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引领深度研训
2020-06-15杨惠娟
杨惠娟
摘要:以学科教研员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共同体,开展深度研训。具体举措有:在备课研训中形成合力,共同研磨“一单”“三设计”;在课堂研训中形成主张,即 “顺学而导,彰显思维”;在课程研训中形成特色,开发了“数学魔术”、数学阅读、“玩·学·创”数学实验等特色课程。
关键词:学科发展共同体集体备课课堂改进深度研训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以学科教研员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小学数学学科发展共同体。全市共42所小学,因教师流动等原因,每年都会吸纳各校2—3名数学骨干教师加入学科发展共同体。
我们面向全市小学数学教师发放问卷,结合平时随机调研和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学中存在集体备课低效、课堂改进力度不大、课程建设相对单一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改变以往“只研不训”或“只训不研”的教研方式,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以课堂改进为要务,依托小学数学学科发展共同体(简称“共同体”)开展深度研训。
一、备课研训——形成合力
在“共同体”的带领下,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磨“一单”“三设计”。
“一单”,指“活动单”。以活动单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合作学、展示学,达成学习目标。活动单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活动”“反馈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它是学生学习的“路径图”,是教师导学的抓手,是让学生问题活动化的主要抓手。一节课一般由2—3个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板块组成,学生通过多元活动展开学习。
“三设计”,指“半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和“精品设计”。“半产品设计”,是指在学校集体备课之前,“共同体”的教师先备课,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整体教学思路,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素材、教学问题、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框架式”分年级集体备课,为学校集体备课提供半产品设计的样例。“产品设计”,是指各学校集体备课时,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对本校本年级学情的把握,修正、补充、完善“半产品设计”。先由主备人整合意见,再由每位教师依据共案,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个人的教学特长做适当修改。“精品设计”,是指“共同体”的教师进行课堂试教、跟进,突破相关难点、关键点,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共同体”的教师一起观课、议课,提出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再教“精品设计”“精品课例”。“共同体”教师的“半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精品设计”及制作的教材“单元整体设计分析”视频和执教的“精品课例”视频在太仓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供各学校集体备课研训参考。
二、课堂研训——形成主张
“共同体”的愿景是:探索一种师生感知共通、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精神共享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共享教育幸福。我们确立了“顺学而导,彰显思维”的教学主张。为了落实这一教学主张,我们以省级规划课题“小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课例研究”引领区域研训,把课题研究和学科研训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共同打造“顺学而导,彰显思维”的课堂新样式。
我们重点开展了数与代数领域的“认数教学”“计算教学”“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策略”、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以及统计与概率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研训活动。研训员精心设计每次研训活动“导研稿”,将研训目标分解成方便参与者操作的若干内容,如“请你准备”“请你课堂观察”“请你讨论、辨析、展示”“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一起来总结反思”等。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例整体研究,聘请专家开展培训。“共同体”的教师抽签执教研讨课;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观察课堂,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研讨提供事实和证据;所有教师围绕主题,基于改进目的,展开深入探讨和互动交流,就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深度反思,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研训反思,从一节课的研究走向一类课的研究。每次研训活动,除现场活动外,还尽可能在网上直播、转播,把研究引向深处,实现资源共享。
课堂教学的改进,注重“学”“导”“思”“练”:“学”力求体现先学性、自主性、合作性与开放性;“导”力求体现针对性、生成性、发展性与艺术性;“思”力求体现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批评性;“练”力求体现目的性、差异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我们探索了小学数学“顺学而导,彰显思维”课堂的四个基本流程:
一是个人先学,独立尝试。每节课精心设计活动单,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兴趣,想做,愿意做,并“跳一跳”能解决。
二是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我们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应在学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或独立思考不能达到全面、彼此间观点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开展。在合作中,教师是精心的设计者、灵活的调控者、幕后的引领者和智慧的评价者;学生是独立的思考者、认真的倾听者、大胆的展示者和勇敢的提问者。
三是全班交流,引领提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小组间可以互相质疑、补充;教师在学生的困惑处、困难处、兴趣处启发、点拨,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是当堂练习,拓展延伸。当堂练习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练习题突出练习内容的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与创新性,旨在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研训——形成特色
为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课程视野,进一步提高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通过课题专家的培训引领,探索了一系列小学数学特色课程。
如“数学魔术”课程。“数学魔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学习魔术技巧,还在于寻找答案过程中的质疑、推理、交流、实验、联想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探索研究活动中,他们的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提升,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有探究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太仓市实验小学开发的数学魔术课《神奇数字框》为例,教师先带着学生进行“日历数字框”的魔术表演,学生惊呼“好神奇”;紧接着探秘魔术,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最后,进行魔术畅想。此时,学生不再满足课堂上发现的数学规律,而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如扩大框数的范围,在百数表、偶数表、奇数表里研究;又如改变数字框的结构,在其他正方形框或长方形框里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打破了课堂上只研究日历框的局限,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问题也打破了学习时间的局限,把课堂上的学习延续到了课后的探索。
再如数学阅读课程。学生进行广泛的数学课内外阅读,阅读课本、绘本,历史、传记以及数学味浓厚的科普读物,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感悟数学家的思想,将数学的理性思考和探索精神融入血液。以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开发的数学绘本课《古罗马人的数字》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教师首先设计导读提纲——“猜读”“研读”“延读”,引导学生开展绘本深度阅读。接着,启发学生自主建構关于“古罗马人的数字”的思维导图,并将“碎片化”的数学知识整合、再创造,呈现出知识线索和方法线索的“结构图”。绘本中文字语言、图画以及符号语言的转换、互译,使数学阅读呈现灵动的“生命态”。
又如“玩·学·创”数学实验课程。教师利用丰富的学具、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拼、摆、画、想、说等。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创新思维。以太仓市港城小学开发的数学实验课《探索多面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奥秘》为例,教师借助实验单与创意学具,紧扣实验目标设计多个实验活动。在了解“多面体”概念之后由简入繁,先运用学具——“三角形”围出不同的多面体,并在操作过程中确定所制作的多面体面、棱、顶点的数量,思考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再选用一种或多种多边形继续操作,制作出更多不同的多面体,验证自己的发现,去伪存真。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活动的设计,以动启思,在操作中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层层探寻简单多面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奥秘,揭开欧拉公式的神秘面纱。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枯。”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以研带训、以训促研,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训模式还需要更多教师的共同参与、深度卷入。
我们在路上,且思且行……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编号:Jc/2016/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永红.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经验与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 张杰.论研训一体中的教师问题意识[J].继续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