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体育空间的活力化更新与改造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的创作实践

2020-06-15魏敦山李双哲金晔

建筑技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长宁区体操场馆

魏敦山 李双哲 金晔

1 魏敦山建筑创作研究室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项目缘起

1.1 城市更新运动的兴起带动城市体育空间的活力化更新与改造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运动的开展,城市体育空间的更新与改造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我国城市中的体育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30多年的使用,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实际的使用需求,存在建筑破旧、设备老化、功能单一、空间品质低下、运营管理理念落后等诸多问题,导致很多体育设施资源闲置、场所衰败,急需活力提升方面的更新改造。

2018年初,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408研究小组通过16 300份网络问卷调研发现,市民对于既有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改造有较高的需求。

城市体育空间是大众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广义上讲,城市中一切为市民大众提供体育运动的空间都属于城市体育空间。城市体育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触媒能有效带动城市的有机更新。

一方面,体育场馆建设可以有力地促进城市的经济更新、环境更新和社会更新,进而促进城市的整体更新;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进而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

1.2 项目背景和挑战

原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以下简称“体操中心”)是一座直径78m的巨蛋形大型体育馆,建于1996年,是上海市举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重要比赛场馆,拥有独特的圆球状巨蛋形建筑造型,既是上海市重要的标志建筑,又是长宁区重要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心和区域地标建筑,深刻印在老百姓的美好记忆之中。

作为城市地标建筑的重要比赛场馆和长宁区内唯一的公益性大型综合体育场馆,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经过20多年的使用,已经出现外立面陈旧破损、设施设备老化落后、部分构件锈蚀损坏、活动空间不足、座席不足等问题,无论是建筑本体结构、基础设施,还是各种技术装备,都难以满足承办顶级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要求。建筑外壳经多年氧化,铝板已被污染,渗漏现象严重,外观已显陈旧,“明珠”略显暗淡,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老建筑面临各方面条件的局限,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国际赛事标准和“体育+”的多元化需求。经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将“推进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工程”列入《上海市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长宁区体育局2016年工作要点》和《长宁区区政府和部门2016年重点工作目标》,实施拆除后重新建设,通过增加场地面积,缓解体育场地匮乏的状况。

业主:上海市长宁区体育局

建设地点:上海市长宁区

项目负责人:魏敦山

建筑设计:魏敦山建筑创作研究室

施工图设计: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134 090m2(地上44 370m2,地下89 720m2)

设计时间:2016

建成时间:2023(预计)

项目状态:建设中

1 原上海国际体操中心

1.3 目标和愿景

作为城市中心区内重要的大型综合性场馆,更新改造之后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将发挥城市触媒的作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空间活力,带动周边经济价值的提升。

第一,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增强广大市民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提高居民科学体育锻炼参与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通过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有效增加体育设施供给和利用效率,挖掘和带动体育设施的内在价值,完善其附加功能,服务经济,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 体操中心改造后鸟瞰效果图

3 体操中心改造后主入口广场效果图

4 体操中心改造后总平面图

5 体操中心垂直空间功能分布示意

第三,提升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的综合功能和服务水平,提供市民健身活动场所,缓解区域体育场地匮乏的现状,带动周边经济价值提升。

2 体育建筑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位于长宁区核心地段,周边延安西路高架与内环高架的大型立交在此交汇。项目用地面积小,基地周边建筑密集。由于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周边的住宅、办公、酒店、医院和城市高架等形态各异,表现为一种较为随意的碎片化状态。

球体是一种经典的空间几何体,象征着永恒和纪念性。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的更新改造采用椭圆形截面式的扁球体,与既有体操中心形态相呼应,传承原有建筑的历史记忆。通透的玻璃球体形成向心、集中的建筑形态,建筑内部复杂的建筑功能整合后,以一种简洁、纯净的姿态融入城市空间之中,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带动城市的有机更新。

3 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体育空间

《汉语大词典》中,“公共”意为“非私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用或公用。也有人认为,“公共”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Maturity”,强调个人超出自身利益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中“Common”一词也起源于“Koinon”,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关照和关心的一种状态[2]。

城市体育空间作为一种公共领域,是公众权利活动的场所,因此需要体现公共性。城市体育设施的服务应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建设思想,面向市民大众,顺应国家全民健身的体育精神。公共性体现在政府对城市体育设施更新再开发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市民的公众参与以及后期运营的公共管理等方面。公共性是城市体育空间作为城市触媒的重要属性,能够聚集人气、提升活力,体现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价值精神。

