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哪种炭竟是身份的象征

2020-06-15刘永加

读书文摘 2020年5期
关键词:薪柴烧炭卖炭翁

刘永加

唐代负责京城薪炭供销的专门机构是司农寺属下的钩盾署,当长安城薪炭供应不足时,朝廷又会特别设置“木炭使”以加强薪炭的采运,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见对薪炭的重视。

当时,长安居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木炭,而木炭烧造场所主要是长安附近的南山,这一带的农民,多被编为炭户,成为专业的烧炭人,以供应长安。白居易《卖炭翁》一诗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但是,长安城薪柴的需求量太大了,附近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到了唐朝中叶,长安城内薪柴已严重缺乏。为解决薪柴缺乏的困难,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木炭使黎干曾建议朝廷开漕渠从外地调运薪柴。

与此同时,煤炭也进入了大都市长安,成为一些大户人家的炉中燃料。史料记载,当时江苏的徐州和山东的枣庄都产煤。但是,由于受当时开采技术限制,煤炭的产量很低,能够进入长安的煤炭也不是很多,甚至成了权贵的专享物品。

长安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燃料。据唐《开元遗事》载,西凉国进贡了一种“瑞炭”,长尺余,能连烧十日,而且热量高,没有烟,可见其质量之高。唐朝人受“进口”焦炭的启发,也开始琢磨制造这种炭。唐康骈《剧谈录》载,“唐乾符中(约881年),有豪士承籍勋荫,极口腹之欲,常曰:凡以炭炊饭,先烧炭令熟,谓之‘炼火,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难餐。”这里记载的“炼火”,就是烧制焦炭的过程。

对长安人而言,用哪种炭俨然是身份的象征,而怎么用,也颇有讲究。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家)以炭(为)屑,用蜜捏塑成双凤。至冬月燃于炉中,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炭不可参杂也。”用蜂蜜作为黏合剂,把炭屑攪拌捏塑成双凤造型,相当于现在的煤球,不仅耐烧而且美观,而这种操作显然不是一般百姓能做得到的,权贵的奢侈在燃料上就可见一斑。

(选自《廉政瞭望》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薪柴烧炭卖炭翁
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
——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省去劳力即省去人生乐趣
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农村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丫头坪的卖炭翁
低碳烃芳构化催化剂烧炭再生动力学
P-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烧炭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