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2020-06-15黄建春熊荣华张丹璇梁谊深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升阳中脘反流

黄建春 熊荣华 张丹璇 梁谊深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广西柳州 545001

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为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西医治疗以PPI 为治疗的首选药物[1]。但临床上患者单独使用PPI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情常迁延反复,远期复发率可达57%以上。其中肝胃不和是该病十分常见的中医证型,此类患者平素性情多急躁焦虑,病情复发也高于其他症型患者。笔者在运用“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和心理健康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8 年2 月~2019 月2 月 我 科 符 合GERD 中西医诊断标准70 例患者,年龄18 ~65 岁。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37.5±5.4)岁,其中轻度胃食管反流15 例,中度胃食管反流15 例,严重胃食管反流5 例,病程1 ~4 年,平均(2.3±1.1)年,平均身高(1.65±0.21)m。对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36.9±6.2)岁,其中轻度胃食管反流14 例,中度胃食管反流15 例,严重胃食管反流6 例,病程1 ~4年,平均(2.4±1.0)年,平均身高(1.66±0.31)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以胸骨后不适、泛酸、夜间阵发呛咳为主要表现。纳入标准:(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指南》[2],符合其中的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2)可配合中医治疗,可接受穴位埋线疗法;(3)胃镜未见黏膜损害。

排除标准:(1)胃镜提示其他疾病;(2)严重皮肤疾病无法进行穴位埋线疗法;(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损害等严重危及生命原发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周行“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具体操作如下:将缝合线剪成长约0.3 ~1cm 的长短不一线段若干,使用000 号医用外科可吸收线,处理完成以后,将其浸泡于75%酒精内备用。将可吸收缝合线从针尖入口处穿入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注意全程无菌操作。将长针灸针(0.35mm×50mm)从注射针针尾插入。选择穴位(具体穴位于疗程中指出)将注射针刺入穴位所需深度,获得针感后轻推针灸针,并退出注射针,穴位内留置可吸收线,以无菌干棉球按压止血。第1 疗程治疗主穴选取穴位天突、膻中、中脘、双膈俞,首次埋线配穴选取双胆俞、双阳陵泉,之后选取双肝俞、双足三里,并与上组配穴交替使用;第2 疗程主穴选取天突、膻中、中脘、双膈俞、双足三里,配穴选取双肝俞、双胃俞交替;第3 疗程主穴选取中脘、双膈俞、双足三里、双公孙,配穴选取双脾俞、双肝俞交替。天突、膻中穴埋线时选取长约0.3cm 线段埋入,公孙穴选取0.5 ~0.6cm 线段埋入。操作宜轻巧、迅速。每周1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3 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65588),20mg,每日2 次。

两组均4周/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观察指标:依中医证候[2-3]分别以0、1、2、3 分评价,分数越高证明程度越严重。使用胃肠动力测定仪检测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食管体部远端收缩积分(DCI)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检测患者酸反流情况以便携式pH 监测仪,连续测24h,包括酸反流次数和食管酸暴露时间。采用SF-36 量表[4]评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随访记录复发。

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1)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2)显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3)有效: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4)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食管动力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LESP、UESP 和DC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LESP、UESP 和DCI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食管动力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表1 两组食管动力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 n LESP(mm Hg) UESP(mm Hg) DCI(mm Hg·s·cm)对照组 35 治疗前 9.13±3.50 39.58±15.62 297.37±96.83治疗后 10.87±3.25 48.34±15.76 315.78±90.16 t 9.362 11.236 12.836 P 0.000 0.000 0.000治疗组 35 治疗前 9.21±3.42 42.36±13.87 294.29±95.05治疗后 12.52±3.18 49.96±13.50 366.72±92.43 t 16.548 9.384 15.632 P 0.000 0.000 0.000 t组间治疗前 0.436 0.536 0.914 P组间治疗前 0.674 0.532 0.362 t组间治疗后 5.632 7.936 8.362 P组间治疗后 0.001 0.000 0.000

