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三重意蕴

2020-06-15许门友徐文娟

各界·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新时代高校

许门友 徐文娟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关键课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关键课程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战略地位和高度来认识,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而极大地坚定了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决心和信心。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三重意涵,需要我们深刻领会。

一、思政课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就是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努力造就千百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要求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實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高度相契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德才统一、德才兼备,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无“才”固然难以胜任建设祖国的重任,而无“德”则不可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德”应该摆在第一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知识分子要做到“又红又专”,强调“红和专应当统一起来。”所谓“专”就是要有专门知识和过硬的本领,而“红”主要是指政治立场,就是要求知识分子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新时代,要求知识分子“又红又专”,“红”“专”结合,依然是必要的,对此不应怀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亦即德才兼备“时代新人”中的

“关键”作用不容忽视。这里的“德”就是德行、道德,“才”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能力和本领。“德才兼备”就是要求“又红又专”。新时代,

“立德树人”成为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要使“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成为有德行有道德的人。“树人”就是有意识地塑造人、打造人,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既有专门知识和技能又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专门知识,它更多的是在铸造学生的“灵魂”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说是“铸魂课”。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筑牢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魂”,引导他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努力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联系,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相统一,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贡献青春和力量。高等学校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努力办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图大业不断输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二、思政课是大学生确立“三观”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问题,形象地把这比喻为“扣扣子”。他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还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他看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极为关键的时期,只有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青少年加以正确引导和精心培育,才能使其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行稳致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国综合国力获得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我们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日益多元化,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腐蚀作用。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依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和挑战。这些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最为现实的事例就是,2019年发生的“乱港”事件中,其主力就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之所以在事件中充当急先锋,固然与受到某些充当西方敌对势力“鹰犬”的“乱港”头目的主使有关,但说到底还是香港的教育存在问题,使得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过去在香港采用的英美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英美的教育思想一直在香港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学校长期缺乏对青少年开展基本的爱国主义、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因而导致很多人对“一个中国”缺乏认同,甚至忘记了香港曾经被殖民的历史,一些青少年不知道过去香港人作为“二等公民”的屈辱,有的人甚至以被殖民而沾沾自喜。“乱港”事件的反面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说明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和引领是何等重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学生从到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在经历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道:我们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今天重温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依然感到振聋发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高等学校也可以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但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态,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其他德育教育形式起着引领作用,因而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高等学校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涵养的主途径、主渠道、主阵地,其“关键课程”的地位不容忽视,也不容动摇。

三、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关键课程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和教育。马克思在其哲学名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意识是不会自发地在工人头脑中产生的,它“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告诫全党:“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功”。

学習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固然需要青年学生积极行动、自觉作为,但这也难免导致其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单靠青年学生的自发学习,很难做到学习深入、理解透彻。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的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内容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统一整体,承载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重要功能。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从整体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广大青年学生系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的坚定意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使其深刻认识中国人民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演进规律和基本经验,从而认清国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高等学校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构成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总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中的“关键”作用显而易见。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都是没有责任担当的表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决策和部署上来,牢记初心和使命,强化责任和担当,努力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新时代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