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6-17王俊芳张学力
王俊芳,张学力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急性胃肠炎为急诊科常见急性病,病原菌侵袭胃肠道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重者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休克。中医学无急性胃肠炎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属“泄泻”范畴[1]。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良好,本研究采用艾灸辅助治疗急性胃肠炎。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9~50岁,平均(30.43±6.21)岁;病程3~35h,平均(7.01±3.25)h。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2~53岁,平均(31.89±6.03)岁;病程1~41h,平均(6.57±1.1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急性胃肠炎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中泄泻寒湿内盛证的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病程<48h;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认知或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妊娠或哺乳期者;皮肤感觉障碍者;患有严重原发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抗感染、抑酸药物或补液等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护理方法:①病情观察。详细记录患者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钾、低钠血症及脱水等并发症。②起居护理。预防肛周湿疹,加强卫生宣教,嘱患者勤用温水清洗,保持局部干燥,穿柔软、舒适的棉质品内衣等;注意休息,久蹲时应缓慢起立,防止晕倒;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给予生活照顾。③饮食护理。嘱患者忌油腻辛辣、刺激性及清肠润燥类食物,以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高蛋白质、少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食欲差者,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鼓励患者多饮淡盐水,补充体液。④用药护理。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度,使其能够按医嘱正确用药。治疗3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予以百笑灸辨证施护。选取穴位为中脘、神阙、天枢(双)、上巨虚、水分。百笑灸是一种改良的艾灸装置,由灸盖、磁铁、定位纸片和筒身组成的灸筒、艾绒柱底部的金属片、灸筒底部的磁铁组成。使用时,将灸筒用透气胶贴固定于施灸穴位,拔开灸盖,将点燃并安装好的艾柱扣合于筒身,左右旋转或升降灸盖调节出气孔大小,控制施灸温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每日艾灸1次,每次30min,症状较重者每日可增加1次,3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入组后由责任护士填写患者症状评估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腹痛程度及腹痛、腹泻消失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腹痛程度,VAS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剧烈。②满意度。由急诊科副主任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腹痛、腹泻完全消失,各项检测指标正常;显效: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腹泻情况及大便性状较前好转或正常,各项检查结果趋于正常;无效:治疗后腹痛、腹泻均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28/35),高于对照组的80%(3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6.58±1.05 1.84±0.31△▲对照组 35 6.43±1.12 3.71±1.12△
(3)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腹痛、腹泻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s)
表3 两组急性胃肠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时间比较(h,±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腹痛 腹泻观察组 35 11.42±5.32▲ 21.09±6.37▲对照组 35 23.17±4.67 39.67±9.85
(4)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急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黏膜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炎症液体渗出、出血等症状的急性炎症。西医治疗以抗感染、抑酸、补液等治疗为主,抗生素使用较多[3]。中医认为抗生素属苦寒之品,易伤及脾胃,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可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胃肠炎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多由感受外邪、饮食损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引起。《黄帝内经》言:“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2]。寒湿内盛型急性泄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溏泄,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症状,治疗以散寒祛湿为原则,与艾灸的治疗作用相符。百笑灸以艾绒为燃料,利用特殊装置、借助火的温和热力及艾叶的药理作用,直接作用于穴位,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行气止血、扶正祛邪等作用。艾灸对炎性肠病有明显的免疫调控、抗炎止痛作用,能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减轻患者临床症状[4]。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临床应用已数千年,现代医学对艾灸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温热效应和光辐射效应两个方面,对艾灸安全性研究较少。相关研究认为一定浓度的艾烟可降低肺部细胞活性,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接受艾灸治疗的依从性降低[5]。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疗室床顶设置专用排烟系统,使室内空气适合患者治疗。本研究通过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调畅情志,以防风、寒、湿邪侵袭;指导家属用中药熬制半流质药膳粥;艾灸操作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宣教,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处理已出现的问题等,获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腹痛、腹泻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艾灸可有效改善寒湿内盛型急性胃肠炎症状。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疗法治疗及护理寒湿内盛型急性胃肠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