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视阈下的美国历史教材编写特点与启示
2020-06-16马天宝
马天宝
(喀什大学 研究生处,新疆 喀什 844008)
中国新一轮的历史教育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重新修订,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理念,突出了历史学习所要培养的五种核心素养,以适应新中国的发展,并重点强调了对学生“国家情怀”的培养,重点突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视。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社会科教育对于本国的文明和国家情怀的培养历来重视。美国社会科以历史科为核心,强调文明史观,美国社会科学会制定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社会科教育“十大主题轴”,十大主题轴中多处强调了对全球观念和公民观、国家观的培养。[1]要求学生由近及远考虑自身与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国家文明的认识,以及从全球看本国所处的位置。美国从文明史观角度编制了很多有特色的中学世界史教材。笔者选取两本近几年美国中学世界史教材,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其编写特点,希望能够为我国部编教科书编写与修订提供一个好的参考与借鉴。
一、文明史观的来源及其特点
(一)文明史观的来源
“文明”(civilization)这个词汇来自16 世纪的法语“civilisé”,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civilis”,词源与“公民”和“城市”有关。关于“文明”最早的论述出现在诺伯特·埃利亚斯的著作《文明进程》中,它追溯了从中世纪宫廷社会到早期现代社会的社会习俗。此后多位学者对“文明”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文明指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不言而喻含有人的社会状况、行为举止与家养等意义,并与野蛮相对;“文明”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历史形态的“文明”,它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2]泰勒认为,所谓“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在的复杂整体。[3]总的来说,“文明”具有一定的广度,包含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文明”具有历史性,文明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这也使得文明史观的产生成为可能。
文明史观,又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最早起源于20 世纪早期的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使用德语单词Kultur,即“文明”。斯宾格勒认为文明的连贯性是建立在单一的主要文化符号之上的。文化经历了诞生、成长、衰落和死亡的循环,经常被一种强有力的新文明所取代,这种新文明围绕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文化符号形成。斯宾格勒认为,文明是一种文化衰落的开始,因为“文明是人类文化统一发展的顶峰”[4]。
这种“统一文化”的文明观念也影响了20世纪中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的理论。汤因比在他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探讨了文明的进程,该研究追踪了21 个文明和5 个“被中断的文明”的发展情况。[5]根据汤因比的说法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他将世界历史的发展置身于文化的认同与文明兴衰中考虑,构建了文明从诞生、成长、衰落到灭亡的一般过程,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在经验上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最终形成了其文明形态史观。
其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站在全球角度考察文明发展的进程,自称要站在月球上看地球,所以对各个文明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6]拓展了文明史观的视角和高度。
(二)文明史观的特点
当代讨论文明史观,其内涵主要在反对原本的阶级史观,将人类历史的发展纳入世界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去考虑。其主要特点有:(1)整体性,文明史观强调文化演进的整体性,要求通篇考虑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总体过程,关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环境变迁等问题都予以重视。反对阶级史观只关注帝王政治与阶级斗争的传统。(2)延续性,文明史观强调历史是文明的循环演进,一段历史经历了从诞生到衰亡的过程,国家的覆灭并不意味着文明的中断,文明史观强调文明在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基因会对未来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古希腊所遗留的民主与文化精神的种子正是开启希腊化时代的前驱。(3)融合性,当今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全球经济密不可分。文明史观重视文明的交融与冲突,正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本身融合了一定的全球史观的思想,在全球化的高度考虑人类文明的相处方式,考虑文明冲突的解决之道,倡导文化的融合与发展。(4)时代性,文明史观迎合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主义之争,而选择接受多种主义并存的现实,人们更加关注在文明的发展中自己应该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应该具备何种能力。
二、美国历史教材编写文明史观的特点分析
美国的历史教材由美国基础教育教材出版商依照美国社会科共同核心标准的基本要求各自编写,各州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其中,培生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大约占据了美国教学教材销售额的70%;美国各州大部分采取这几家公司出版的世界历史教材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教材。本文选取了美国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和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公司分别于2013 年和2018 年版的世界史教材为例,分析其在体现文明史观方面所具备的特点。
(一)基于文明的进程架构章节
从两本教科书[7][8]的章节结构来看,虽然两本书都大体按照以时间为轴安排章节内容,但却也不像编年体一般严格;从总体上是按照古典时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来安排章节。但为了体现文明的丰富性,本书在处理非洲文明时就打破了这一规则,追溯了非洲文明从诞生到一直成长为帝国的情况。从章节内容上看,两本教科书都从世界历史的文明源头开始,以全球化时代结束。特别是《世界历史与地理》教科书第一章的主题直接为“文明的起源”,凸显了本书以文明史观构建章节体系的特征。详见下表1。
