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探析
2020-06-15安永刚
摘 要: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管理策略中也渗透着对学生和教师的人文情怀。而小学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有着启蒙和引领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时,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本文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人文关怀对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探寻了以人文关怀带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现代小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9-01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82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和学校教育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教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摆脱传统老旧的教育管理方式,以人文关怀为中心对教育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进行革新。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站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对管理措施进行不断地探索革新,推进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得到启蒙、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大都受到韦伯、泰勒等人的理论影响,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和管理效能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1]。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也开始显现出弊端,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和强制的执行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忽略了学生的自然性和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且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让教学变成了一种技术活动,限制了教育者的业务发展,对学生只能实行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二)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推广,但是在具体的落实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想,对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缺少深刻的理解,盲目追求高分、升学率,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僵化,教学形式老旧,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只重成绩不重素质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很不利。
二、人文关怀对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价值,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现状,关注人的个性化差异和多元化发展,对人的全面發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现代小学的教育管理是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要求的,与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一致的[2]。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对学生有着启蒙和引领的作用,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时代需要的品质,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积极作用。以人文关怀的理念来指导现代小学教育管理,需要管理者对小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发掘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同时,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只是针对学生的,管理者应当和任课教师进行适度的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并要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形成家校联动机制,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要从学习、纪律、日常规范等方面出发,将管理手段细化到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引领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指导,保障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以人文关怀带动现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人文氛围,建设校园文化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因此要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独特风格的文化传统、人文氛围。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使学生得以提升,实现自我管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建起独有的校园文化。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将人文理念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校园中营造出和谐的人文氛围。要以校园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积极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载体,时刻影响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用朗朗上口的标语和内容生动的宣传画来装饰校园,让学生行走在校园中能够时刻接受熏陶;组织国旗下的讲话、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组建美术、音乐、运动等各类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等。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代替制度的约束管理,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中健康茁壮成长。
(二)重视教师情感,实行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普及的理念,但是教师的情感表达却被忽视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也有所缺失。小学教师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指导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关键影响。同时,教师也是小学教育管理措施的落实者,在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教师用人文情怀去感染指导学生,也期许能从学校中获得人文关怀。但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过于注重制度性,忽略了人的情感,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在教学工作中难有创新发展,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极为不利[3]。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时,必须重视教师的情感表达,对教师实行人文关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关怀: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创造条件为教师安排外出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机会;其次,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多倾听教师的想法,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再次,学校管理者应该多关注教师的思想情况和身心健康,对于思想有波动的教师能够及时进行交流,对于生活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帮助;最后,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的工作成果,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学校中受到关怀和鼓励,工作热情自然会提高,教师的工作有愉悦感和荣耀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有极大益处。
(三)关注学生成长,渗透人文关怀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关注学生成长,渗透人文情怀。学生是具有情感和个性的生命个体,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思想观念较为单纯幼稚,需要进行引导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状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管理措施,使教育管理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是课堂教学方面,要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以体育课为例,教师不能用一套教案应付所有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和身体素质进行安排,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其次是在日常管理方面,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他们好奇心重、调皮、难以专注,难免会犯各种错误。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要用恰当的手段教导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起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对待犯错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原因,耐心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在和学生进行谈话时,有很多教师习惯将自己放在长者的位置,用威严的态度去教育学生,这样学生虽然表面服从,但内心往往难以信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平等而温和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学生能够自觉改正错误,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4]。最后是在组织活动方面,学校组织活动的目的本来是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在某些时候,活动反而成了被迫参与的苦差事,使得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以学生的需求為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愉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家校联动,全面实行人文关怀
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对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理念及方法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学校应该保持和家长的沟通,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渗透给家长,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把握新时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新思路,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也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措施都有所了解,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把“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管理”凝成一股,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人文关怀体系,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形成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座谈会,向家长们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校的管理办法,也让家长们互相沟通教育方法,共同进步。此外,学校还应当组织教师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发展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小学教育管理,对现代小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结合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对人文关怀和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融合,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现代小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岑立强.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探析[J].时代教育,2018(2):154.
[2]岳烽.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5):1.
[3]史琳春.现代高校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教育管理[J].丝路视野,2017(6):65.
[4]陆琼华.小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及价值探寻[J].考试周刊,2018(49):24.
作者简介:安永刚(1980.7— ),男,汉族,甘肃镇原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