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涉习作,预学先行

2020-06-15唐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预学习作笔者

摘要: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滋养他们的写作欲望,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走好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而习作的前期课程——预学,就是最好的媒介与契机。运用“习作预学单”,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教学预学

一、 预学,顺应需要而生

习作教学中,我们投入精力较多的往往是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诸如语句批注,优秀片段的推荐,作文出现问题的总结。笔者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会写的学生作文越写越好,因为他的作文会被老师表扬,被同学传阅;而不擅长写作的学生,作文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知道该如何调整,他不仅不会进步,而且自尊心也会受到一定挫伤。究其原因,批改后的作文已经成为定局,听听其他同学的优秀习作学生都很乐意,但很少有学生愿意再写一遍。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重视习作教学,每次习作前都会要求学生自己预学。即运用“习作预学单”,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习作方面的引导。这样的预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也就是这个理。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设计的“习作预学单”的基本类型就是:搜集资料、积累词句或是提几个相关问题,也有的就是打个草稿。这样的“预”,又怎能达到“立”之效果呢?

笔者以为,习作的预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阅读课文的预学。尤其是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的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因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表达的欲望,却不能很好地捕捉生活信息;虽有一定的写话基础,但缺乏观察意识,不善于抓住生活中细小的习作题材;同时,在讲述日常见闻时语言逻辑性不强,甚至有语句不通顺的现象。习作指导之前的预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从事三年级语文教学,留心研究习作指导内容,发现此阶段学生对习作比较有兴趣,愿意动笔,但苦于找不到内容,苦于没有方法,更大的困难是没有大量语言和素材的积累。例如,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的习作训练中,学生思路不广,拘泥于教材上的事例或者课堂上同学列举的事例,写出来的文章几乎如出一辙。课后,笔者和年级组教师进行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的写作欲望要保持,关键还要教会他们写作的方法,养成写作的习惯,应该在习作练习之前的预备学习上下功夫,也就是重视习作的预学。

二、 预学,挖掘潜能而用

(一) 利用教材,铺垫预学

1. 研读教材体系。

习作的预学,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体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指导有着细密的连贯性和梯度性。例如,《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继第五单元“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后,“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是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同时,它又与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身边的小事”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积极进行思考并大胆表达想法,培养主动参与生活的意识。可见,教材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有为习作铺垫的作用。

2. 立足学生立场。

培养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一定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顺应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质。《我有一个想法》的前一课,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身边的“小事”。这为习作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学生在进行交际之时,可以广泛搜集或互相补充内容。“小事”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的事称之为“小事”?为什么要提出这件“小事”?诸如此类的问题讨论,恰恰为习作的题材筛选做了准备。不过,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上的几个现象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于是,这次的“习作预学单”,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现象,把搜集的资料做分类整理,用图配文的形式呈现。学生找来的资料并不如笔者所预计的那样丰富,他们留心最多的是身边的校园现象。于是,笔者就利用口语交际课,针对“垃圾分类”“家长护学”“文具浪费现象”“校园里的山楂树”这四个话题进行习作指导。话题内容是学生自己确定的,自然有话可说,有想法要表达。而在表达有困难的时候借鉴例文,总结出表达方法,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写作欲望之良策。

(二) 观察记录,积累预学

1. 观察为先。

观察是习作预学的一种常用策略。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侧重点就是有顺序地观察。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升要求为:细致入微、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这一要求也为学生细腻的描写打下基础。但有时,学生的观察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比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习作《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习作之前观察植物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它们的形体、大小、颜色、味道、作用等。第一课时设计制作“记录卡”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先做有序的、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植物的特性。笔者把这一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布置成习作预学内容。这样,学生有宽裕的时间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寻求结果、解决问题。有了课前的认真观察与记录,课堂上,学生便有话可说、有材可选了。

