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研究
2020-06-15孙皓邱琪
孙皓 邱琪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研究如何对乡村既有建筑进行更新营造。阅读大量文献,研究前人对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方法,选取此项目村落,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需求与改造原则,确定改造设计的基本意向。通过归纳总结、结合实际,对乡村建筑进行保留、更新、再设计。总结出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的方法。对乡村既有建筑进行外观更新营造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乡土的地域性以及人文特色。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建筑 既有建筑 外观 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5-0118-0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政治、文化、经济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从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倡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我国对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都愈来愈重视。在近年出版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对于我们专业的人来说,乡村既有建筑更新营造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乡村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建筑。随着近年来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脚步下,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悄然消失。再加上人们对现在建筑风格的断层理解,使得乡村风貌杂乱无章。探索对于乡村建筑营造的新策略亟待研究。因此,在进行乡村振兴时,除了对年久失修的乡土建筑和需要整治的周边环境进行更新营造,设计师们还需要在更新营造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和整体性原则,突出乡土建筑原本的地域性特色,进行有机的更新营造。
二、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乡土建筑”这一概念被西方的伯纳德·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建筑艺术展上提出的,之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而后,到了18、19世纪,欧洲开始出现众说纷纭的本土性建筑,但都围绕着反对非自然的形式,崇尚建筑意境与形式的平衡。20世纪中期开始本士眭建筑理论趋于成熟。
中国的乡土建筑设计发展较晚,“地区性”理论被吴良镛教授在1989年编写的建筑学专著《广义建筑学》中提出,该理论为之后中国本土的乡村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建筑外观的更新,早在1991年发表的《乡村住宅的造型与立面》的作者许明理在文中指出了由于我国农村建房的仓促,从造型和立面上看较为单调呆板,并没有地方特色和乡村建筑这些概念。他认为要遵行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将材料的运用与环境相统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张颀、陈静、梁雪的文章《浅析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中,通过阐述对质地,色彩,立面层次、屋顶形式等的重构,完美地将现代材料、设计手法等与旧建筑进行融合。为后来的乡村建筑外观改造提供了设计策略。
三、乡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原则
(一)结合可持续和有机更新概念
乡村相比较于城市本来就身处于绿色的环境中。对于乡村既有村落建筑的更新设计结合可持续和有机更新概念后,可产生一种亦保留亦摒弃,亦保护亦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设计模式。“有机”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意为事物的构成相互关联,具有统一性。而有机更新用于设计上来说,是在合适的尺度下,利用适当的方法,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使得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有机更新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运用相对古老传统,造价低廉的技艺来进行更新营造。事实上,许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具有高效、实用、简单便捷、美观环保等优势,和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建造智慧。
(二)保留乡村建筑原始风貌
