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20-06-15闫建华

山西青年 2020年11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难关怀

闫建华 李 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年秋季新闻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北京 100872

灾难报道,也就是灾难新闻,是指对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灾难性事件而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动荡、财产损失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人为性灾难两大类。由于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重大性、破坏性和反常性等特点,从而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受众的高度关注。

从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9·11”恐怖主义事件,到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9年3月10日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失事事件,可以说,灾难性事件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发生,只是破坏程度和范围大小有所不同。而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作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不仅是公众了解信息的平台,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既要及时地把灾情事实传达给受众,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启发受众,提升新闻传播的价值。

一、灾难报道需要人文关怀

2019年10月23日,英国警方在英格兰东南部埃塞克斯郡一工业园区内的一辆集装箱货车里发现39具遗体,这起货车惨案随即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媒体关注。然而,西方媒体起初在报道这起货车惨案时,并没有真正地、深层次地去分析和报道此次事件因何而起,也没有在报道中遵守基本职业素养,对遇难者给予人文关怀,而是捕风捉影去报道,还有意把意识形态及偏见加入到报道当中,肆意抹黑中国。而我国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时效、吸引眼球,也没有及时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就盲目转发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混淆视听,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2019年8月10日,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我国浙江沿海登陆,不仅造成至少56人死亡,还给沿海省市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面对近年以来最强台风,新华社及时启动应急报道响应机制,前后方联动、密切配合、精心策划,及时发布灾情动态权威信息,综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景呈现台风灾害现场,深入挖掘各地各界齐心协力抗灾救援的温暖故事。《古城洪灾 八方驰援——洪水灾害下的浙 江临海现场目击》《风利雨奇马横 救灾众志成城——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后一线直击》报道及时、立体化呈现一线灾情。“现场云”直播报道《直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点面结合、细节丰富,直击受众关切点。《记者手记:追风“利奇马”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力量》《致敬!台风中,81岁老人跪着测蒸发,让人动容》《狂风暴雨,总有人用尽全力默默保护你》等报道挖掘抢险救灾中温情故事和人性光辉,在重大灾难报道中传递出强大正能量。

这两起灾难事件一个是社会性灾难,一个是自然性灾难,但它俩都因事件的突发性、重大性,成为媒体报道和受众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上述两个灾难性事件报道分析中可以发现,同属灾难新闻,报道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说明一些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没有找准位置并正确地体现人文关怀意识,以至于在社会上引起了负面影响。这也说明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必须重视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理念放在报道首要位置,而不能只一味追求传播效果。

二、人文关怀的涵义及其在灾难报道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主义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人文主义者”的唐君毅认为“人文的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决不加以抹余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①人文关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内容,指人们在做事时要体现出人性化。新闻报道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尤其要注重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新闻报道始终。

(二)灾难报道中为什么要重视人文关怀

在灾难新闻中,无论是国际灾难报道,还是国内灾难报道,我国媒体都要有人文关怀意识,报道要体现人性化,体现人性美。笔者主要从媒体、受众、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媒体

