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华

2020-06-13

世界建筑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世界建筑

1968年出生

1986年入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士、硕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2019年“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8年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8年2018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参与)

2015年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参与)

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分会颁发的“中国建筑院校境外交流学生作业优秀指导教师”奖

重建工,是一个容易让人爱上建筑的地方。1980年代中叶的建院校园有3个出入口:正门外是店铺比肩的沙正街,狭窄的街道上有悬挑出一半的火锅店;侧门外是新建的通向石门大桥的快速路,宽阔干净的只有晚上的小面摊;后门出去是乌龟山,一派自然风光的山顶上显露出某厂房的一角。这是城市的生活世界。围墙里,一群图纸比脸干净的人,读着路易·康,看着《世界建筑在十字路口》,聊着方案构思,听老师讲不同的建筑,对着《建卒》里“二十世纪底文明的遗迹”不明觉厉……那是建筑的理想世界。在一座空间、地形、城市、自然、人文感受颇为独特的城市里,与一群人一起沉浸在生活世界和理想世界共同的生机中,大约是重建工当年的文化。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更加明晰,不含功利的热爱与好奇心,是比知识更珍贵的收获。

1995年,英国社会学家保罗·赫斯特(Paul Hirst,1946-2003) 在 建 筑 联 盟 学 院(AA School)这所以实验性为主旨的学校,针对英国大学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引发的危机,发表《教育和新思想的生产》(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New Ideas)的演讲时说,当时建筑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为社会带来新的构想。他以海上水手的工作为类比,提出建筑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娴熟的技艺(crafts)和创造性的想象。而大学教育,是技艺的培养而非简单技巧(skill)的训练,和为社会、文化贡献新的想法。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新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代建筑是否为此提出了真正有意义的新构想,不管是在社会文化层面,还是建筑学自身?当一些建筑人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忧心忡忡的时候,问题的关键是建筑学到底能为此做什么?在什么程度上或范围内?

建筑与社会文化及其它更广泛议题的关系,是现代主义以来关注的重点之一,如果不是更早的话。它关乎建筑的能力与建筑的边界,简单地说,就是建筑能做什么?哪些是它做不到的,而能做到的是否做好了,做到了,或有所突破?其核心是,建筑有没有自身独特的、有别于其他门类的属性或问题。据说在所有建筑业相关的学科和职业里,建筑学和建筑职业是最为焦虑的一个。与比邻的土木工程相比,建筑似乎一直在构建自身的历史、自己的身份、自身的边界。事实上,有人认为,建筑是一门“软”知识,因为它与复杂变化的人相关,所以很难有可度量的客观唯一的标准。建筑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知识,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建筑的知识属性的焦虑正是它的特点,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它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充满社会理想和社会关怀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而一些设计课成绩不错的学生,只热衷实体的操作和操作的手法,对“好用”之外的东西缺乏求知的好奇。尽管两者的表现方式不同,在我看来,问题却是同样的:生活世界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割裂。其结果是,前者的关怀常常只化为了言语的激情,看不到专业所能发挥的作用,使理想可以转化为“好”设计的推动力;而后者,且不论从建筑到建筑能带来多少的创造,仅就设计本身的认识而言,也是约减化的降格。以这样的割裂,几乎不难想象,在应对复杂的现实和未来的变化时,建筑所处的状态。

未来世界的变化,几乎无以置疑,虽然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它终究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东南大学建筑学本科四年级的理论课上,过去的10年里,每一届我都会问几个同样的问题。其中之一是:虚拟世界中的城市和建筑是不是建筑?4年前,第一次,认为是的学生数量超过了认为不是的学生,且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56%。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看法是,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反映,是情感的投入,是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等需求的场所,而它们在虚拟世界中同样实现了。还有学生提出,如果物质实体不存在的历史建筑和图像中的建筑是建筑的话,为什么虚拟世界中的不是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从中可以看出年轻一代对于生活世界认知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建筑和建筑学的改变吗?建筑能为此提供什么样的新构想?

回到保罗·赫斯特提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当代建筑的问题并不全然来自于建筑之内。我们今天似乎处在变化的节点上,犹如19世纪中叶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管是对当代问题还是未来世界的新意识,单靠建筑学很难完成。但如果建筑学想要在社会文化问题上和变化的未来世界中发挥构想的力量,并以此更新自身的知识,那么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能否将生活世界里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建筑问题,并以此寻求新的建筑的应对方式。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社会问题和技术观念的建筑转化上,现代主义的努力和1960到1980年代那些先锋派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对这些努力的重新认识,包括现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恐怕是当下理论和历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工作。

1 《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合译)

2 《建筑研究01——词语、建筑物、图》(执行主编)

3 《建筑研究02——地形学和心理空间》(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建筑学世界建筑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建筑的“芯”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