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黄永生教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
2020-06-15靳宏光牟宗毅
靳宏光 牟宗毅△ 魏 岩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近年来,我国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1],其发病年轻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黄永生教授是全国首届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3、4、5、6批师承指导教师,从医50余年,治疗AS相关疾病经验颇丰。本研究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对黄永生教授近十年门诊治疗AS相关疾病的有效病案进行收集整理,总结黄永生教授治疗AS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新药新方开发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收集整理黄永生教授2009年7月至2018年6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诊治AS相关疾病的有效病例,共纳入232首处方,136味药。
1.2 数据库建立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录入所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四诊、诊疗等信息,采用单人录入双人审核,确保数据准确,建立黄永生教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AS相关疾病的医案数据库。
1.3 数据处理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的分析功能,选择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图表。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组方分析”中“频次统计”功能,统计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共计筛选出黄永生教授治疗AS相关疾病门诊处方中所涉及的136味中药,结果显示,出现频次≥30的中药有34味,见表1。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丹参、砂仁、降香、蝉蜕、僵蚕、泽泻、三七、茵陈、茯苓、水蛭。
表1 使用频次≥30的中药
2.2 功效分类 对34味高频药物进行功效分类,结果见表2。
2.3 组方规律 见表3,表4。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的组方规律,设置支持个数为90,置信度为0.8,以药物组合出现频次进行降序排列,共有22个频次≥50的药对。利用方剂规则分析所得药对,其含义为当出现“→”左侧药物时,出现右侧的药物概率,共得到关联规则19条。
表2 使用频次≥50的药物功效分类
表3 用药模式频次
表4 规则分析
2.4 核心药物网络展示图 利用“网络展示”功能得到核心药物网络展示图,见图1。共20味中药,分别为丹参、砂仁、降香、蝉蜕、僵蚕、泽泻、三七、茵陈、茯苓、水蛭、炒白术、炒苍术、石菖蒲、枳壳、青皮、郁金、厚朴、竹茹、海藻、昆布。
图1 核心药物网络展示
2.5 方剂组方规律 见表5~表6,图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利用系统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演化出药物核心组合1、2各3个及新处方3首。
表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
表6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剂
图2 新方网络展示
3 讨 论
AS是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2-3]。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2 000万人死于AS相关疾病[4]。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指南的规范及介入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不能完全阻止AS相关疾病的发病进程,且其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因此,消除AS斑块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药物。AS可归属于中医学“脉痹”“心悸”“胸痹”“中风”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以其多靶点、多环节干预及较好的安全性等优势在AS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了全国首届名中医黄永生教授治疗AS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应用平台“频数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永生教授治疗AS相关疾病常用丹参、砂仁、降香、蝉蜕、僵蚕、泽泻、三七、茵陈、茯苓、水蛭等药,药物功效分类结果显示,多为活血理气、化痰祛湿类药。“关联规则分析”中显示,出现组合频次在前5位的药对分别为丹参,砂仁;砂仁,降香;蝉蜕,僵蚕;丹参,降香;茵陈,泽泻。利用“网络展示”功能得到的20味核心药物同使用频次排在前20位的药物刚好吻合。黄永生教授认为,AS系本虚标实之病,痰浊、血瘀既是AS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同时也存在于AS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稳定期患者的基础病理状态。痰浊凝聚与瘀血互结是AS病机的关键。血中之痰浊不仅是单纯的痰,而是痰血混合物,是造成痰瘀互结之初始阶段,其持续发展下去,痰附血脉,痰凝血滞,凝血成瘀,最终痰瘀胶结,进而使脉管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气失温煦,胶结日久,凝结愈发坚固。此痰瘀斑块,唯可应用化痰软坚、行气散结之“清”法,活血化瘀之“化”法,逐渐使之由瘀化为痰,再化为水而排出体外,从而恢复血脉通畅,最终截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脑卒中等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
丹参、降香、水蛭、三七、全蜕、僵蚕理气破血、化瘀止痛,将动脉内的瘀血斑块转化为痰浊;泽泻、茵陈、茯苓、砂仁健脾利湿化浊,使邪有出路。现代研究显示,丹参所含丹参酮ⅡA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与低密度脂蛋白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抑制炎性反应及调控巨噬细胞自噬等多重作用机制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7]。降香具有促进血管新生、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8-9]。水蛭提取物水蛭素对于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并且有Meta分析报告显示含水蛭的中成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果优于他汀类药物[10]。三七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1],其根部提取物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效,并能降低VCAM-1、ICAM-1、MCP-1、IL-1、TNF-α等多种黏附分子、趋化因子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12-13],抑制NF-κB活性,显著缩小ApoE-/-小鼠AS病变,减少巨噬细胞数量[13]。蝉蜕、僵蚕具有抗凝、抗血栓、促进微循环的作用[14-17]。茵陈、泽泻能显著降低TNF-α、IL-4、IL-6等的表达,展示了其较好的抗炎效应[18-19]。在临床上,若患者血瘀明显,可酌加煅花蕊石、莪术;若舌苔厚腻,痰浊较重,可酌加石菖蒲、郁金、竹茹、海藻、昆布、牡蛎;气机不畅,可加用枳壳、青皮、柴胡;若正虚明显,多加白术、黄芪、当归等扶正之品。诸药合用,具有软坚散结、化瘀成水、浊邪外清之功。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新处方3首。其中方1由焦栀子、胆南星、海藻、泽泻、丝瓜络、昆布组成,方2由石菖蒲、茵陈、紫苏梗、竹茹组成,具有清热化痰、理气通络的作用,方3由三七、僵蚕、煅花蕊石、炒白术、黄连、吴茱萸组成,具有化瘀通络止痛、疏肝健脾和胃的作用,其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