也是坐落于高台之上,但是凸显的气势与苏古沁殿完全不同。小的尺度给人以亲近感,对人吸引力较大,让人感觉易于接受,欣然到达。

(2)建筑色彩

整个寺院基本都采用了白色的墙面,红色的女儿墙即建筑顶部的边玛墙,黑色的门窗边框与黄色的帷幔装饰还有屋顶金色的铜装饰品。这些都是带有民族特色与宗教特征的色彩,鲜明的色彩组合,呈现美丽的画面,营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心灵的净土。

(3)建筑空间光线应用

光线在建筑的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宗教建筑,光的作用更为重大,对空间的营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烘托空间氛围。

在寺院建筑中,大殿一层空间是实体墙,几乎不开窗,一般开设于二层甚至是局部的三层。这样可以运用光线形成明亮的光束,照射到佛像面部等需要强烈光线变化的位置,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烘托出宗教建筑空间的神秘性;同时适应当地气候特征,起到保温防风沙的作用。

进入大殿一层时,光线一下就灰暗下来,与室外白色墙体反射的阳光的明亮、耀眼产生对比,一明一暗,内心也随光线暗淡沉静下来。给信众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产生恍惚感,光线的变化也就预示着空间的转换和仪式行为的转变,起到较好的警示和引导作用。从光明进入昏暗,眼睛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在这段视线不好的时间限制人的行动,人会变得小心翼翼,行动谨慎。在昏暗的环境中,看见光线就如看见希望,目光不由自主会随光线而去,同时也牵动着人的心理变化,指引着人的行动,产生视觉反应。

光是希望和神秘的代表,光可以净化心灵,是宗教建筑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光线的加入,安慰众人的心灵,带动众人的情绪,营造了神圣氛围。

1.2 寺院建筑空间声环境衬托——听觉体验

听觉体验是具有独特性的,它与其它感觉相结合获得感知。声音是可以深入内心的,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感触,容易让人陷入思考中。特定的声响会使人与特定的环境建立起联系,直击人的心灵,可以很好地感受到整个空间的立体感,通过声音来感受环境,感受环境带来的不同意境。

在五当召寺院建筑空间中,平日是安静的,等候着走进大殿的人,这种寂静彰显藏传佛教山林寺院的独特气质,让人们感受佛教建筑空间的魅力。在举行经会时,大殿有了僧众诵经声、佛乐声,及停歇时的讨论声,大殿不再安静。悠扬的佛乐声与高低起伏的诵经声,吸引着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们,声音的魅力也就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声音引导着众人向大殿空间靠近,来到大殿,闭眼聆听诵经、法乐的声音,有序且富有旋律的诵经声不绝于耳,听者内心平静,仿佛沐浴在佛光之中,与凡尘相隔。声音的包围性将听众环绕其中,佛乐和诵经声将世人带往佛国净土,摆脱了世俗的无边苦海。

声音的动静相互衬托正和光线的明暗衬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寺院建筑材质触感——触觉体验

触觉是指肌肤的触碰产生的感觉,使人更直接的对事物产生认知与感觉,通过事物的机理、温度、触感等方面对事物进行情感交流。触碰之际建立人的身体与建筑空间环境最直接的关系。既对建筑材料等特性有直接体验,同时又对自然现象有直观的认知,即俗称的“冷暖自知”[5]。

通过对五当召寺院建筑空间的不同材质的触摸,产生不同的感受(见表1)。建筑墙体,摸上去有点粗糙,有点冰冷,有点陈旧,表达出了墙体的稳重与强硬,同时也展示出建筑的历史感,这正是厚重的墙体与严肃稳重的体型上的统一,同时传达出藏传佛教思想的庄严与稳重,给人们安慰和踏实感。门口的木栅栏与木柱子,触摸上去不同于墙体,没有冰冷感,木制的材料自身带有温暖感,但是有些破损与开裂,这些传达出建筑的历史感,从建立之初一直挺立到现在,历经风雨而坚忍不拔的气质,这也是藏传佛教教义思想对修行者和信众的基本要求,在修行的过程中虽有磨难和风雨,但是坚持以后会获得无上的圆满,历经坎坷之后终会超脱世俗苦海,摆脱轮回束缚。建筑空间内部有布制的帷幔与毛织的柱毯与座垫,这些柔软的材料与刚硬的墙体形成对比,一硬一软,互相配合,营造出独特的内部空间特性。

表1 寺院建筑材料对触感的体验表

1.4 寺院建筑空间细微反映——嗅觉与味觉体验

在对空间意境进行分析时,一般味觉与嗅觉一起说明,两者比较难分开,而且味觉在空间中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两者在环境与空间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妙,空间中特殊的气味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会唤起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曾经的体验。同时会加深对环境空间的认知,体现环境空间所特有的气质,为场景增添更强的辨识性。

寺院中,弥漫着历史的味道,也就是霉味与潮味,但是这个味道也正是向我们述说着这些大殿的历史岁月。同时空气也会飘散佛香的香气弥漫着煨桑的烟气,这两种混杂的气味会唤起大众内心中对于藏传佛教的记忆,这种行为唤起是不由自主的,油然而生的情感记忆。

2 寺院建筑空间认识体验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对寺院空间有了基本认识,各种感觉虽然有时间性差异,也有部分的不同时存在性,那么认识全面的事物依然是各个感觉对事物的综合形象。将各种感觉混合起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它的空间韵味也是拥有悠久的传承。造就了建筑群古老、庄严、沉稳的气质,使信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召庙及藏传佛教的崇敬之心。

空间的宗教气质——佛性可以从光线的使用与殿内装饰布置色彩和绘画等,以及大殿点燃佛香,诵经声与佛乐声以及佛像的高大与光线的反射,体现出佛的神秘,佛的希望与庄严性。在昏暗的环境中,光线的射入,带给人希望与光明,佛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高大,内心的信仰更加虔诚,种种空间的意境塑造手法,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更好的去感受寺院空间,感受空间的独特性。

3 结语

寺院建筑空间的意境无外乎就是佛教内容的传承。佛教建筑空间所营造的场所意境使进入其中的人心中产生正念、敬畏肃穆之感。寺院空间意境时刻影响着进入其中的人,即使不是信仰者,走入寺院建筑空间也会不由自主约束自己行为举止,这就是空间意境的影响力,空间的意境属性昭示着特有的空间意义。简单的形体、单一的空间形式、几种材料的使用共同塑造出了庄严、简单、宁静的环境之美。建筑空间在满足宗教仪式需求的物质性的同时,其具有特定的空间意境更彰显建筑的宗教特性,凸显宗教建筑空间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大殿寺院光线
Fantasy and reality
完璧归赵
消失的光线
故宫三大殿之火
“你看不见我”
故宫三大殿探秘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