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意蕴
2020-06-15李文勇卢成观
李文勇 卢成观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四重哲学意蕴。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关联以及人类文化文明的交往史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性;从“一带一路”倡议助力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强力破解旧国际秩序命题、有力回应其他全球性问题上来看,它具有现实性;从“一带一路”倡议生动诠释了“为了谁”“依靠谁”“谁来享”的问题上看,它彰显了人民性;从“一带一路”要建设成“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繁荣之路、“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之路和“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创新之路上来看,它突显了目标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历史性;现实性;人民性;目标性
中图分类号:D616;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0)06-0068-07
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1]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便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各项建设也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一带一路”既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现平台,也是中国新时代对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话语权表达。其哲理阐释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汇民智、聚民心的成效,进而影响共建“一带一路”蓝图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将“一带一路”倡议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阐释其哲学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性
马克思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2]471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够抛开历史而随心所欲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任何实践活动必然承袭着前人的历史文明,因而人的实践是历史性的实践。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关联以及人类文化文明的交往史等历史境域中可以领悟“一带一路”倡议所具有的历史性哲理。
(一)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回应时代之问的伟大思想产物。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与其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考察了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未来走向的必然是人类“真正的共同体”,即马克思眼中的世界历史的完成。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470-471这就是说,在每一社会形态中,人们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必然受到现实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而这种“条件”离不开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的生成物,或生产力、或科学文化、或人的活动,等等。2000多年前,以中国长安为起点的古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中亚、西亚、南亚等沿线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商贸互通、知识交流、文明传播与友好往来。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没有割裂历史,“而是延伸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扩展了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合作领域”[3]。“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唤醒人们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基因,因而更容易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约数”并“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各个民族之间生产力越发展与相互交往活动范围越发扩大,才能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阶段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民族史”向“整个的世界史”的转变也是人逐渐获得解放的动态历史过程。但是人的解放活动不是思想活动,“也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是一种受到各种历史状况所制约的现实活动。[4]169“目前,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5],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多、合作领域范围之广,所推动的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无疑为向无产阶级世界历史阶段的推进注入了动力。
(二)从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关联看“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唯一没有被中斷文明的伟大民族,一直活跃于世界历史舞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篇章,“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延续的是古丝绸之路精神,也是奏响的中国全面开放、致力于人类发展的崭新乐章。
“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丝绸之路的升华。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古丝绸之路;唐朝时期,中国友好建交的国家高达70多个;明代时期,郑和7次远下西洋,足迹遍至东南亚、非洲东海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和马可·波罗等都在古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历史印记。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络绎不绝,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人类历史的友好篇章。为此,习近平指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6],能够唤起各国人民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感情并为之产生共鸣。“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这只大鹏飞向更辽阔天空的翅膀,也是世界各国实现和平发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翅膀。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中国全面开放和人类共同发展。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保持的紧密联系人为地割断,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受苦受难的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与人文交流。习近平着重强调:“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7]以史为鉴,历史就是最好的镜子,在全球化程度前所未有的今天,只有开放发展、加强彼此联系才能经受住全球化考验、应对全球化挫折,这是中国与世界正反两方面历史关联给予的启示。
(三)从人类文化文明的交往史看“一带一路”
习近平深刻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8]从文化文明的交往史看,“一带一路”倡议所秉承的丝路精神有利于世界朝着文化多样化与文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建立联系,缔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这种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却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虽然资产阶级为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科学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瓦解了落后国家的封建体制乃至使它们产生出旧社会的革命因素,但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9],资本主义文明在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交往中充斥着人口与鸦片贩卖、殖民掠夺、屠杀原著民、剥削劳动、压迫人民等惨绝人寰的罪行,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极其恐怖与黑暗的一页。
古丝绸之路时,人类文化文明的交往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与互学互鉴的。与资本主义文明史不同,人们在古丝绸之路时不是用刀剑长矛和坚船利炮,而是用驼队、宝船、善意与友谊的和平方式完成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历法、医药、瓷器、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中外文化文明的友好交往与交流。习近平强调:“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10]古丝绸之路跨越不同流域与不同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宗教的汇集地,跨越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实现了不同文明的求同存异与开放包容。因此,源于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进行新的文化殖民输出;相反,以丝路精神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倡议却是为世界各国文明提供了新的交流交往平台,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与文明多元化的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166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是那些旧哲学家头脑里的纯粹思想活动,而是致力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的产物,它以助力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强力破解旧国际秩序命题和有力回应其他全球性问题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现实性特质。