乡村原始风貌原本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多年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生产、种植、建造习惯,适应了当地环境所形成的乡村风貌。要实现有机更新营造,必然是要保留这些原始的乡土景观元素。巩固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对场地内具有一定文化、景观、生态价值的要素予以保护等。如梯田、峡谷、大面积平原,山丘、森林……我们的设计一定是在这些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其中的建筑,多年来,不同地区的建筑已经置身于当地地域风貌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为什么南北两地的建筑有着如此大的不同,就是因为原始自然条件形成的吊脚楼,窑洞这些建筑。而南北的设计风格及建造手法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尊重历史发展存留的旧元素以找寻新突破。
(三)延续当地乡土建筑地域性特色和文化精神
每一类地区的乡土景观都有它自身的特色。因为有着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域的个性。其中历史文化所反映出的是地区居民们的思维方式与建筑的表现形式,并且不同的原住民的建筑表现方式会形成特有的建筑要素。在进行乡土建筑设计时,将某个地域所具有的这几种要素进行沉淀积累再设计,有利于增强地域性。有机更新从文化方面来看,是保留文化符号感,每个民族村落的格局和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这些民风民俗,传统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增强乡土建筑自身的可识别性和人们的归属感。
四、岳石洪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
(一)项目概况
此项目位于鄂州市汀祖镇东南方向与黄石市相邻的一个小村庄,拥有国土面积4370亩,总户数197户,总人数865人,6个村民小组,名为岳石洪村。此地位于东方山脚下,四面环山,风景秀美宜人,森林茂密,植物多样,还是铜矿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期因铁矿文明,红极一时。它还是一座古老美丽神秘安静的村庄闻名于它桥下的溪水,此溪水名为桃花溪。而“举人沟”大峡谷也素有“三楚第一峡”美誉。除此之外还分别有下张湾、上张湾、余家湾、上周湾、三国湾(如图1)。岳石洪村浓缩了儒、释、道等中华民族大文化。矿冶文化、村落文化、茶文化等多种文化也在这里交融。经历代开采,及至岳石先祖聚居此地,四周山岭乱石林立.一片光秃,常遇雨爆发山洪。为征服洪水,其先祖将此地取名为岳石洪。
(二)岳石洪村既有建筑外观分析
岳石洪村除了村民们自己家住的房子之外,有许多公共建筑,这些建筑有着年久失修,风格杂乱无章的特点,功能也不明确,还有许多废弃的建筑。例如村口的建筑就已经破败不堪,亟需改造。沿街一些建筑的外观风格不清晰,毫无特点,无法让人感受到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村庄,也无法体会到当地的本土特色与人文历史。我们对这些建筑进行考察后将其外观巩固与翻新,尽量去顺应当地的自然地形,并适当打造外部景观,让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并保留原始的地域风貌与建筑风格,尊重当地乡土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设计,我们将选取想要更新的建筑先进行分类,然后再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更新设计(如表1、2)。
(三)岳石洪村既有建筑外观更新设计
1.利用鄂东南建筑语言强化建筑特征
岳石洪村处于的地理位置,其建筑应该是典型的鄂东南风格建筑。根据对鄂东南建筑的大量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我们总结了鄂东南地区的建筑特点。通常来说,建筑的外立面最能体现这类建筑独有的风貌特点。例如,鄂东南建筑放眼望去,便是一番“素墙黛瓦马头墙”的景象,青砖、黑瓦、石门、马头墙等这些都是鄂东南建筑的传统元素。马头墙呈现的曲线与跌落的台阶式的韵律感,给村庄增添了许多活力。而黑瓦青砖又给人以朴素、古典之美。入口门牌,“退一步”入口,“歪门”造型、天井…..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鄂东南建筑的语言特征。建国以来,我国村落的建筑风格呈现着一系列问题,除了被重点保护的景区的建筑还保有古代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其余乡村的建筑则有着设计干篇一律,风貌杂乱无章的特点。忽视了建筑风格是否与地域风貌相匹配,从而使我国文化脉络的传承承受着重大考验。笔者希望将岳石洪村借鉴鄂东南建筑的建筑特点与传统元素,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在尽量不破环既有建筑并进行适当保留的同时,与鄂东南建筑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其能够体现本地域风貌又不失现代感。
例如,村口入口处的建筑,我们将其设置为游客中心,生成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比较朴实的传统坡屋顶,囱墙灰瓦,配合当地的木质材料与现代的玻璃和金属材料,立面增加线性木质造型,给人以庄重严肃雄伟之感(如图2)。第二种方案的造型比较大胆有新意,视觉上的冲击为整个村庄带去生机。更新了屋顶上的瓦片,但延续使用坡屋顶造型和黑瓦,并保留部分马头墙与檐口造型,部分窗户也采用鄂东南建筑窗户的中心对称设计手法(如图3),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入口处也使用鄂东南建筑不可或缺的门头造型和“退一步”入口,利用退一步的空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入口门廊,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成为十分便利的过度空间(如图3)。选取沿街建筑的其中一个,改造成功能为茶体验的公共建筑,鉴于时代背景,笔者将传统的鄂东南门头稍作变化,以简单硬朗的集合线条为主体,设计出现代风格较为明显的门头,但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屋顶,设计时在屋顶采用天窗形式,与鄂东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采光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图4)。而原本为学校即将改为民宿的建筑,笔者也保留了当地的传统檐口造型(如图5)。
