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功能的高校药用植物园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药用植物园为例

2020-06-15王颖郑志元

安徽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园林规划药用植物园

王颖,郑志元

(1.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4;2.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随着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不断被强化,高校专属药用植物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全国专业药用植物园中,各高校所属药用植物园数量占比超过60%[1],其中清华大学所属北京药用植物园、中国药科大学所属南京药用植物园、福建中医药大学所属时珍园、上海中医药大学所属百草园等占地规模较大。由此可见,高校药用植物园在我国药用植物园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校药用植物园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场所,但因为专业性较强、研究客体较少,所以其园林规划设计的专项研究也不多。基于上述现状,针对高校药用植物园进行的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显得十分紧迫。本文通过对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药用植物园的多元功能与分区设计研究,探索高校药用植物园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旨在为此类型项目提供参考价值和设计思路。

1 相关概念与建设背景

药用植物园是一个集中草药资源保存、研究、开发,以及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2]。药用植物园根据使用功能主要分为3类:以观光游览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中的药用植物园;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所属药用植物园;以科教功能为主的科研院所、高校所属的药用植物园[3]。高校药用植物园是通过收集、保存和利用药用植物,开展研究应用、教学实践、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活动的场所。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4],更是安徽省中医药及新安医学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其少荃湖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60.42hm2,所属药用植物园位于校区东侧中心区域,总面积约为5hm2,其建设目标被定义为以“新安医学和中医中药资源为核心”建设的精品工程。药用植物园基地面积约占校园总面积的8%,是校园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校园环境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图1 校区上位规划图

2 多元功能分析与分区设计

校园整体规划轴线清晰,呈院落式布局,校园东侧主要是附属配套服务区。因校园交通组织规划,如上图红色区域所示,所属药用植物园被划分为3个分区,各分区自成闭环,并通过校园主干道路相连,与校园规划建筑一起形成内部环形观光路线。未来的植物园作为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点、中药学科特色点、人才培养双创点、校园观光风景点,需要满足多元化的使用功能。此外,基于安徽中医药大学“至精至诚、惟是惟新”的校训以及“大医精诚”的育人理念,3个分区分别以“至诚草药苑”、“惟新观光园”和“悦和盆景园”命名。

图2 总平面图

2.1 中药学科科教功能与至诚草药苑设计

安徽中医药大学设有中药学博士授权点、省部共建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安徽)、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单位[3]。作为课程教学实践点和中药学科特色点,其主要使用人群是药学院的师生。药学院是国家中药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多个专业,涵盖药物开发、生产和使用3大环节。其园林规划设计选择3个分区中占地最大的南部分区来实现中药学科科教功能的需求,命名为“至诚草药苑”,为半封闭式管理。

图3 至诚草药苑总平面图

至诚草药苑,一方面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功能,创造教与学的融洽环境,并为网络植物园建设提供实体信息库,为药学院培养“识药、用药、辨药、制药、创药”应用型人才提供充足的课程教学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以教师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通过建立野生试验田、大棚种植区(阳棚和荫棚)等方法,为安徽省道地中药材野生种质的保护和教师科研创新提供平台和空间。

图4 至诚草药苑功能分区与效果图

基于多元功能需求,草药园内部主要设有核心教学区、科研区、学生创新创业区,并结合两区位置设室内阳棚和室外荫棚区域。整体布局采用轴线对称为主、自然曲度为辅的形态语言,结合阴阳八卦、提壶济世等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虚实有度的亭廊架组合、人车分流的环形路网分级串联各功能区。核心教学区主要通过八卦式种植台地、围合式水系、起伏式教学种植区等元素,创造适合不同属性药用植物生产的局部小环境。科研区一方面要满足阳生、阴生道地药材的种植要求,另一方面要预留重点品种种植区和实验种植自留区。阳棚、荫棚、种子库的设计主要为了配合以上两个区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学生创新创业区沿道路线性展开,与其他分区相呼应,为未来的中草药盆景制作、中草药文化推广提供设施服务。