(一)“一带一路”助力解决世界性贫困难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4]158当前世界仍存在贫困问题,部分国家的人民仍面临饥饿问题的困扰,“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仍面临巨大挑战。“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为沿线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人民创造出需求与就业机会,是消除世界贫困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解决自身贫困难题、实现全面开放发展的有力之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的三大历史性飞跃,但是中国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部分人民忍冻挨饿、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精准扶贫,开展脱贫攻坚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使中国贫困人口降至两千万,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提高自身开放水平,目的在于以开放促改革、谋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中国沿线地区贫困人口带来了就业创业机会,更推动了中国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融入建设,还为中国构建起了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点线面”区域开发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沿线国家摆脱贫困、带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强调:“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11]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同时,还追求“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实现了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而辐射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经贸、能源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的良好局面,中白工业园、中泰铁路、中越“两廊一圈”、中新“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等“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创造了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帮助它们打破了发展的瓶颈。可见,“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当下的世界性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一带一路”强力破解旧国际秩序命题
虽然资产阶级早期进行暴力殖民掠夺、建立世界市场已过去了200多年,但是当前我们仍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即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时代。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它能够强力破解资本逻辑下的不公平、非正义的旧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旧国际秩序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高科技垄断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全球化浪潮推行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文化输出,大搞政治干預。“资本逻辑”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治理一度成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真命题”,“西方模式”“西方标准”“西方道路”“资本逻辑”也成为了全球治理体系亘古不变的法则与铁律。但是,当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义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反而奉行单边主义、筑起贸易壁垒、制造“颜色革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此妄想继续主导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12]旧式国际治理体系下的零和博弈、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等旧思维、旧命题必须破解。[13]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的中国担当与中国贡献。“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14],“‘一带一路是对西方逻辑的颠覆与中国逻辑的彰显”[15],它不是中国翻版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国际上谣传的中国新版殖民手段,而是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义务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治理的“中国模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7],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始终是“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重要理念。
(三)“一带一路”有力回应其他全球性问题
列宁指出:“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16]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除了应对当下世界性贫困问题、全球治理难题之外,也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毒品与恐怖主义、全球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交出了中国答卷。
“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应对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但也造成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回暖、生活垃圾堆积、河流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守护人类家园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与共同义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还创建了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实施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致力于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绿色丝绸之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各国积极开展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毒品犯罪与恐怖主义行为,携手解决全球毒品泛滥与恐怖主义问题。中国还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合作平台,与世界各国开展了政党治国理政经验分享活动以及政府与立法机构等方面的交流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各国彼此的政治互信。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探讨了全球性网络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17]
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互联网领域黑客攻击、隐私泄露等事件频发,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建设一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主张,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
三、“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8]“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正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19]它以给予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生动诠释了“为了谁”“依靠谁”“谁来享”的问题,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内蕴人民性的理论特质。
(一)“一带一路”诠释了“为了谁”的问题
“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運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也没有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有的只是比无产阶级群众更多地掌握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结晶的“一带一路”倡议为的是世界人民、谋的是天下人民的利益。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时代发展主题,倾听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愈发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逆全球化运动、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等全球性问题愈演愈烈,亟待各国人民携手解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中国人民的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全球化潮流,顺应了人类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天下大同”、人类生活幸福始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汇合口,“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息息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通过开放来促改革、谋发展、添动力的“圆梦一招”,也是中国积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为世界人民谋利益的阳光大道。“国强未必称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的中国仍是文明、可亲的狮子,仍然会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活跃于世界历史舞台,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二)“一带一路”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一个重要地方就在于不仅强调哲学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一项伟大事业,必须要靠实践,而从事实践的主体必然也只能是人民群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2],共建“一带一路”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中表示共建“一带一路”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虽然他并未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最终要依靠人民的命题,但是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3],它有赖于沿线各国人民在思想与行动上达成一致,才能实现沿线各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扮演社会历史发展“剧作者”与“剧中人”角色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一带一路”回答了“谁来享”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的主张,但其机遇与成果却是属于世界的,其以实实在在的利益、看得见与摸得着的成果回答了“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由“谁来享”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拉动国际贸易和投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人民幸福生活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截至2018年5月,“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14]。“一带一路”不仅为沿线国家修路架桥、拉电线铺电网,带动了彼此间的能源、旅游、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而且还携手沿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开展了共同的反恐禁毒活动,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由此可见,“一带一路”不是美国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中国利用“一带一路”大张旗鼓地扩充势力以实现全球称霸的阴谋诡计,恰恰是顺应全球化潮流、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繁荣之路、文明之路和治理之路,“更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世界历史之路”[24]。