具体来看,两本教科书的主要章节内容虽然略有不同,但大体是依照文明的起源、发展、强盛、衰落的过程来安排内容。其中,重点关注了4 个对文明进程影响巨大的内容:1.关注宗教、伊斯兰与穆斯林帝国、基督教与中世纪等,通过宗教发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思考宗教对于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力。2.关注文明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其他战争,一战与二战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毁灭,很多文明与文化毁于一旦。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战争对于全人类文明的巨大毁灭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平来之不易,只有保证世界的和平,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3.关注文明的革新,文明史观所主张的由诞生到衰亡的循环不是先进文明代替落后文明的直线循环,而是新的文明在旧的文明基础上,吸收前代文明的优秀文明基因,通过变革生成与自身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其主要表现为各种革命与革新。如文艺复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通过学习各种革命的详细内容,让学生体悟革命前后的社会变化,让学生对于文明的保护与革新产生自己的思考。4.关注全球文明的交融。教科书充分吸收了西方文明史观的精髓,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并在其中对于全球文明整体的变化进行考虑。例如,《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全球转变”“全球相互依存”的章节以及《世界历史与地理》教科书中的“当代全球问题”等,文明史观倡导学习历史要站在全球的高度,通篇考虑全球文明的进程,将人的命运置身于全球之中,而不是传统的只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于学生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从两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来看,章节内容的构成是以文明史观为指引,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讲述全球文明由单一到多元再到冲突与交融的过程。
表1 《世界历史与地理》与《世界历史》的章节结构
(二)教材内容聚焦文明要素
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美国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和安排上也聚焦在对文明要素的展示和讲述上,由上文对文明定义的分析我们知道,文明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核心要素构成。美国教材在选择安排内容时往往打破以往教材中以历史时空推进为主线的编排方法,转而选择在历史时空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明要素内容。以《世界历史》教科书模块四第四课为例。模块四的主题是非洲与亚洲的第一帝国,第四课的题目为“未统一的中国”,史实部分主要涉及中国从夏商周到战国之间的历史。但教科书却未对这段时间跨度很长的历史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把重点集中在与文明发展相关的核心要素——思想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及其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以及老子的生平及其所主张的道家思想。在介绍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时亦有所选择,在介绍孔子思想时,子目为“孔子鼓励和谐”,并且引用了《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来解释孔子所主张的父母兄弟之间的和谐观念——孝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而介绍道家思想史也同样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内容。从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这本教材在安排历史内容时,对于基本史实比较多地作了省略和简化,而对涉及文明发展的关键要素内容却浓墨重彩。在介绍单一内容(例如儒家思想)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更加关注思想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对具体思想并不事无巨细地描述。这样的特点在其他章节也多有体现,在“秦帝国统一中国”这一小节中,编纂者对于秦朝的历史着笔很少,只是寥寥数字,但却把重点放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与文化符号——长城上。可见全书对于文明史观的一以贯之。
在《世界历史与地理》教科书中,第六章的中国第一帝国,同样讲述秦帝国的历史,除了在章节中添加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外,其对秦帝国的叙述同样将重点集中在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即使在其特有的置于章节开头的地图上(见下图1),也一样突出了与文明相关的内容,如在地图中重点标注的有关秦帝国的备注信息中,除了长安城作为秦帝国以及后世多朝的首都外,主要提及了秦帝国依靠法家思想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与之匹配的郡县制度。
图1 秦和汉帝国
由上文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历史教材在选择内容时,省略了对历史细节的事无巨细的描写,将内容的重心放在思想文化、典章制度、道德建设、风俗变迁等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对文明要素的展现促进学生对文明变迁的认识与思辨。这样的内容安排也要求学生要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通过这些要素感受美国文明的构成与变化,培养学生对于美国文化与文明的认同感,这也与美国社会科核心标准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相匹配。
(三)围绕文明变迁设置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方面,由于与教科书内容相匹配,课后习题本身就是用以评价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习题中也自然多多涉及对文明的进程与影响,例如,“为什么黄河对中国古代文明这么重要?”“农业的改良对古代中国的巨大作用?”等等。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课书在课后评价方面已经放弃了单纯的历史名词解释和历史史实的单一提问,而是从整个文明发展进程出发,考察制度、农业、水利等等情况的变化对于文明的巨大影响作用,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思考,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三、文明史观视阈下的美国历史教科书的优点及不足
通过对美国历史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世界史教材注重阐述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结构、典章制度、文化发展、环境变迁等都重点描述,但对于历史细节的描写、史实的完整性等却不是十分重视,打破了常规历史教材将叙述中心集中于历史时间、事件、历史细节等的特点,着重强调学生感受世界文明的发展,思考自身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位置等,更加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但这样的编排也同时产生很多问题,历史的碎片化、时间与空间的混乱、体系的不完整等也给历史教材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这些优缺点。
