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使命:赵典鲁这五年
2020-06-15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举众人之力的硬仗。
在历时五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东平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奋战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的脱贫攻坚先锋赵典鲁。
53岁的赵典鲁现任东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每一个安置点的项目竣工和群众搬迁入住,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时间回溯到2015年年底,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编制山东“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通知,根据上级政策,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总搬迁规模涉及5个乡镇、16个村,新建集中安置区9个。这对于承担着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对上争取、项目审批等重大任务的县发改局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考验。
赵典鲁临时受命,义不容辞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承担任务伊始,为了尽快转变角色,熟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赵典鲁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认真学习扶贫工作有关政策、法规,那段时间,夜里12点前几乎没进过家。经过一个多月日日夜夜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他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全县搬迁村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为后期科学制订搬迁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时间紧,标准高,要求严,程序复杂的工作。为了尽快推动工作开展,他主动到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征求意见,为乡镇安置点协调手续办理。他開辟了项目立项容缺办理模式,为后续建设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三,贫困人员识别程序十分繁琐。为了实现精准识别的要求,他和县扶贫办的同志反复到每个搬迁村摸情况,一一核实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做好群众工作是开展搬迁工作的重要前提。
单从政策扶持看,易地扶贫搬迁与移民避险和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相比较,补贴资金相对偏少,而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面积也有人均不超25平方米的严格规定限制。因此,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部分村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持有很大疑虑,有的甚至非常抵触。
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做工作时,一名搬迁户因为以前有些事情没有达到个人目的,对村干部存有意见,因而对村里安排的所有工作都一律排斥,情绪很激动,说话很粗,甚至对他推推搡搡,可赵典鲁不急不躁,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终于做通该户的工作,确保了搬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按照省里规划,东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原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后来,省政府要求,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于2018年9月份完成。这对于全省搬迁规模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东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无论节假日还是上班日,赵典鲁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工作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督导指导,查看施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社区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
为了完成任务,赵典鲁跑手续、督进度、抓协调,每天在全县新开工的9个社区来回奔波。2017年夏季雨水多,部分安置点项目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为了抢时间、赶工期,赵典鲁一个工地一天不知道要跑几趟。由于连续劳累疲惫,他患了重感冒,连续发烧20多天,有时发烧近40度。领导和周围人员都劝他休息几天,他80多岁的老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次,拉在他是手,眼里泪汪汪地对他说:“儿啊,工作再要紧咱也不能不要命啊!”但他仍然坚持白天往社区里跑,夜里很晚回到家才去卫生室输液。
为了缩短工程工期,他经过和项目监督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反复讨论,决定增加施工队伍力量,实行倒排工期,实施“白+黑”集中会战。在他善作善为下,所有安置点项目均按期竣工,他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2018年国庆节后,各安置点陆续进入搬迁阶段,群众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他也往社区跑的更勤了。在一次检查搬迁住房配套进度过程中,他不慎摔伤,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半个月,否则很容易落下毛病。可“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经到了关键决胜阶段,这个时候自己能躺下吗?”第二天,他一瘸一拐又行进在前往社区的路上。
搬迁工作完成后,赵典鲁一刻不敢掉以轻心,这两年,他又奔波在工程质量安全、社区融入、后续扶持的道路上。“这是一项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五年一线攻坚,赵典鲁同志展示了一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干部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