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目标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5],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内蕴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带一路”倡议也必然内蕴着人的价值追求而具有目标性。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努力与世界各国人民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繁荣之路,铸造成“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之路,锻造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创新之路。
(一)打造“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繁荣之路
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早已是“和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早已紧密相连。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全球性问题此起彼伏的今天,各个国家不可能以一己之力解决世界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唯有携手应对才能走向共同繁荣。
习近平指出:“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动员更多资源,拉紧互联互通纽带,释放增长动力,实现市场对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26] “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对象是世界性的。虽然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但是欢迎七大洲、五大洋的好朋友与好伙伴加入其中,并不排除与针对任何一方。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理念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此充分考虑了沿线各个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与欧盟、非盟、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组织发展计划乃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了友好对接。无论是中国创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的丝路基金,还是举办的“一带一路”相关峰会,都力求与各国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为世界创造崭新的合作平台,注入共同发展动力,实现共同繁荣。
(二)铸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之路
人类社会发展史不仅是一部物质资料生产史,也是一部多样文化与多元文明的交流史。“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搭起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也为世界各国铺起了多样文化与多元文明的发展路与交流桥。
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27]共建“一带一路”对不同民族文化与国家文明的交流始終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无论是世界上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文艺作品或其他文化,还是中华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亦或是其他文明,都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伟大智慧与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文化观,从各种文明中汲取智慧,找出不同国家与民族文明的“和谐音”,以人类文化文明的多样共存与和谐共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27]“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互学互鉴的理念推进多样文化与多元文明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充当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使者,可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推动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见,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文明发展增添了动力、激活了潜力。
(三)锻造“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创新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探索“世界怎么了、世界怎么办”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其不仅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而且创新了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创新之路。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14]面对世界发展不平衡、暴乱与战争、疾病与饥饿、气候回暖、单边主义与极端思潮泛滥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多边合作,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针对参与各国之间的发展模式、政治体制与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提倡大家的事共同商量、大家的事共同决定,以共识化解分歧。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谐万邦、和合共生的思想观念,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会独享发展成果。7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发展战略对接,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与人类文明进步,完善了全球治理体系,增进了各国的民生福祉。“一带一路”倡议是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世界各国共同打造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只有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人类才能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还内蕴着历史性、现实性、人民性、目标性等哲学智慧。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惠民生、利天下的伟大事业。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文明之路与创新之路,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0-01-01(1).
[2]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朱执,杨楹.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一带一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35-40.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习近平.开放合作 命运與共[N].人民日报,2019-11-06(3).
[6]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4-11-07(1).
[7]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N].人民日报,2018-04-11(3).
[8]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7-05-15(3).
[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10] 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9-04-27(2).
[11]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7(3).
[12]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N].人民日报,2017-05-16(3).
[13] 林丹.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新与世界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39-44.
[14] 张旭东,刘华,韩洁,等.大道致远,海纳百川[N].人民日报,2018-08-27(2).
[15] 刘海军,王平.“一带一路”的哲学内蕴及其战略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17(6):75-82.
[16]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M]//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1.
[17] 张晓松,朱基钗.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1).
[1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19] 万秀丽,陈学琴.“一带一路”的价值意蕴——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人学向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6):78-85.
[2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
[21]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2]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03-21(2).
[23]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2).
[24] 桑明旭.“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场语境、理论根基与时代价值——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6(2):5-9.
[2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6] 习近平.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9-06-29(2).
[27]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2).
责任编辑:陈可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