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效益在放手之间悄然增长

2020-06-15赖晓东

课外语文·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生需求发现者教学效益

【摘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现状,本文试图以尊重学生的需求为基点,提出两条途径:一是下放教材的选用权,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搭建平台,扶植和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学生需求;尊重;发现者;主体性;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040-02

【本文著录格式】赖晓东.教学效益在放手之间悄然增长——从尊重学生需求的视角再谈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20,19(16):40-41.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中,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学生的需求,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这样才可能产生有效益的教学。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需求。表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充当主人的角色。学生需求什么?苏联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因此,扶植和满足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文教师孜孜以求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途径不失为可行之道。

一、尊重学生的选择,下放教材的选用权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如何让“例子”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我认为首先在于选好“例子”。好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符合学生需求。既然每篇文章都是习得文本解读能力的范例,何不把选用教材的权利下放,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范例呢?有兴趣才能激发求知欲。因此不妨改变惯常的由教师决定所教篇目的做法,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以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的活动目标是“认识自我”,我分析认为《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后文简称《北》)和《我很重要》两篇文章无疑是最好的“例子”。但我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把教材的选用权交给他们,由他们来决定:本单元到底该选用哪几篇文章,先学习哪篇文章。学生自是惊喜。

但这并非意味学生的选择可以随意作出,因为我明确了要求:必须给出选择的理由。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全部文章,并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之后,才能对诸文本作出价值判断。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俨然是一个“发现者”,去发现自己心儀的文章,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选择果然与我的分析不谋而合,他们要求先学习《北》。

当学生在课堂上争相举手,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发现”、他们的阅读体验,提出他们的疑问甚至质疑时,我发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涨,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人。课上完了,但学生意犹未尽,我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形成文字,最后高一(11)班梁诗婷同学的文章《我的历程》发表在校刊上,她说这是她开学伊始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同学到了高三,还喜欢在作文中引用这些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我想,这就是阅读教学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收益吧。

把选用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意味着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得到扶植和满足。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学便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需求受到重视,教学的效益自然会增长。

教材选用权的下放,并非只是简单地投学生之所好,“学生需求”也并非指学生之所“爱”。正如有营养的食物并非是孩子所爱的,但这些又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求的。例如学生不喜欢文言文,难道就不学文言文了吗?当然不可能。因此,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运用这种策略。正所谓教无定法,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可行的策略。

那么哪些文章适合学生选用呢?对学生而言阅读障碍不太多的文章可以考虑,例如现代散文、小说等,否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挫太多,阅读兴趣必然大打折扣。至于文言文、诗歌等学生敬而远之的文章,他们会因为各种障碍而难以对文章作出判断与选择,教师就得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更合适的策略去吸引和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了。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

“有效教学”并非指高效率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尤其不可单从效率角度考虑,一味追赶课时,甚至缩减学生阅读鉴赏的时间。当下语文教师常为课时紧张而烦恼,总不舍得在诗歌等文学性较强,需要时间去品味和领悟的文章上花费时间,而宁肯多花点时间在古文教学上,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而易见。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有功利之嫌,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例如诗歌,虽然学生敬而远之,但诗歌的美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学生领进诗歌的优美殿堂,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熏陶。若能“诗意的栖居”在这物质至上,在精神匮乏的现实社会中,那正是我们追逐的理想。而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诗歌需要时间去品味,去领悟。害怕浪费时间,担心课时不够,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无异于蜻蜓点水,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难以深入和提高。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里的“浪费时间”,并非是无谓的消耗,那是低效的做法,我以为真正的语文课有时就要舍得“浪费时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品味,去体验和感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妨慷慨些,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开阅读鉴赏交流活动,去感受发现和探究乐趣。

在学习《鸿门宴》时,由于很多学生小学时就知道“鸿门宴”,且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所以在学习原著时兴趣就不高。在检查学生的学案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问题:项伯为什么要去告密?那是泄露军事机密,要杀头的。平地一声惊雷,学生的兴奋点出来了,教师可趁势抓住,并激趣切入。在推导当时不可杀刘邦的四条理由之后,学生得出结论:项伯告密原来是为了救项羽。项伯为什么要把军情泄露出去?为什么张良是最佳人选?张良愿意在第一时间向刘邦通风报信吗?项伯为何“翼蔽沛公”?不是他愚蠢到是非不分,而是他必须保护刘邦,保护刘邦就是保护项羽,就是保护项氏集团的实际利益。回头看看“素好奇计”的范增的建议,其实完全是头脑发热的结果。

由于学生的研讨能将宴前、宴中甚至宴会后的细节解释清楚,对此兴奋点的深入他们自然大呼过瘾,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先秦英豪的浓厚兴趣。

其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这些“发现”大部分都有预设,但对比把鉴赏的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或许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灵性得以飞扬,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悄悄萌芽,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升。

三、结语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教法亦不同。有时,我们不妨大胆放手,以学生需求为基点,着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努力去扶植和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也许,教学效益就在我们的放手之间悄然增长。

参考文献

[1]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彭辉.含英咀华  享受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猜你喜欢

学生需求发现者教学效益
“发现者”卡纳里斯的法律方法论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效益
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