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在肺癌胸腔镜患者的应用
2020-06-15韦春伟林恒伶韩柳丹何海丽
韦春伟,陈 湘*,刘 珍,林恒伶,韩柳丹,何海丽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肺癌胸腔镜手术所导致的急性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肺功能康复,患者因为疼痛不敢用力咳嗽、呼吸,不愿进行肺康复锻炼,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此外,疼痛还是引起患者心理及生理不适,营养摄入减少,睡眠障碍等,其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加快康复通过外科围术期开展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各种护理措施,可促使手术应激减轻或降低,对术后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0年12月实施择期胸腔镜手术治疗的88例肺癌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分成甲组(44例)与乙组(44例)的依据是数字表法。甲组:男、女病人比为26:18,患者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则为(58.3 6.4)岁;其中腺癌32例,鳞癌12例;乙组:男、女病人比为29:15,患者年龄30-86岁,平均年龄则为(59.6 6.5)岁;其中其中腺癌34例,鳞癌10例。组间予以基本资料的比较后,P>0.05,有本次对比性。
1.2 方法
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于甲组中:术前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常规性访视,未采取超前镇痛干预,术后麻醉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随访。评估疼痛的工作由胸心血管外科护士负责,有特殊情况立刻向主管医生汇报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乙组采用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①组建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制定疼痛康复计划,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宣教,教会患者学会运用疼痛评估尺,并开展超前镇痛工作;②确保疼痛管理小组良性运行,急性疼痛治疗小组成员包括1名胸心血管外科临床医生、2名高年资胸心血管外科护士、1名麻醉医生、1名疼痛科临床医生、1名疼痛专科护士以及1名康复治疗师。术前小组成员根据患者手术级别、对疼痛耐受力、年龄、肺功能等共同制定肺康复计划,其中包括患者疼痛管理治疗,患者清醒后由康复科医生按照康复计划协助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胸外科医生与护士进行患者的肺康复以及疼痛评估观察,并根据患者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疼痛评估结果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及时处理镇痛后的不良反应。需要使用镇痛泵治疗的患者,由主管医师开具医嘱,麻醉医师负责操作,责任护士间隔4h评估和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汇报主管医生并处理;③规范管理疼痛护理团队,由急性疼痛管理小组成员里的疼痛科的临床医生和疼痛专科护士对胸外科护士进行疼痛专业知识的培训,每6个月进行1次理论、技能考核,要求全员通过;建立疼痛护理规程,责任护士全程关注术后患者疼痛反应和用药后疼痛控制效果,按要求做好疼痛评估、宣教指导、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等各项工作,与主管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可组织麻醉科、疼痛科、呼吸内科等进行会诊,将责任护士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④创建信息化支持系统,提供学习平台,鼓励护士通过微信或工作坊形式进行疼痛知识线上、线下交流与学习;组建患者康复微信群,推送疾病康复知识,分享成功案例,促进医患交流;建立单病种随访机制,定期进行出院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延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评估疼痛程度时使用的是NRS评分表,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计算术后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评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得到的各项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表示时用的是(±s)、(%),比较时用t检验、x2检验,P<0.05能代表差异明显。
2 结 果
甲组的NRS评分比乙组NRS评分高,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乙组长,并发症发生率比乙组高,2组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 1 对2组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3 讨 论
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急性疼痛监控干预流程,将责任护士在疼痛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众多文献指出,护士在多学科合作团队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想实现良好的疼痛管理,就必须有护士的参与,同时要高度重视其主体作用,以达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目的[2]。除此作用外,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还能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压力,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为基本载体,护士作为枢纽,可使多学科合作效率显著提升,为护理学科的长远性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3-4]。
此次实验中,甲组的NRS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乙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得出肺癌胸腔镜患者开展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护理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