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15杨继平
杨继平
摘 要:蒙古族服饰文化是内蒙古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项文化的发展令人堪忧。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
引言
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存在过数个少数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而丰富的文化。作为北方古老游牧民族的一支,蒙古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实用与审美兼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越来越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不仅仅是蒙古族,汉族人及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喜爱穿着。它跟随时代的潮流,吸收世界流行的服饰元素,使其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尽管如此,蒙古族服饰这一传统工艺正在被市场经济所洗礼。为了降低成本,许多蒙古族服饰上面的刺绣已经从手工制作变成机器生产,传统面料的运用也在逐渐减少,有些特色的手工艺正在衰落甚至消失。蒙古族服饰文化是我国国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及其珍贵的民间美术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与传统手工艺的存亡关系密切。事实上,传统的手工艺正在面临青黄不接时代,许多非遗传承人多已年迈,而作为新的传承人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因此,本文从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为出发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为发扬内蒙古地区优秀的服饰文化,发展草原文化,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微薄的贡献。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服装作为造型艺术,是直观的、感染力极强的视觉艺术,它能给人留下突出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能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点,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在北方草原,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着宽松的蒙古袍,这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服饰的功能不仅要实现审美功能,同时还要兼具实用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的多元性
蒙古族有悠久的历史,其直系祖先是很早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即现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以东的原始氏族部落——东胡族,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集在漠北地区的游牧部落发展而来。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了“大蒙古汗国”,成为一个多元的文化共同体。后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元朝。
蒙古族服饰受到了曾经活跃于北方的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及辽等游牧文明的影响,在与中原汉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追求,如匈奴族男子服饰为两边开叉长袍,系腰带,袖口收紧于腕部,皮制短靴,裤子宽大。发展至元朝,衣服依然以袍服为主,受身份等级的限制,服装的工艺质地各有不同。男子平时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者袍服之外还要罩一个短袖衫子。妇女样式一致,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腰围。匈奴族女装为右衽长袍,袖口呈弧状,衣袖边缘绣动物图案。发展至元朝,妇女的袍服以左衽为多,袖口也较紧窄。在元朝,一种无领、无袖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对襟马甲在受帝王的影响在民间流行,被称为比甲,蒙古族女子喜欢在比甲的袋口、开叉处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罩于衫、袄外,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感觉。这种制式的服装,发展到当代的蒙古族服装中仍然在运用,穿在各种蒙古袍外面,即方便日常劳作,又有利于胸部的保暖。
(二)图案的装饰性
蒙古族服饰可分为日常和节日两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并且在工艺上有严格的要求。在日常的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都有刺绣作为装饰性图案,是蒙古族民间图案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案的构成必须达到均匀、整齐、连贯、协调、对称、完整等制作要求,例如鞋帽、坎肩、烟荷包以及针线包等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进行装饰。不同的图案工艺各有不同,其图案可分为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团花图案等等。
蒙古族服饰华丽美观,首饰、靴子、腰带、长袍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后两者的上面都会用到刺绣进行装饰。传统的蒙古族女性从小就要学习并掌刺绣技艺,她们的嫁衣大多为自己缝制。这些刺绣所使用的图案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地方运用不同的图案。例如,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在每年的8月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在这场竞技上,摔跤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摔跤手都会穿着专业的摔跤服,主要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纹、植物纹、寿纹等,象征草原的团结和兴旺。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这些服装一般为牧民自己制作,这项竞技活动的存在也使得这种民间手工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为了加强装饰效果,蒙古族民间刺绣所使用的图案一般用比较夸张的方式进行表现。例如牛羊等动物,将头部作为突出特征进行表现而省略其他部分;又如花与花的对比,叶与叶的对比,花衬托主花,叶衬托主叶。在刺绣所使用的图案中动物、植物的纹样是一定要有的,它们一般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吉祥观念。对于这些形象,要通过仔细的观察,然后用简练的手法画出来,这是需要手工艺人日积月累所总结的经验才能办到的。经过主观的取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提炼升华,才能把美丽的蝴蝶简化为类似交叉图像的变形图案,取其外形,刺绣出具有抽象性图案的蝴蝶。
二、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通过这些不同的面貌可以帮助人们从多元角度理解历史文化,以便了解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精神文化以及思想状况。这种传承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现代文明正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因此继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文化就有其独特的意义。
(一)生存环境的变迁
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蒙古族与汉族的杂居,古老蒙古族人的生存方式已经开始改变,曾经的逐水草而居已经彻底变成了定居生活,许多蒙古族人从小就生活在城市,很多人不会骑马,甚至从没踏足过草原。蒙古族服饰是为了适应马背生活而存在的,设计的长袍、皮帽子、靴子等等,都是得益于草原而诞生的产物。
如今,草原的沙化日益严重,国家推行各种保护草原的政策,實行“退草还林”,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加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蒙古族人进入城市,过起了定居生活,使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播途径得到了限制,失去了传承的空间。
(二)古老技艺的消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文化印记都已被冲刷得干干净净,传承蒙古族服饰的老手工艺人很多已经老去甚至逝去,这项古老的技艺很多也随着她们的消失而消失。