在我国,媒体被认为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和人民联系沟通的桥梁,所以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主要体现在:第一,要为受众服务,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有关灾情信息,对一些信息进行解疑释惑,满足受众在信息上的需求;第二,要为受灾群众服务,及时反映他们目前所处的困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减轻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让他们能迅速走出灾难的阴影,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第三,要积极宣传在抗灾救灾过程中,不同岗位的人员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宝贵精神;通过不同报道手段把从反映受灾者的无助、凄苦等的表面层面上升到精神道德层面,这种人性化的报道,既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受灾群众的同情和关注,也能使受灾群众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弘扬社会正能量,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2.受众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它所传播的对象是受众。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并不是被动的,他们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甚至进行二次传播,这要求媒体的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同时,媒体在对新闻事实的评判、解释中还要顾及受众的立场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受众的互动反馈及时调整媒体的报道计划,使媒体能够以更加合理正确的方式进行报道,这样才会避免受众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获得受众的认可,所以对受众的了解和尊重是媒体在报道新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3.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基本能得到满足,但精神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媒体在传播精神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报道灾难新闻时,人们之间的互助、关爱、同情是到处可见的,媒体的报道职责之一就是将平凡人物中的不平凡行为所体现出的这些宝贵精神品质和人间真情传播给受众,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氛围。此外,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已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这就要求我国媒体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拓宽报道视野,时刻关注和报道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灾难事件,并且也应在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从上述的解释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媒体在灾难报道中重视人文关怀是必要的,这也说明报道中体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报道原则。那么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又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三)人文关怀在灾难报道中的意义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主要报道对象是人,报道客体也是人,所以在灾难新闻中,无论是国际灾难报道,还是国内灾难报道,我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始终注意突出对人的关注,体现人性化,体现人性美。

1.是对受灾者生命、生存权的尊重,以及对遇难者家属的理解和同情

在灾难报道中,新闻的报道对象是受灾者,他们的生命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受到威胁。作为媒体,应该理解他们的处境,及时报道他们目前的生存状况,呼吁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对这个受灾群体的关注,共同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生活家园。这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

2.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报道对象上,还体现在传播对象上。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在把灾区的最新状况及时传达给受众,满足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顾及受众的心理需求(包括受众内在需要的而自身还没有察觉的内容),不能过分渲染、夸大事实真相,片面、过多地报道恐怖和血腥的场景,让受众心理感觉不适,带偏社会舆论。

3.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基本职责的体现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客观、准确地把灾区情况和政府的救灾措施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灾区的信息是媒体进行报道时的基本义务,但要注重对新闻报道适度效的准确把握。由于灾难报道往往会涉及一些不适宜传播的内容,包括个人隐私、画面血腥等等,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要注意始终突出对人的关注。比如:电视报道中的有关灾情画面,如果不适合展现的画面,能避开的则避开,避不开的就应该打马赛克。媒体还应发挥深度调查报道的特点,通过一定时间的报道和采访积累,全面去展现和还原事实,让社会能详细了解灾情发生的来龙去脉。

媒体在报道中的被采访者大都为受灾者,在采访时要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要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受灾者,保护好受灾者的隐私,媒体不能因追求报道效果而伤害受灾者的感情,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媒体在报道灾区情况的同时,也要做好舆论引导,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分析解释当前的状况,配合政府进行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把公众的行动引导到政府的措施轨道上,减轻受众和受害者的心理压力,避免发生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要从报道中挖掘具有人情味的新闻,在心理上拉近受众和受灾者的感情距离。

三、我国媒体如何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已然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时效性在新闻报道中越发变得重要,有的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只顾追求独家性、轰动性,却没有更深层次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灾难报道,使该报道更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报道方式更加人性化、理性化。

(一)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不足

1.部分媒体工作者对灾难报道一味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意识不够

当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去抢发新闻,希望能在时效上占领先机,但正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部分媒体会顾此失彼,忽略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盲目转发,这不仅会制造社会恐慌,还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报道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1)对于突发性的灾难新闻,媒体只抓住事件的突发性、刺激性等特点,为追求报道效果,过多的报道人员伤亡等场面,使受众看后产生恐惧感,这不但会造成受众的不适感,也表明我国一些媒体工作者基本道德素养有待提升,报道方法存在缺陷。