2.结合乡土材料重构建筑表皮
《园冶》中有“团团篱落”。具体的景观意向为:构筑物及建筑材料的乡土化、地域化。如柴门篱笆、石砌围墙等。岳石洪村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它的既有建筑的建筑表皮应当有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鄂东南地区建筑外立面所使用的多为石材,砖,混凝土等堆砌,屋顶多为黑瓦或灰瓦。经过考察笔者发现,历史较长的房屋会保有石材堆砌而成,而年份较近的房屋多用砖头砌筑,原因想必也是砖头较便宜,工艺简单,而石材工艺较为复杂。
岳石淇村盛产矿石材料,当地也有大量可以就地取材的木材等。所以在设计公共建筑时,为了延续风貌传承工艺,笔者利用现代材料与这些传统材料进行对比与融合,让其色彩与质感能够与鄂东南传统建筑风貌相匹配。这种自然质朴的表皮肌理元素的传达,具有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遵从了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在设计中笔者使用石材和木材,与少量混凝土和玻璃钢结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既环保回归自然,又创造出新的鄂东南风格的现代建筑(如图6)。
3.加固建筑结构复建围合体系
鄂东南建筑的屋架结构多采用木构架、青砖外墙、布瓦屋面。有着丰富木材再与青砖结合的做法是鄂东南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砖木混合结构。为了保暖防潮,采用青砖作为砖墙,起到了承重作用,而木构架撑搭在外墙之上,多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岳石洪村的建筑改造前多为砖混结构的围护结构,内部则为木构架或钢结构。结构不仅是房屋的骨架,也是文化的骨架。
笔者就地取材,利用石材作为围护结构与结构性表皮,作为承重材料的石材完全满足了建筑的围护与结构受力。石材砌成的房子具有冬暖夏凉的、保温、耐久性好的特点。在视觉上,石材与混凝土搭配的结构性表皮也极富厚重感,稳重而素雅。而内部应用木桁架体系作为民居屋宇龙骨。既保留又更新了结构体系。也与石材围护形态完美的融合(如图7)。
4.注重建筑环境打造外部景观
一栋建筑是不会独立存在的。既然我们更新改造的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该区域范围就一定需要有可以进行活动的绿化空间与景观设施,如游客中心就应有停车场,休憩座椅等(如图8),茶文化体验中心配套凉亭、屋顶花园等。岳石洪村有着闻名千里的“桃花溪”,植物配置就可以选取桃花,还有当地盛产的一些竹子等。当地民宿需要一个庭院,山景水景石景。除了常见的用于铺装的碎石路和乡土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石景,还有一个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景观墙—石笼,石笼的制作也十分简单便捷,算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由于最初是用来防洪的,制作外层网格时会采用镀锌的网笼,然后在金属笼架内由上至下依次填充第一砾石层、粗砂层和第二砾石层,将粗砂层的粒径设置为分别小于第一砾石层的砾石的粒径与第二砾石层的砾石的粒径,这样使得生态金属笼架具有一定的储水能力。制作出来的石笼不仅可以防洪挡水,也可以作为景观小品来增加景观设计的丰富程度和视觉效果。石笼景观墙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对每一个改造的建筑都做了相应的景观设计,希望打造具有以当地材料为主的统一与协调的村落景观(如图9、10)。
结论
乡村振兴的举措现如今已经被我国越来越推广和提倡。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既有村落建筑更新除了打造具有乡村文化特征的地域性建筑,同时也需要配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重要举措。乡村既有建筑更新设计的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同样也可以用在现代建筑当中。为人们营造一个本土、宜人、可持续的居住环境,也为我国的乡村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2]鲁琪,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街道景观改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孙皓,王—帆,民俗文化在乡土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诗酒渔村为例[J]设计,2018 (21):26-28
[4]耿春莉,金岩,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地景建筑研究[J]设计 2018 (21):78-80
[5]王振东,汪门瑶寨乡村建筑改造的设计分析[J]设计2019,32 (13):150-152
[6]许明理,乡村住宅的造型与立面[J]住宅科技,1991 (05):33-34
[7]张颀,陈静,梁雪,浅析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J]新建筑,2006 (01):90-93
[8]王炎松,周嘉意,荊楚建筑文化研究之鄂东南传统建筑立面艺术初探[J]华中建筑,2014,32 (12):162-166
[9]邵传奇,乡镇旧建筑更新改造的本土性设计策略[D]苏州科技大学,2019
[10](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1]陈庆芳,乡村公共建筑在地化设计策略研究与实践[D]扬州大学,2019
[12]厍金杰,鄂东南地区乡土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