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区域实践与思考
2020-06-15王七林
【编者按】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首批省级示范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为追求,提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建设理念,致力于工作效能最大化。多年来,中心在省级规划课题的引领下,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等研训团队,以课堂为立足点,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运用课堂观察等科学方法,积极开展课例研究,逐渐走出了一条“主题引领—科研策划—教学搭台—技术支撑—培训补位—共融推进”的区域实践特色之路。本期推介他们的相关成果。
摘要:在现有管理机制下,科研、教研、培训等部门分别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负担不断加重,研训效益日益降低。基于“教师即研究者”的主体认知,教育管理者在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将教育教学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原点,以课例研究为实施载体,以课堂观察为核心方法,以团队协作为队伍保障,以学校示范为完善路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教师研训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训一体化区域推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区域和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各职能处室对教师专业发展可谓不遗余力,科研、教研、培训、信息化等条线基于“促进教师最优最快成长”的出发点,从各自工作领域对教师专业发展采取了不同类别的举措。然而,收效不如预期,还给教师带来了过重负担并使之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究其原因,是大家忽略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主体认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研究,是在实践中研究,为实践而研究,重点是以观察、记录、评议特定教学案例的方式展开的研究。因此,立足于实践研究的教科研训一体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内涵理解
教科研训一体化是指教育管理的主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旨归,以最大限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能为追求,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核心,立足课堂教学,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教师研训模式和研训理念。它包括两层内涵。首先,培训与研究不可分割。研究即培训,问题的发现、分析、理解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师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载体,二者相互融通的培训过程;培训即研究,因需生培,循研而训,培训贯穿研究的始终。其次,科研引领研训过程。研训者必须运用科研的方法,关注研训过程的科学性,体现研训结果的实证性,扩大研训效益的辐射性。基于此,教科研训一体化具有研训整体实施、重视体验参与、注重因果关联、强调主体共生等特点。
二、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区域实践
教科研訓一体化实行“科研引领、教研创新、研训一体、技术支撑”的运行策略,引领教师研中训、训中研、做中学、学中研。
(一)真实问题: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研究原点
真实问题是研究的原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纷繁复杂,但只有那些来自一线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它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研训人员在一线调研发现的问题,比如,学生阅读的针对性指导、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等;二是教师调查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如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提高合作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三是应教育发展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的落地等;四是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课题确立了总体研究方向,针对研究内容,在实践中有许多需要细化的研究问题。
由于有些问题不是通过一次研究就能解决的,在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施中,往往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研究专题,甚至更小的微专题,作为每次的研究主题,开展系列化研究。
(二)课例研究: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施载体
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联结点必定在课堂,立足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是其基本路径和重要载体。有别于传统教研活动中常规的课例研究,它具有基于专题、理论指导、立体透视、聚焦研讨、形成成果、持续研究等突出特点。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是:确立研究专题—开展理论学习—实施教学设计—拟定观察量表—分工协同观课—聚焦主题讨论—形成共识成果—持续研究改进。在课例研究中,理论学习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研究的深度与效度。在主题明确之后,组织者通常要开展相应的文献研究,精选有价值的文本资料或讲座视频,甚至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形成对该主题的基本认识,明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为教学设计的开展、观察量表的制作、课堂现象的反思、课后研讨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教师通过学习也积淀了理论素养,通过参与研究,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方式与结合规律。有时,在一次课例研究后,未能解决目标问题,针对疑难所在仍需继续开展理论循证,让学习培训不断补位。
(三)课堂观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核心方法
实施教科研训一体化,除了先进的理论引领,还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撑。科研方法能确保课例研究的科学性,摒弃个人经验的干扰,有助于问题解决路径的“复制”。它贯穿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的始终,如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其中,最核心的方法是课堂观察法。运用课堂观察开展课例研究,能有效提高研究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常规的听评课因问题不够聚焦,观课凭经验,评课无方向,往往泛泛而谈,执教者和听课者的获得感不足,成长性不显。教科研训一体化倡导“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即从学生和学习的角度观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反思教师教的适切性。比如,在“借助学习共同体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观课中,参与活动的教师依据观察量表分工,主要观察学生在学习共同体活动前、中、后三个环节开展英语语法学习的表现(如语言、行为、神态、态度、情感等)和学习的物化成果(如完成的习题、作品等),记录教师组织活动的基本流程、语言、方法和行为等,据此分析执教者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合理性。议课时,活动参与者从不同的视角立体透视并深度剖析课堂,形成聚集课堂的整体认知和基于主题的认识,从而在真实的研究情境和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
(四)团队协作:教科研训一体化的队伍保障
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需采取典型引路的策略,重点建立一支研究团队,以团队协作集体攻关,以区域活动示范引领,以成员研究辐射带动。我们组建了三类研究团队。一是学科研训员组建的学科发展共同体。它涉及所有学科,成员来自每一所学校,具有广泛代表性。该团队按“认同理念、乐学善思、自主自愿、校际均衡”的原则组建,对共同体成员的年龄、资历、能力等不设任何门槛,同时兼顾各个层次成员的特质,以实现研究思维的互补。每个共同体的组织机构均由学科研训员、顾问组和专家指导组组成。学科研训员是整个学科发展共同体的核心与灵魂,负责顾问和专家的聘请,与成员共同拟定共同体发展愿景,具体规划并协调共同体研究活动安排与日常管理。二是科研研训员组建的科研协作共同体。它包括联盟学校和同类课题两个类别,即由盟主学校分管校长为组长、联盟内各校科研骨干为成员的8个联盟科研协作共同体,以及区域内由相同或相近研究主题的省、市各级各类课题组组成的12个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每位科研研训员按照管理规范,负责若干个科研协作共同体的管理工作,学科研训员和区域学科名师根据需要被聘为不同类别共同体的指导专家,弥补课题研究中学科专业指导的缺位。每个共同体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利用区域骨干力量和联盟学校科研资源,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研究活动,每年进行一次成果展示,深入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三是培训研训员组建的学科骨干研修班。由区域名师领衔,学科研训员和科研研训员担任指导教师,确保教科研训一体化方式不走樣,质量有保障。三类研究团队均按照既定流程,在研训员的带领下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为载体,规范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使学校研训有模型可参照,有专业可依托,有机制可借鉴。
(五)学校示范: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完善路径
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区域推进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也需体现个性化,最终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促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理念转变、学校管理转制,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课堂转型和学生成长。为此,我们以自愿申报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各学段不同类别的实验学校。每所学校都制订了详细的教科研训一体化推进方案,从指导思想、实验目标、研训理念、机构改革、实施举措、评价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对实验学校进行调研指导,帮助其解决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年要求学校对其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实行评估验收;搭建平台让实验学校展示交流,对区域内其他学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理念逐步得到了研训员、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区域的研训方式正在转向立足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融通;以课堂观察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慢慢为广大教师所理解与掌握;教师的研训负担不断减轻,专业发展明显加速;“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区域活力课堂正在成型。当然,我们还面临观察量表的科学设计、观课证据的关联分析等困难,以及学校内部各处室的管理壁垒一时无法破解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依托学科发展共同体区域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编号:Jc/2016/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七林.教科研训一体:指向质量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J].江苏教育,2019(54).
[2] 徐伯钧.教科研训一体化:县域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