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山水之困
2020-06-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然而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未停歇。
山东也是如此。从清初到民国年间,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闯关东,成为当时破产农民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历史有自己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行的最大力量是人——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凝系于我们一项项重大举措。
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问题,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后的第一场大仗、硬仗。
2015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同步启动。2016年4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字〔2016〕83号文件,正式批复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搬迁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一场涉及数万人命运的易地扶贫搬迁在齐鲁大地上演。
山东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济南市南部山区、泰安市东平县、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费县和菏泽市鄄城县共 4 市 6 个县区,共实施搬迁人口12507户、398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06户、11335人。按照靠近中心村、靠近镇驻地、靠近城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旅游区的原则,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建设集中安置点 39 个,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27户、10517人;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79 户、818 人。
2018年底,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脱贫。
搬出世居的村庄,作别眷恋的土地。故园,不再是“肠断处”;新家,“日夜柳条新”。
住房问题是关系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山东雷霆手段,强化资金、项目、住房质量管理,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不碰项目管理的“红线”。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部署要求,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开发办、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开展质量安全排查,各部门严把责任落实关、严把建设过程关、严把检查验收关,对全省 39 个集中安置点及分散安置住房开展质量安全排查,逐一建立问题排查台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安置住房工程质量安全。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人口的简单空间位移,而是一个小社会的搬迁。对于常住僻远农村,世代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的农民来说,安居方能乐业,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
在临沂,费县大田庄安置点附近建设了东方润宝高效农业扶贫产业园,通过大棚合作种植、入股分红、入园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400余人稳定脱贫;在菏泽,鄄城县每个安置区都配套建设一个扶贫就业车间,吸引了藤编、发制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在泰安,东平县通过做好“两区共建”和土地流转两篇文章,实现搬迁户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在济南,南部山区为两个搬迁村增加投资性扶贫资金,专门用于扶贫公益金分配,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支持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等。
针对搬迁群众脱贫发展,山东提出了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增强搬迁户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在国家层面,“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个时代战略,具有辉煌的意义,山东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搬迁人口与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
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矛盾最集中、领域最综合、工作链条最长的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所有扶贫措施中难度最大,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每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伟大节点,都有特殊的时代印记。
2020 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各相关部门将继续围绕支持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会融入和住房维保等工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0 年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各县区要在6 月底前制定完成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真正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人有寄望自身躬逢盛大时代的情结,而当真正身处每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伟大节点,如何以相应的行动诠释时代的面目与意义?
走过一个个长期盘踞深度贫困的山头,趟过一处处脱贫不稳固的险滩——波澜壮阔的山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是借助于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走,让无力者有力,让前行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