2. 积累为实。

观察过程中的积累也不可忽视。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没有材料积累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摘录,积攒好词、好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笔者所在的班级,从三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做摘录。笔者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切实提高习作能力。指导摘抄过后,学生对课外书上的词汇和语段基本有了筛选的能力。结合《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习作要求,笔者提前安排学生就植物的外观特性做了两次摘录,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对植物的描写有大致印象,利于模仿和积累词汇。笔者发现,有的学生观察不细致,体现不出植物的特点;有的学生观察无序,套用课文《荷花》的写法虚构出花的形态,显得矫揉造作,无真情实感。于是,笔者把学生的习作片段和个别的摘抄内容选入课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要素,学会对植物的描写方法。如此,学生再独立写作,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三) 参与体验,实践预学

习作讲究有感而发,写真实的情景,抒发真实的情感。尤其是初涉写作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使得他们经常要么空谈,要么语言枯竭、无话可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和习作内容不仅有联系、有梯度,选材也来源于生活。很多习作需要亲身经历、需要走访调查,这些经历的体验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预学方式。这种形式的预学,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学生有感而发。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其教学目标“观察实验过程,把实验过程写具体”,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有序表达的能力。如果课前没有安排充分的预学环节,学生只能一味地听和看,哪里来的表达欲望,哪里来的真情实感?长此下去,也就没有习作的兴趣了。

(四) 提炼素材,有效预学

学生习作之前的观察、积累自然为动笔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但将这些收集、摘录的内容都照搬到习作当中去肯定是不现实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甄选和提炼。有针对性的预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能。这个环节的预学,可以采用自学例文、提炼提纲、画出导图、名篇赏析等形式。

1. 利用课文做例文。

有些习作内容,教材中会安排例文。比如《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教材就提供了两种不同表达方法的例文。在预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研读例文,找出表达规律。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从课文素材中积累并提炼出表达形式。比如,《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安排在课文《荷花》之后,学生在预学中就模仿课文写了梅花的三种不同形态。虽然模仿得有些生硬,但是他们的学习意识较浓,仍旧值得鼓励。

2. 抓住提纲选素材。

为了使预学更有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技能。笔者在学生二年级读绘本故事、童话故事、儿童文学书时,曾多次带领他们自制故事的思维导图。所以,在布置学生预学时,有个别学生尝试用导图形式列出习作顺序及要点,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学生的“习作预学单”上不仅呈现出事件的关键人物及其关系,也明了地安排事件发生的顺序。

三、 预学,发挥效能而立

强调预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长久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习作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 课文预学的延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课前预学环节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推崇,它大大提高了精读课文的学习效率,让“限时讲授”成为事实,让“高效课堂”得以普及。既然讲读、自读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预学,习作也没什么不可以。每次习作之前,笔者都会让学生预学,当然,是有指导的预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加上有课文预学的基础,学生很容易掌握习作预学的范围和方法,明确习作预学的目的。如此,就把课文预学的基本能力延续到习作的预学上。在习作的预学过程中,学生更多地采用多人合作模式、实践体验模式、网络求助模式,他們的思维更活跃,合作意识增强,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 习作技能的延伸

好的预学,能为习作带来不可预估的效能。在预学过程中,学生也逐步掌握了一些表达与写作的基本技能。比如,调查小区分类垃圾桶的学生,学会了制表统计,用数据说明现象;在观察小动物、植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特写镜头记录形态,再将摘录的语句留作己用;在记录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把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一并列举,进行比较;等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在课堂上岂能一一讲授?学生在课前预学中反复巩固已有的技能,在新的知识学习中迸发智慧,大胆尝试与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者所期望的吗?

(三) 语文素养的延展

学生的预学,随着学段的升高,能力和要求都在不断上升。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能自主搜集资料,判断预学方向,用简单的检索方法选择自己习作所需素材,有一定的体验即可。到了高年级,随着习作要求的提高,学生预学内容的难度也有所升高,教师要对预学提出一个长远的整体规划,甚至要对整册教材的习作做好整体布局。比如,可以把相关名家名作的片段进行对比赏析,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类似田野调查式的研究,可以举行一场与主题相关的小型辩论会,等等。

在这些带一点挑战性的预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寻求帮助,探索世界,发现奥秘,对写作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即便是写作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在同学的感染下喜欢上文字,乐于尝试写作表达,慢慢学会写作的技能,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螺旋上升。

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呵护他们的写作欲望,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走好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而习作的前期环节——预学,就是最好的媒介与契机。

(唐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预学习作笔者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