开放与封闭相对,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开放指与外界有联系。系统论指出,当事物具有“能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能力和属性”[3]时具有开放性,系统主要通过系统边界控制其开放度[4]。

城市体育空间是以体育健身为核心要素的城市开放空间。其开放性有多层含义,包括空间边界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性、管理运营的开放性等。开放性是提升场所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体育设施作为稀缺公共资源,应最大限度提升其开放性,减少资源的闲置浪费。

室外空间的更新改造,更强调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创造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场所。首先,开放边界,减少物理隔离,提高可达性和便捷性。其次,设置室外下沉广场,解决部分地下室采光、通风、消防问题,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提高视觉感官的丰富度。第三,室外广场小型化,注重小尺度的细节处理,利用喷泉、雕塑、绿植等创造亲切的室外环境。

4 打造城市体育综合体,适应“体育+”时代的多元需求

改建后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功能上满足国际赛事的设计标准,增加了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同时引入多业态功能,打造“体育+”城市体育综合体。

4.1 整体改造原则

由于原场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如何在狭小的用地范围内合理增加使用功能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成为更新改造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整体改造原则如下:1)主馆球体圆心向西南偏移16m,半径扩大至48.20m,球顶至室外地面高度增至49.45m;2)球体比赛馆和训练馆之间建筑加高至室外地平高度32.45m,用于增大辅助用房面积;3)原人防地下室拆除后改为下沉广场,开挖4层地下室,部分地下室设计为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

4.2 功能复合化,打造“体育+”的城市体育综合体

为了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满足多样功能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综合功能,提高场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民众体育、文化需求以及扩大场馆区域影响力,设计方案着重强调了垂直空间的功能布局,通过挖掘地下、地上空间的开发潜力,从而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6 体操中心改造后比赛场地的多功能使用

7 大比赛馆室内效果图

8 小比赛馆室内效果图

9 体操中心改造前后场地尺寸对比

(1)充分开发地下空间,布置全民健身及商业配套等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建后的体操中心地下室部分作为全民健身用房(如体操、舞蹈、拳击、跆拳道、健身馆、儿童体育培训)、训练用房以及配套的体育功能用房,地下三、四层为车库。

(2)大空间上下叠加,实现场馆的一馆多用。

整体改造之后,下层比赛场地标高由原来的5.50m改为0.00m,球顶高度增至49.45m,满足日照要求。在26m标高处新建钢筋混凝土楼板,在垂直方向上将球体内部分隔成两个大空间,实现场馆的功能叠加。下层主馆净高22m,上层多功能训练厅净高约15m。

底层场馆作为综合体育馆,除了可以用于国际体操比赛之外,还可进行篮球、排球、手球、拳击、武术、柔道、跆拳道等比赛。座席布置灵活,屋面结构经过荷载计算,为文艺汇演和马戏演出的举办提供了可能。

为增加使用空间,方案在26.00m标高处新添了一块直径约91m的混凝土梁板结构,面积约6 700m2,上部净空约15m,用作多功能训练厅,配备三组电梯及楼梯,满足消防疏散要求。该厅配套专业灯光设备和厕所、小卖等服务设施,既可用于举行800人小型比赛活动、体育训练用房(相当于1个篮球/网球场、6个羽毛球场)、全民健身用房使用,又可作为会议厅、新闻发布厅、群众文艺演出场馆,甚至举行小型集会活动,如月光晚会、啤酒节活动。

4.3 功能优化升级,满足国际赛事的标准要求

为满足运动场地的国际赛事标准要求,体操中心进行了功能优化升级。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本场馆的主要使用要求为举办全国性和单项国际比赛,等级为甲级。原场地尺寸63m×36m,不能满足国际体操赛事70m×40m的要求。原有观众固定座席2 337个,排距较小,仅800mm,活动座席布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多功能的比赛、演出需要。

因此,体操中心进行了如下调整:1)主馆球体半径扩大,改造后场地70m×40m,满足国际体操赛事要求;2)排距增加至900mm,座宽550mm,体操比赛时固定座席数达4 000个,活动座席1 000个。

5 结语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项目竣工后,将成为上海新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城市触媒提升城市活力,带动城市更新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长宁区体操场馆
上海各区战“疫”显担当(上)长宁区代表处在行动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
党建引领自治 自治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