图5 至诚草药苑分区图

2.2 校园观光风景功能与惟新观光园设计

位于至诚草药苑以北的惟新观光园,占地约1.6h㎡,是药用植物园的开放式管理分区。这里将成为全校师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需要承担散步、慢跑、登高、小型集会、改善局部小气候等功能,并为校外参观者提供观光文化体验空间。

图6 惟新观光园平面图

图7 惟新观光园效果图

基于多元功能需求,观光园主要设有中心景观区、金水河休闲健身区,结合东西入口、活动广场和休闲绿地,形成校园景观的制高点和环形休闲空间。

图8 惟新观光园功能分区与效果图

通过构筑物的设计体现新安医学和安徽中医药文化;遵循上位规划,通过水系的环绕与高差形成不同形态的水景效果,沿金水河两岸形成休闲步道和休憩空间;通过小广场的空间放大区域,满足师生小型聚会、室外展览的功能;根据药用和观赏价值,选择植物品种设置菊花园、木瓜园、海棠园、桂花园、樱花园和竹园。西端面向校园东区入口,人流将较为密集,辅以景墙挡景;东端面向校园东入口,作为主干道的对景呈现,面对金水河最宽处,创造开阔景致。

2.3 人才培养双创功能与悦和盆景园设计

安徽中医药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位于校园东入口的悦和盆景园,实行半开放管理,虽然仅占地约0.3h㎡,但将成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和传承中草药盆景文化使用的重要场所。

图9 悦和盆景园平面图与功能分区图

盆景园结合东入口设置半开放盆景展示区,用于普通品种盆景观赏;中心区域设置封闭式盆景展示区,用于名贵品种盆景的展示,设置李时珍雕塑丰富文化内涵;西面设置小型休憩活动区,提供林荫下的停留空间;封闭区南北向边界通过绿化围合遮蔽。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为学生种植栽培、成品制作的场地,为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提供场所。

3 高校药用植物园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3.1 地域与文化融合策略

中国中医药相关各高校,因地理位置和文化圈层的不同,其校园文化、治学理念、研究方向、擅长领域大相径庭,其所属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地域与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之上。正如本文所研究对象,其园林规划设计就是结合其位在皖之中的地理环境、新徽派建筑风格的校园环境和中医药阴阳五行理论下人文环境,通过内调格局、外调风格、塑造肌理、文景共生的设计策略,运用景观小品、山石、道路铺装、雕塑等景观要素,创造了融新安医学文化、安徽道地药材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药用植物园。

3.2 功能和形式融合策略

高校药用植物园往往具有教学、科研、观光、科普、创新创业等多元功能属性,而落实到园林规划层面,不同高校的药用植物园因建设目标、占地面积、基地形状、周边环境、形式属性也不同。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时刻把握功能与形式的融合策略。安徽中医药大学园林规划设计采用了将功能细化分解,结合地块分布和基地形式,在大尺度园林中融入功能内涵,进行分区设计;在小尺度园林中体现功能的人性化和文化性设计;最终将形式统一于功能,将功能贯穿于形式,旨在创造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文化浓厚的“园在园中、园中有园”的药用植物园。

3.3 生态和艺术融合策略

高校药用植物园作为中医药理论的实践基地,承担着稀有特有药用植物品种和具有特殊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作用,对于动态研究药理以及药理与自然环境整体关系的科学实践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中国高校药用植物园园林规划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诗情画意、理山造水的脉络下进行设计,以地形、道路、水体、建筑、植物和文化等为主体,动态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综合运用生态和艺术融合策略,就是要一方面利用传统园林远近疏密、对景框景等手法形成移步换景的园林空间艺术美;另一方面要根据道地药材、本土药用植物的生态特性,设置面阳背阴、局部水环境、阳棚荫棚人工控制环境,结合孤植、群植等植物造景手法,创造适合其生长、观赏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药用植物园作为中国药用植物园分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对于中医药学科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道地药材科学保护等方面实践工作起着很大作用。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是安徽省内极具典型性的案例,本文从其多元功能与分区设计出发探索了其设计策略,这项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对于提供省内外其他类型药用植物园建设方法,具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园林规划药用植物园
3S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成语植物园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方法分析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互帮互助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