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剧院照见文化之城新活力

2020-06-15姜璇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粤剧广州文化

姜璇

广州大剧院。图/受访者提供

5月9日,新冠疫情攻坚时刻,一场名为“艺术照亮生活,感知拾光力量——全球艺术家X中演院线·广州大剧院10小时‘云聚荟”网络直播活动在京穗两地同步举行,长达10小时不间断、马拉松式的网络直播,带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近150位艺术家与7400万网民在线庆祝广州大剧院开业十周年。

全球演艺事业大范围停摆的当下,这场马拉松直播被赋予了更多特殊的涵意。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大剧院坚持完成这场直播的重要原因。“艺术家、剧场、观众都需要这样一次云聚会来打破疫情带来的心理上的隔离,一场盛大的在线仪式,带给演艺行业乃文化产业新的气象,也显示出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2010年,广州大剧院在城市中轴线最核心的位置落成,并逐步发展为城市文化地标。从引入世界各地经典剧目,到将岭南文化的文艺创作精品搬上舞台,再到独立承制大型歌剧《马可·波罗》并走出国门,广州大剧院的十年发展历程,是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逐步融入国际文化体系的缩影。

“作为广州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广州大剧院的脚步将不止于一座‘艺术剧场。”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表示,广州大剧院十周年之际,广州正在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

剧院与城市“共生”

6月底上演的广州大剧院院庆十周年特别版的《马可·波罗》,将邀请王凯、洪之光、刘彬濠、戴宸等热门综艺《声入人心》中兼具人气和实力的歌唱家参演,届时广州大剧院还将同步开启线上云直播付费观看。在此之前,这部讲述“意大利人在中国”故事的歌剧,是由中国、意大利等不同国家的歌唱家用中文演唱演绎。

“为了《马可·波罗》,今天开始不能刮胡子。”5月27日饰演马可·波罗一角的王凯在微博互动说道。因为转调难度高,体力要求也高,王凯坦言,现在每天在家练功,“一边学谱,一边坚持锻炼,增强肺活量”。

作为广州大剧院首部“一带一路”题材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近200人的演出阵容,有国内的当红歌唱演员,也有来自广东本土的歌舞团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

“这是一次东西携手、打破壁垒、中西融合的尝试。”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剧本的敲定、选角等流程,广州大剧院以开放的心态给予创作团队和专业人员理想的空间,以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读到共鸣,共享具有留存价值的文化内涵。

国际戏剧之都,是广州想要打造的一張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实现这一目标,好的演艺平台必不可少。“场馆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既是让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一流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给本地表演艺术团体和国际一流的团队提供交流的基地。”星海音乐厅场地运营总监兼首席录音师杨震说道,高水准专业的演出场所和多样化的演出门类,是城市文化交流建设的重点。

如今,由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形成的文化空间,已经正成为世界各领域艺术家跨界合作、激荡艺术创造力的交流基地。广州也已成为国际演艺版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站,举办的全国性、国际性高端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在何鹰看来,广州文化建设的繁荣,得益于场馆之间合作与良性竞争共同营造出的良好文化生态。如果没有疫情,在2020年贝多芬250周年诞辰这一特殊的年度中,星海音乐厅和广州大剧院原定联合推出贝多芬作品大全集系列演出,“贝多芬的经典作品将响彻珠江畔”。

杨震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广州市民的文娱需求日益旺盛,好的场馆、作品仍旧是供不应求,不同场馆之间的紧密合作、相互补台,在不断满足广州市民文娱需求的同时,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能够推动广州文化吸引更多的国际注意力”。

文化创新立足本土,与国际接轨

回溯十年历程,广州大剧院为城市留下一道道文化印记:歌剧《魔笛》的亚洲首秀,高质量地呈现出超现实的舞台效果;被称为“音乐剧之王”的《歌剧魅影》造就了凌晨排队购票、连演十场爆满的盛况……从云集世界各地精品剧目,到独立承制大型歌剧《马可·波罗》并走出国门;从单一的剧场演出到剧目IP产品开发、青年剧团孵化,广州大剧院十年的创新与探索,是广州文化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现。

5月9日,广州大剧院十周年院庆,一场10小时的马拉松式直播,汇聚了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位艺术家。“天涯共此时”,时空在线上仿佛被跨越,所有人共同见证和回顾广州大剧院十年的高光时刻,见证一座文化地标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下一个十年,广州大剧院发展目标是打造生产型剧院,用国际语言讲好广州故事。实现这一目标,何鹰常思考的是,如何在市场化、零补贴运营的模式下,实现原创剧目生产的制度化、常态化。他表示,未来广州大剧院在继续引进国内国际一流剧目的同时,也将更多关注本地的院团,为本地院团提供平台,繁荣广州本土剧目。