(一)优点
1.立足全球,以文明为单位,注重历史的延续性。文明史教材有别于以往割裂历史,只注重单一历史的描述,或是割裂历史联系,将单一国家、单一民族作为历史主要内容编纂历史教材的做法,注重文明的延续性,从全球范围考察文明的进程,引导学生体会“文明基因”的代代相传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材历史图片、史料丰富,形式多样。纵观两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中插入大量的史料和示意图,如《论语》节选、阴阳八卦、地图等等。内容上丰富多彩,迎合了基础教育受众的心理发展,对学生有吸引力,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3.教材视角广阔,兼容并包。文明史教材由于以文明史观为指导,关注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教材的观察视角广阔;由于站在全球角度,对全球历史通盘考察,编写者往往对多种文明类型和模式兼容并包。
4.与当代社会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文明史教材关注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与选择,例如两本教材都在最后设置了关注当代人类命运与选择的专题章节,分别为“当代全球问题”和“全球互相依存”。
(二)不足
1.教科书覆盖面广,却缺少深度。文明史教科书,以文明为框架,涉及文明众多,但对单一文明的描述往往过于简单,使得教材内容碎片化,学生难以对某个单一文明有系统的了解,例如,中华文明的内容只涉及了秦、汉、蒙古等内容,在介绍单一朝代史时也多有删减,学生很难通过教材理清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不利于学生的历史时空观的形成。
2.教科书采用合编的方式编纂,但对于各种文明之间的占比却很难平衡。由于文明史教材注重全球文明的发展与成果,所以难免顾此失彼,从整个世界文明的引领性来看,西方显然是占一定优势的,这也导致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对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当今世界重要文明的内容占比非常有限,很多国家的历史没有得到完整的展现。这使得文明史教材作为一部世界史教材,存在一定的缺失。
3.教科书学习和教授难度较大,文明史教材由于删减较多,使得教科书文字描述部分变得比较简单,然而文明史教材立志于让学生思考文明变迁的影响,目的本身相对于简单学习史实要难。如何在简单的教材内容与更高的习得要求间达到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准备得更多,这也符合欧美课堂课前预习的惯例。但从教材本身来说,强化了课前预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课书的作用。
四、对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有关以文明史观为视角撰写教科书的实践,我国也曾尝试,2001 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相应的课程标准。上海开启了二期课改,本次课程改革上海历史教材均以“文明史观”构建,高中教材以文明的进程和成果为主要内容。这套文明史教材于2006 年开始在上海全面使用,2007 年就被全面停止。历史感的缺失、中国史的大幅缩减、体系混乱、主旨不明等问题,都是这套教材最终迅速消亡的原因所在。但其以主题的形式构建内容,突出文明的成果,引入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等多处亮点在当时也引起了历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巨大反响。[9]
2014 年12 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老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将以新的课程标准作为部编本历史教课书的撰写依据。本次新课标的修订工作,在肯定十年间旧课标指导历史课程教学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之处。在对历史学科课程定性时,新课标写道:“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突出了历史学科承载人类文明的作用,并在五大核心素养中,专门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家国情怀”,并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就需要学生透过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自觉维护国家形象,由衷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将文明史作为编纂教材的方法的可取之处。
结合我国已有的经验教训和对国外教科书的剖析,笔者认为,文明史教科书的编写,在当前新教材编写中依然有巨大的可取之处,重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文明成果的展现,也与当前新课标的理念相适应。但同时也要避免书写中的一些缺陷,例如过度强调文明,导致结构松散、内容简单;过度强调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导致偏离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4 点:1.处理好历史教材的基本要素,历史教材的编纂,无论以何种视角,都离不开时间、空间与人物,这三要素也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是一本成功教材的起点。2.立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国家情怀,无论何种教材都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中国的教材即使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也不能偏离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教材要符合时代性和科学性,教材的编写要依照所处的时代特点,迎合当代需求才能全面推广,被社会认可;只有符合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被学生接受。一味的“繁、难、偏、旧”显然不可取,但为了求新求异,导致教材支离破碎、过于简单也必不可行。4.教材编纂要符合教育改革趋势,符合课改要求。一本教材编写之前往往会先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变化往往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教材编写必须与课程标准相适应,才能形成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学科教育发展现状的优秀教材。
五、结语
教材编写的视角对于一本教材编写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强调历史教育要培养家国情怀等传统爱国思想。以文明史观为视角编写教科书符合当前国情的需要,了解中华文明,感受文明的形成与变迁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着巨大作用。当前,如何以文明史观编写教材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分析美国教材中文明史观的编写特点,希望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能取长补短,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