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江年画发展浅析

2020-06-15曾冬梅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分析发展现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潮的回归,夹江年画重回大众视线,不但频频亮相全国各大非遗活动,还走出国门到悉尼、德国等地展演。但是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夹江年画更多是被当成满载回忆的文化符号推上舞台,看多买少、叫好不叫坐的现实成为制约夹江年画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夹江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3.02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3-109-04

一、夹江年画概况

(一)夹江年画特色浓郁

夹江地处四川西南部,是著名的“蜀纸之乡”,丰富而低廉的纸张为年画制作提供了条件。历史上,夹江年画(又称夹江木版年画)曾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东的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

夹江年画取材广泛、构图丰满、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夹江年画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源于当时独步的印制技艺。夹江年画采用木板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有的年画套印多达七八遍[1],是明清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这种批量生产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年画成本,使普通老百姓都买得起。二是夹江年画用色多为矿、植物自制的天然颜料,色彩鲜艳、久不褪色。其中最出名的是以“黄丹”为原料制作的黄丹门神,晴天时颜色不明显,一到阴天却尤为鲜亮。民间认为阴雨天正是魑魅魍魉出没的时候,所以民间用黄丹门神来辟邪去瘟,特别在瘴气较重的云贵地区极受欢迎。当地人称“夹江门神能辟邪”,贵阳一带甚至后房牛圈也要贴一对[2]。

(二)夹江年画的发展历程

明代中期,夹江已有年画作坊,至清代逐渐繁荣。民国时期,县城及近郊有年画作坊20多家。从事年画生产的艺人,农忙时经营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画版等。秋收之后,立刻开始生产年画这一家家必备“年货”,一直要忙到腊月底。夹江年画除满足本地民间需求外,还远销云南、贵州等省及东南亚各国,年销量最高时达400多万份[3]。

夹江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逐步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但是,与众多的传统文化一样,夹江年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遭受重创,画版被劈坏做烧柴,作坊歇业,工人改行,明清早期的许多珍贵作品因此而毁坏失传。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年画严重滞销,市场极度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艺人相继去世,技艺人员青黄不接,画家纷纷改行[4]。夹江年画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夹江县对年画开展了抢救和保护工作,成立了“夹江年画社”。许多年画老艺人、画家重操旧业,示范表演、开拓市场。2008年,夹江年画(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夹江民间艺人张荣强、吴泽全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夹江年画研究所。他们全面恢复了夹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发掘、收集了年画雕版百余套,复刻了《陈姑赶潘》《元亨利贞》等在夹江早已消失的古版年画。为适应市场需求,他们还开发了陶瓷、布匹、扇面、灯罩、T恤、葫芦年画等实用性工艺产品。2016年,夹江民间艺人杨继容成立了谷雨文化公司,主要开发夹江年画的文创产品,并进行市场推广。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传统文化的复兴让夹江年画重新获得了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渐走近夹江年画。夹江县文化部门也通过开展“夹江年画进校园”“年画进万家”“夹江年画普及培训”等活动,宣传夹江年画、培养夹江年画传承人。同时,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全国大型非遗展等活动,极大提高了夹江年画的知名度。2017年起,夹江年画传承人先后被邀请到法国、德国、阿联酉、摩洛哥等国家展示展演,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异域他乡。

二、制约夹江年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夹江木版年画从濒临绝境到重新复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夹江年画独特的魅力,提高了夹江年画的声誉。但是,由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以及制作工艺局限等,夹江年画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年画市场萎缩,产品销售低迷

由于社會的发展,钢筋水泥楼房的崛起,单扇的防盗门替代了过去的双掩大门,成对张贴的年画没有了容身之处。而且目前家居装修多以现代风格为主,过去的神像年画在风格上不相匹配。再加上现代人对“年味”的淡漠,张贴年画的人变少,“有钱没钱,贴张年画过年”的情结已经成为过去式。此外,色彩艳丽、价格便宜的机器胶印年画以及喷绘年画也给夹江传统的木版年画造成了冲击,夹江年画的发展陷入瓶颈。

(二)技艺人员青黄不接,年画事业后继乏人

制作年画是体力活,消耗的时间多,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年画艺人都不愿自己后代传承年画技艺。虽然近年来随着夹江年画的复苏和政府部门加大对年画免费培训力度,学习年画的人多起来了,但能静下心来专业从事年画工作的人却不多。以夹江年画研究所为例,2010年招聘的第一批年画从业者,如今留下来的只有两名。由于待遇不高,年画研究所除这两名老员工在所里上班领固定工资外,其余人员都是出于兴趣爱好,所里忙时来帮忙,挣点绩效补贴;所里闲时,则回家经营自己的事业。

(三)生产作坊少,营销观念落后

目前夹江年画作坊只有两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仅30余人,年销售收入约80万元。由于夹江年画才逐步恢复传统工艺,尚未形成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营销观念落后,生产制作形式单一,产业意识淡薄,缺乏产业化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发展的持续性堪忧。而同为“四川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的绵竹,共有年画企业和作坊35家,年画从业人员400余人,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5]。较之绵竹年画,夹江年画的产业化延续与壮大,可谓任重道远。

(四)产品缺乏新意,市场接纳度低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夹江年画要重新走进千家万户,必须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的作品。但是传统夹江木版年画产品多数拘泥于老一套的东西,在表现题材和艺术彰显上没有突破和创新,木版年画作品与市场明显脱节。目前年画文创工艺产品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产品种类单一、质量良莠不齐、设计缺乏新意。由于特色不明显,市场接纳度低,造成夹江年画产品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处境。