近年来,广州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持以精品创作凝魂聚力、教育人民,从文本创作、剧本孵化、经典作品改编等源头抓起,深挖岭南大地深厚的文化资源,扶持优秀原创作品,把工作重心向源头聚焦,从前端发力,带动创作水平整体提升。《广州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提出,要建立文艺作品创作题材库,对舞蹈、电影、戏剧等五大领域文艺精品创作给予扶持政策。

根植于本土、深度挖掘本土故事的文艺精品,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2018年,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广州大剧院首演,这部结合了舞蹈、南拳、蔡李佛拳等现代和传统元素的舞剧,重现了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体验到传统意象的魅力。2019年,广州芭蕾舞团舞剧《布兰诗歌》在广州大剧院首演后,登陆美国。同时,粤剧、话剧、现代舞、木偶戏等越来越多广东本土特色的优秀剧目积极“走出去”,在国内外获得了影响力。

作为最具广州本土特色的粤剧,近年来精品创作也层出不穷。2019年广州创作生产的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票房达到210万,位居全国戏剧电影榜首。无论是传统的醒狮、粤剧、龙舟、武术,抑或是岭南的建筑,岭南文化都是在包容中交融,在创新中传承。

为推动粤剧等文艺演出复工复产,领风气之先的广州,首创“名家带戏”模式。5月31日晚,广州粤剧院“六一”特别节目《薪火相传:大梅花与小梅花——粤剧名家携小梅花欢度儿童节》晚会在南方剧院上演。这是南方剧院恢复开放后的首场演出,也是广州粤剧院疫情以来的首场线下演出。

90岁高龄的广州市老市长、广州市粤剧振兴基金会会长黎子流作为特邀嘉宾到场助演“撑”粤剧,直言要做好粤剧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薪火相传,培养少年儿童对粤剧的兴趣。当晚以170万人次的嘉宾互动访谈在线直播,带动近4万网民在线购票观演。

千年港市贸易“商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文化传承,给广州文化创新出彩留下丰厚积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中西文化交融,粤剧、广绣、广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世界。

在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王世福看来,广州的文化创新,一方面是在保护传承中适应当代,增加文化对当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广州更要思考如何创造在全球具有引领性的文化,比如原创氛围的培育,城市整体形象风貌的塑造,各类公共艺术品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等,能否培育定义全球时尚或者站在文娱消费的前沿的文化。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一极

2019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这是广州扩大全球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机遇。一条珠江连接全球最具活力和多样性的城市群,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粤语、粤曲、粤菜等文化要素的传播,共建人文湾区有着天然的基础。

“粤文化可以视作岭南文化的核心,既緊密地关联着港澳,更联系着海外华侨华人。”王世福分析,大湾区要推动粤文化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广州完全具备成为粤文化核心区的能力和要素。具体的实现路径是“强本源—联网络—国际化”,即从历史文化名城本体建设到湾区文化协同,再到推动湾区走向国际化。

根植于人文湾区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国际化的坐标,广州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正探索出一条“质量型内涵式”新路:重创意,造品牌,推动传统文化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引领本土IP“走出去”;重科技,促融合,“文化+”跨界融合赋能文化新业态,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转型升级。

从成果来看,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广州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根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2018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支柱性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支持文化产业规模壮大的资源仍在不断投入,2019年10月,《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印发,提出了5亿元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广州文娱消费市场渐成规模,文娱消费需求也已经跃居全国首位。截至2018年年末,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5040元,位列全国第一。广州文化产品进出口约212亿美元,占全国文化进出口总额的21.83%,位居全国第一。

在此背景下,如何焕发文化产业新活力,广州再次用行动给出了回答。5月27日,博纳影业集团宣布携三大电影项目落户广州南沙,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广东博纳影业传媒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广东是电影创作的热土,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影票仓。在发展电影产业上,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湾区文化同宗同源,同声同气,有取之不尽的电影题材。”中国影协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说道,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电影创作的一批精英,博纳将会和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电影行业人才,共同致力于打造中国电影创作高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极。

经受住疫情考验的广州文化产业将持续为行业复工注入回暖动力。未来,广州作为2000多年岭南文化中心地,将继续围绕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文化建设,培育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粤剧广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谁远谁近?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广州车展展位图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