蒙古族服饰的很多技艺,例如民间刺绣,是靠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以及行为影响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有些是母传女,有些是师传徒,它们寄托着的是蒙古族人的情感和观念。随着传播空间的缩小,许多传统工艺正在走向灭亡。
三、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采取的措施
蒙古族服饰文化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讲话意味着对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应该倾尽一切力量使其发光发热,要努力适应时代的变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既不能依靠几个人的力量,也不能仅依靠几个社会团体的力量,甚至是一些职能部门的力量,而且动用社会的一切力量,扩大民间的影响力,提高民众对它的认识,关注关系它的生存,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帮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一)政府支持,健全保护机制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的扶持,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例如,建立民俗博物馆,运用官方的力量向各方征集蒙古族刺绣、服装、烟荷包、毡靴等相关工艺制品;同时,对手工艺传承人给予补贴,鼓励创办培训班,以师徒相授的方式推动文化的纵向传播,支持她们创业,并形成品牌效应,让这些传统工艺成为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
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许多生活在贫困地区,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国家支持的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中有8个在贫困地区,因此政府在相关政策措施上的支持,可以帮助当地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对国家的扶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候指出,党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2019年是纪念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在这一年里国家为非遗保护投入超70亿元,并且在全国已有29个省市区出台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条例,并把非遗保护纳入地方财政预算。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明确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完善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和程序,对传承活动实行年度评估和动态管理,激励、支持、规范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价值,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扬光大正是需要这样的保护,才能使其成为一股强大的软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蒙古族服饰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赤峰市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进一步挖掘、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就要将其与赤峰市的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并形成产业链,推动若干行业共同发展。如今,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它以一种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文化节、产品博览会、草原体育赛事、民俗活动等等。赤峰市这种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对于传播赤峰文化,实现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价值,促进文旅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要做的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牧民生活已经远离都市。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蒙古族人更喜欢轻便、时髦的现代服饰,地理环境的原因对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播造就了壁垒。因此,文化旅游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19年,赤峰市已经举办了三届“蒙冀辽文化博览会”,蒙古族服饰作为非遗的重要的版块成为每年这项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手工艺人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创造了宽广的平台;在巴林右旗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服装服饰艺术节赤峰分赛场暨赤峰市第二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节”为传承和发扬蒙古族服饰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这样的赛事对于报名者参赛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赤峰市连续参加了十五届这项赛事,对于提升赤峰市旅游整体形象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活动,把蒙古族服饰文化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年人的保护意识
文化的传承,教育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高校开设蒙古族刺绣与服饰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并聘请手工艺传承大师授课,让这种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种下保护的种子,使传承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保护民族文化的根脉。
赤峰学院美术学院就已经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其中蒙古族刺绣与服饰文化就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在视觉传达设计和美术学专业中也开设了这门课程,成为体现美术学院民族性、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课程。成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向社会展示手工艺专业的学生作品,既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又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赤峰学院美术学院也是蒙古族服饰的非遗培训基地,在这次培训中许多学生观摩并参与其中,让他们深刻地感受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蒙古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诞生的瑰宝,对它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赋予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大众的民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吹响集结号,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才能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包铭新等.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系列丛书《元蒙卷》[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3〕阿木巴尔图.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族美术研究[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4〕郑颖莉.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9).
〔5〕刘安达,王群山.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发展[J].艺海,2015,(0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