表2 两组酸反流情况比较

表2 两组酸反流情况比较

组别 n 酸反流次数(次) 食管酸暴露时间(min)对照组 35 治疗前 30.18±7.27 28.22±5.23治疗后 17.72±6.65 21.58±5.77 t 7.396 6.325 P 0.000 0.000治疗组 35 治疗前 30.36±8.58 28.12±5.24治疗后 7.59±2.32 9.49±1.49 t 21.395 30.152 P 0.000 0.00 t组间治疗前 0.253 0.185 P组间治疗前 0.632 0.756 t组间治疗后 9.327 6.532 P组间治疗后 0.000 0.001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总分对照组 35 治疗前 58.56±6.38 41.93±6.20 92.80±7.98治疗后 66.96±8.73 52.72±8.26 110.57±10.69 t 12.635 10.863 11.934 P 0.000 0.000 0.000治疗组 35 治疗前 58.19±6.52 42.08±6.34 92.25±7.07治疗后 68.93±9.15 60.55±10.39 126.38±10.34 t 8.153 5.326 9.863 P 0.000 0.001 0.000 t组间治疗前 0.421 0.823 0.752 P组间治疗前 0.741 0.351 0.283 t组间治疗后 8.362 4.923 11.932 P组间治疗后 0.000 0.001 0.000

2.2 两组酸反流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酸反流次数和食管酸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酸反流次数和食管酸暴露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常见病,而在治疗中,西医多针对疾病本身,即症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如抑制胃酸分泌等疗法,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复发较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受李东垣《脾胃论》中“升阳益胃汤”的启发,取其“升阳益胃、甘温除热”之功。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以理气和胃降逆,取膻中宽胸理气,天突理气止逆[5-7]。膈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与足阳明胃经经气相通,且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膀胱经背俞穴上,故背俞穴可协调脏腑功能,是调节脾胃升降功能的关键部位[8],而膈俞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主治胸膈之疾患,有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之功[9],故与任脉三穴共同作为治疗主穴。患者首次就诊通常吞酸呕苦、胸骨后灼痛症状明显,治疗上当对症予平降肝胆犯逆之气,故配穴取足少阳胆经之合穴阳陵泉疏肝利胆,足太阳膀胱经上胆腑之背俞穴胆俞利胆泻实。之后选取双肝俞、双足三里与双胆俞、双阳陵泉交替,旨在疏理肝胆木气同时兼固护中土脾胃之气,故配以肝之背俞穴肝俞疏肝理气,足三里健脾益胃、通阳畅中。第2疗程开始选取天突、膻中、中脘、双膈俞、双足三里为主穴,配以双肝俞、双胃俞交替治疗,因肝胆横侮上逆之气经首个疗程的疏解已渐平息,此时应侧重于“调补脾胃,升举清阳,制约浊阴之气上逆”[10]。《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说“合治内府”,而“胃合于三里”“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亦是胃之下合穴,可治疗一切脾胃相关疾病,可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脾气健运,则清阳自升,浊阴自降,故足三里具有健脾升阳的功效,是“升阳益胃”埋线疗法中重要的取穴,是以将之作为第2 阶段治疗的主穴。胃俞是胃之背俞穴,有调胃和中之效,搭配胃之募穴中脘,俞募相配,加强理气和胃;肝俞有清利肝胆之功,交替使用以平降剩余肝胆横侮之气[11]。第3 疗程主穴选取中脘、双膈俞、双足三里、双公孙,配穴选取双脾俞、双肝俞交替,此时逆犯之气均已基本止息,治疗重在调补脾胃,升阳理气,故主穴去膻中、天突,加双公孙。公孙是足太阴脾经之络穴,沟通脾胃二经之气血,可理脾胃、调气血,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有通调气机、平衡升降之能,有较强的健脾理气之效。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上脾之背俞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有健脾和胃之效,主治脾胃疾患,与肝俞交替使用,以调畅脾胃气机,加上中脘、足三里升阳健脾、膈俞宽膈降逆,使脾气升,胃气降,恢复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转[12]。

“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之所以选择穴位埋线这种方式来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除了腧穴的功能外,还因穴位埋线本身具有较强的优势。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的治疗方法,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灵枢·终始篇》中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可吸收线在腧穴中软化、液化、吸收,相当于长时间地保留针感,对腧穴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可增强治疗效果[13]。且穴位埋线初期,由于可吸收线对机体组织形成了一个较强的刺激,发挥克服脏腑阴阳偏亢的效果。而随着时间的增长,后期对于穴位局部的刺激相对较弱,此时可以发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的效果。纵观整个过程,以整体角度出发,对脏腑进行调节,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14-15]。另外,穴位埋线治疗1 周1 次,相对于其他治疗频率低,患者更乐于接受,也更容易坚持。综上所述,“升阳益胃”穴位埋线疗法对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并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升阳中脘反流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