三、发展壮大夹江年画的对策建议

夹江年画植根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夹江年画的发展既要保留手工制作的核心价值,也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只有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归入群众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更好地生存、发展、壮大。

(一)加大扶持力度,恢复一批老作坊

历史上,夹江有名可考的年画作坊有董全顺号、董长顺号、李宏发号、李富州号、吕国盛号、唐丰盛号、陈源顺号、龚恒舟号、干长春号等;画工有尹沛然、刘子清、龚福和、罗象镛、林宝珍、董子章等;刻工有吕子云、陈大明、陈银山等[6]。上述名单中,目前仅有“李宏发号”的后人李小明属于“家族传承”。作为李家第三代传承人,李小明16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年画制作,但是后来年画生意越来越差,仅靠年画制作已经无法维持生计。2010年,李小明终于放弃祖业,外出打工至今。由于他没招收徒弟,其子女也不会年画技艺,可以说,“李宏发号”即将断代。名单上的其他人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料介绍,他们的后代也无人从事年画。夹江年画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代代相传”,这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夹江年画在传承上的一个硬伤。现在仅有的两家夹江年画作坊的主要从业人员张荣强、吴泽全、杨继容皆为半路出家入门年画行业,他们师从夹江年画老字号商铺“董大兴荣”的后代董贵忠,传承普系为师徒传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木版年画的主产地,恢复老作坊、鼓励老艺人及其后代继续掌舵夹江年画,使夹江年画重现昔日热闹,方是夹江年画做大做强的基础。夹江县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老艺人重出江湖,动员年画家族的子女恢复其名号。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打造年画村或年画街,广泛开展“年画研学”等活动,争取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带动夹江旅游,再以旅游收入助推年画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夹江年画的繁荣昌盛。

(二)找准市场定位,深入挖掘夹江年画的传统文化价值

夹江木版年画曾因价格低廉而成为普通老百姓过年时的必备年货,而今由于产量小,单张年画价格变得昂贵,消费对象也变成了收藏爱好者。因此,在营销中要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不同的产品,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夹江年画。一是针对收藏市场和专业市场,开发高端产品,对古版年画进行限量编号生产,原汁原味保留木版年画传统技艺特征,走精品、高档、高价的路子。二是与美术院校、工艺学校对接,开发精品文创产品,让学校参与设计,在保留夹江年画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添加全新的现代元素,开发出既时尚又实用的日用品,以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三是针对怀旧情结开发装饰品。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餐馆、民宿、农家乐等在装修上已经开始恢复双掩门、青砖灰瓦土墙,古旧的石磨、一串串的红辣椒、老玉米也成为了怀旧的装饰。夹江年画作为川西南地道的农民画,正好具备这种“土、远、淡、雅”的特性[7],可以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载体,开发这种土味十足而又独具夹江特色的文创产品,并有针对性地将产品推向这些场所。

(三)建立传习基地,引进创新型专业人才

困扰夹江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创新不足。政府部门要拨专款建立夹江木版年画传习基地,定期开展夹江木版年画培训。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夹江木版年画创作比赛,使更多的人加入夹江木版年画的创作传承和保护行列,形成老、中、青年画人才梯队。同时,积极引进具备美术专业背景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年画专业人才加入夹江年画的传承人序列,多创作一些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的年画作品。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年画大县的氛围

著名的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树村在《中国民間门神艺术史话》一书中写到:“四川以产纸和印制门神画著名的夹江,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起举行‘门神会,为期半月,会场设在小北门处‘梅葛庙。远自西藏、西康藏族地区的商人,都到此贩运门神画及纸张[8]。”由此可见以举办展示会宣传夹江、促销夹江的纸张年画已有一定的历史。

夹江年画虽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文化内涵与价值仍“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可以恢复“门神会”或举办“夹江年画节”这样的大型活动,邀请全国年画主产区的专家学者参与。主要开展“年画发展论坛”“各地年画精品展”“年画文创工艺品展”“木版年画印刷体验”等活动,辅以民俗表演、地方美食、焰火晚会,并用木版年画的形式印制节会所需的推广海报、手提袋、明信片、馈赠礼品等。通过活动参与、媒体报道,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夹江年画、喜欢夹江年画。同时,在街道、广场、店铺等广泛使用有夹江年画图案的灯笼、灯箱,营造年画大县的氛围。春节前,还可聘请专业公司以夹江年画财神、门神等特色图案为基础制作《财神拜年》《门神拜年》的趣味动画表情,通过微信和QQ转发的形式让夹江年画传递得更加广泛。

(五)提高传承人待遇,留住年画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是由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只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年画的传承中,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传播、扩散,才能使夹江年画良性发展。但现实中,年画传承人经济效益差、地位不高的问题往往引发家庭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人才流失。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重视,制定夹江年画传承人保护政策,对县级以上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扶持,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安心从事年画事业。建议成立年画研究奖励基金,对在传承、保护夹江年画方面成就突出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夹江县编史修志委员会.夹江县志[M].成都: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9:464.

[2]张荣强.夹江年画浅说[J].四川工艺美术,2011(1):29.

[3]吴平.夹江年画:纸上的乡关和年味[N].四川农村日报,2018-04-27(05).

[4]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夹江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79.

[5]杨勇,吕婕.德阳绵竹:深挖年画文化内涵创新发展绵竹年画助力乡村振兴[EB/OL].中新网四川,2019-09-26.

[6]冯庆豪,龚义龙,彭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年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7]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06.

[8]王树村.中国民间门神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15.

责任编辑:秦利民

[收稿日期]2020-03-27

[作者简介]曾冬梅(1974—),女,四川犍为人,夹江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非遗办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分析发展现状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