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PSMA-1007前列腺癌PET/CT检查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20-06-17陈世容肖定琼王潇雄程祝忠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示踪剂乙醇药品

陈世容,陆 皓,赵 檬,肖定琼,王潇雄,程祝忠

四川省肿瘤医院PET/CT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

18F-PSMA-1007 PET/CT检查是一种将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用氟的放射性同位素(18F)标记后注入患者体内,待循环一定时间后利用PET/CT设备进行成像的一种针对前列腺癌及其转移癌的全新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方法[1-2]。目前国内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设备的差异,PSMA的标记主要集中在镓(68Ga)和氟(18F)两种同位素,此两种示踪剂临床显像及应用已有报道[3-4]。但是当一种新的示踪剂应用于临床,在成像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一些区别于临床常用示踪剂(18F-FDG)PET/CT检查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检查准备,目前鲜有报道。随着18F-PSMA-1007 PET/CT检查在某院PET/CT中心逐步开展,作者团队就检查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加以整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8月行18F-PSMA-1007 PET/CT检查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使用针对18F-PSMA-1007示踪剂增加了预检筛查及示踪剂注射前稀释的检查流程。纳入标准:患者因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增高临床怀疑前列腺癌需行PSMAPET/CT检查。排除标准:由于18F-PSMA-1007 PET/CT检查需安静状态下循环代谢3 h且需在检查时平躺并保持止动15 min以上,伴有骨转移癌痛无法行上述配合的的患者排除在外。

在数据库中回顾性随机抽取2019年1~4月使用常规检查流程的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25~75岁(52.65±2.77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9~79岁(62.91±2.35岁);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58例患者整个检查流程及所得图像质量,结合每位患者及家属的回访,归纳出3种药品不良反应:(1)注射部位刺激痛;(2)示踪剂注射后患者出现不适;(3)排除设备及技师操作原因的采集所得图像对比度低无法满足诊断需要。参与此新型示踪剂显像的穿刺护士具有5年临床经验且穿刺方法与临床常用的18F-FDG PET/CT无二,排除人为因素后将(1)(2)归为示踪剂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心制定的18FPSMA-1007 PET/CT的成像方式为患者给药剂量为7~10 mCi,循环代谢时间3 h,PET采集3 min/床位,全身共8个床位,配合低剂量CT做全身衰减校正,如有必要病灶区域可行诊断剂量CT扫描并薄层、冠矢重建,这与文献报道一致[5-6]。如果是示踪剂本身的放化纯有问题则应该当天该批次的患者都成像失败,但是(3)事件的发生是散在在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故排除采集操作及药物质量本身的影响,将(3)归为循环代谢引起的摄取不足。

基于上述分析,示踪剂本身引起的注射部位刺激痛,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法检查出该中心制备的成品18F-PSMA-1007示踪剂中含有微量乙醇,体积比介于V/V=2.9:97.1~3.1:96.9。会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导致患者主诉注射部位刺激痛。且此体积比的乙醇进入血液,如患者存在乙醇过敏或检查前使用过头孢类抗生素会在体内产生双硫仑反应[7]。导致患者出现给药后不适。图像对比过低示踪剂摄取不足,我们查阅资料后发现有一类临床用药如多西他赛、恩杂鲁胺等可以在体内阻止高表达的前列腺癌膜特异性抗原的结合,导致病灶代谢下降,图像质量不佳[8](图1)。将药品不良反应种类、原因分析,拟改进流程制表(表1~2)。

表1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表Tab.1 Analysis of ADR

表2 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统计表(%,n=58)Tab.2 Statistical table of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ADR in the two groups

对观察组58例患者18F-PSMA-1007 PET/CT检查预约时,详细询过敏史,询问患者当饮酒或者酒精类制品饮料后是否出现下述症状:皮肤红肿,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呼吸不畅,休克或其他不适。在病史询问环节注意询问患者检查前临床治疗用药史;在注射示踪剂前对示踪剂在放射活度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稀释后注射。将两组患者行相同的药品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回访。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不同种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百分数表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人数/n;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注射部位疼痛16例(27.59%),注射示踪剂后发生不良反应3例(5.17%);图像无法满足诊断需要2例(3.45%)。观察组出现上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数及发生率分别为:2例(3.45%)、1例(1.72%)、0例(0%)。观察组3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18F-PSMA-1007由于制备流程所限,在示踪剂合成、质控后达到待用状态时,其内含有一定的乙醇[9-12]。有文献报道为V/V=3:97~5:95[13-14]。本研究所用示踪剂乙醇含量经测量为V/V=2.9:97.1~3.1:96.9,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出现对照组16例患者穿刺部位刺激痛。综合现有文献后,我们初步选择了V/V=0.5:99.5这个阈值作为我们对示踪剂酒精浓度的稀释标准[15-16]。在药物准备方面,我们通过放药组给出的此批示踪剂的总体积以及乙醇体积比,计算出乙醇的体积,再反向计算出需要注入多少氯化钠注射液的体积才能达到阈值。稀释完毕后,再通过放药组给出的成品时刻的放化纯、结合半衰期、单次检查所需的药量(259~370 MBq/人)[17],进行抽取-测量活度-给药-测量空针-记录等后续操作。但在观察组中仍有2位患者出现了穿刺部位疼痛,具体原因有待做进一步研究并优化。

18F-PSMA-1007作为一个新的示踪剂应用于临床,除了要成功的制备出示踪剂并且证实该示踪剂有着与现行的糖代谢显像相比更佳的诊断优势这两个前提以外,在使用过程中对未知因素的考量以及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对,同样值得研究且更具临床推广意义和可操作性[18-20]。作者团队对已经完成的PSMAPET/CT检查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制定一系列措施去规避这些原因,然后对同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做统计学分析。从统计学结果可以看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有了大幅度降低,因此可以证明本实验对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判断是准确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可能与制剂的性质、使用流程、患者的生理状态等有关,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预防性干预是可以减少和避免发生的。在对照组3例出现给药后不适患者中,有1例后期证实有疑似过敏症状(患者回忆偶发性酒精消毒后皮肤出现一过性红点并伴有瘙痒),当时的临床处置是嘱患者多喝水,多排尿,降低血液内的药物浓度并加快药物排出体外,且该患者检查顺利完成。有2例最后通过病史回访得知在检查前3d服用了头孢氨苄,在当时行检查前病史询问环节只登记了服用抗感冒类药物,并未联想到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当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注射显像剂后30 min出现面色潮红、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在排除患者酒精过敏后予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大量饮水后1 h症状缓解,顺利完成检查。叮嘱患者在检查后停用口服头孢氨苄1周,以免再次发生反应。

综上所述,在18F-PSMA-1007 PET/CT检查前:对患者进行酒精过敏筛查,对可能与示踪剂中残存的酒精发生双硫仑反应的药物进行检查前筛查,对可能影响患者体内PSMA表达抑制或雄激素受体抑制的药物进行检查前筛查。在注射前对示踪剂进行稀释,降低乙醇的残存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检查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临床拟开展此项业务的科室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示踪剂乙醇药品
是不是药品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列举不良反应多的就不是好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乙醇的学习指导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新催化剂推进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技术在J井区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技术在多层管柱配注井中的应用
药品保存细解读
缝洞型油藏井间示踪剂分类等效解释模型及其应用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