(2)在灾难报道中,采访受灾者或遇难者家属也是重要一环,但许多媒体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在受灾者还处在心灵极度脆弱的状态或遇难者家属还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的情况下,不顾他们的感受就刨根问底的对他们进行采访,对他们的生理或心理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一些交通事故报道中,部分媒体会放大遇难者家属痛哭画面,不顾家属的心理感受就贸然对其进行采访,这无疑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3)报道时要清楚报道对象是谁,避免主体错位。在灾难事故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纸质媒体的配图会把重点放在领导干部关心受灾者上,突出领导干部形象,把受灾者放在次要地位,这种报道宣传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可能还会影响媒体甚至政府的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3.报道手段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媒体在报道中体现人性化,也表现在为受众服务上,让受众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我国许多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尤其是对于国外的灾难报道,大多是翻译国外稿件,这实际上就是把国外视角当作国内视角传递给受众,把新闻报道的主导权和议题设置权从自己的手中转移到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手中,这也必然会丧失自己的立场,造成“失语”状态。

(二)解决方法及其采取的措施

1.认清灾难新闻的性质,制定出各种灾难报道预案

对于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媒体应有快速的报道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灾区状况客观、真实地告知于受众。灾难性事件一般都是突发性的,含有强烈的新闻价值,受众对此类新闻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媒体对灾难性事件应提前做一些划分和归类,制定出相应的报道预案。这些预案以受众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受众的信息倾向来安排和组织相关报道。

2.新闻工作者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并把这种意识融入到报道中

灾难性事件的破坏性是比较大的,媒体对灾难的现场、伤亡情况,最好是概述核心信息,避免过于细节描写,在报道中要体现对受灾者的同情(这里是指道义上的同情,但在报道上要客观叙述),时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采访时还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感情,把握好被采访者的心理因素,不能为完成报道任务而给受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造成伤害。此外,新闻工作者平时应注重相关职业培训,尤其是对于灾难报道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和实践的结合,总结报道经验,以便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

3.注重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相结合,做好受众防灾、抵灾工作,避免造成社会混乱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引导社会舆论,一方面,防止各种不实信息的传播,减轻受众心理承受的压力,帮助受灾者恢复正常生活,以减缓灾难性事件引发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媒体还应及时教导受众如何进行防灾、抵灾,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受众的抗灾意识,增强新闻的传播价值。

4.改进和提高报道手段、方法,注重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报道

首先,在融媒体时代,不同类型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应尽量避免新闻的表面化、庸俗化和娱乐化,但有些媒体往往只注重表现受灾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现状,却忽视了对人性真、善、美的挖掘和精神层面的弘扬。

其实,在灾难报道中,深层次挖掘灾难性事件中受灾群体与恶劣生存环境斗争的顽强精神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崇高品质,这既是在精神上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也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所具备的启发、教育作用来弘扬社会正能量。

最后,灾难事件出现后,救灾、减灾及灾后恢复工作都会进行,尤其是灾后恢复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媒体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救灾过程,更要关注灾区的灾后重建等情况,并适时进行回访报道,通过一段时间关注和跟踪报道,不仅可以留下宝贵的报道资料和历史材料,也为日后相关报道提供经验教训,从这个层面上讲也是有意义的。

5.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要辨证的看待和处理

灾难性报道要注意“抢”和“压”的关系。所谓“抢”和“压”,就是报道时间距离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远近而言的。一般来说,报道时间距离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越短,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并不是惟一的做法,有的报道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有意将报道的时间推后。②由于灾难新闻也含有消极作用,所以在报道时应以真实、准确为前提,在报道内容核实准确无误后再进行发布,避免出现报道失实或引起社会混乱,这就要求媒体把握好客观条件、受众心理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报道,既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的作用。

四、结论

进入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报道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采集信息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但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是其始终遵循的原则,因为新闻的主体是人(报道对象),客体也是人(受众),所以不管媒体再如何发展进步,报道手段如何多样化,在灾难报道中都应突出人文关怀,它要求媒体不仅要让公众关注灾难事件本身,也要关注受灾者的命运,关注灾难事件中所体现出的人间真情和人性美。总之,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进步应体现的一面。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媒体报道的整个过程中,把它作为媒体工作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灾难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和引导人们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赵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媒体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世界,2015(7):259.

②郑兴东,陈仁凤,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25-326.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难关怀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Voice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