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日记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20-06-13肖玲刘玲
肖玲,刘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0 引言
脊髓损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部分或者全部神经干和神经元受到损伤,从而使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患者感觉丧失情况,多数患者常常伴有神经源性膀胱情况,发生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尽早拔除患者导尿管,使其能够自主排尿,预防并发症,为患者膀胱恢复最终目的[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医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0日至2019年1月5日。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由于个人原因从而中断研究[2]。观察组(35例):组内男20例、女15例;年龄49-60岁内,平均(54.21±1.07)岁。对照组(35例):组内男21例、女14例;年龄48-60岁内,平均(53.15±1.25)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表示。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实施常规治疗方式。
观察组应用排尿日记方式。每日对排尿日记进行记录,责任护士主要负责记录患者尿量、每次放尿时间、有无漏尿、输液量等等,记录者应每日进行记录,与质控者进行交接,质控者由护士长进行担任,每日检查两次,早上8点交班、对夜间记录情况进行检查,下午5点对白班记录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排尿日记能观察患者每次间隔时间、放尿次数、每日总尿量,对患者膀胱容量是否正常、膀胱感觉进行评估。在药物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连续72小时排尿日记,并详细记录漏尿情况、夜间尿次、白天尿次、每日总排尿次数,根据患者不同阶段排尿日记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若在治疗中,患者排尿间期低于前次,提示患者需要改变药物治疗方案或者进行行为训练法,在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进行膀胱训练、盆底肌训练等[3]。
1.3 观察指标
35例观察组以及35例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膀胱容量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 26.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检验,用卡方值检验,若2组间差异存在意义,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
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48.12±12.01)d、残余尿量(53.12±12.45)mL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指标的比较()
2.2 对比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指标的比较(n,%)
2.3 对比膀胱容量
观察组膀胱容量(468.52±102.95)mL与对照组膀胱容量(387.15±101.27)mL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膀胱容量指标的比较()
表3 两组膀胱容量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脊髓损伤由于多种因素易导致人体脊髓不同平面发生损伤,发生不同部位反射性膀胱膨胀,由于患者排尿困难,一般使用导尿管导尿,留置尿管虽然能解决患者排尿,但是易发生感染情况[4]。由于患者膀胱排空出现障碍,膀胱充盈过度,易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情况发生,易引起尿路感染情况[5]。
通过对其进行膀胱训练,能使反射性膀胱建立,利于患者早期恢复自主排尿,减少患者尿液残留,预防并发症发生[6]。盆底肌训练主要是指患者自主舒张和收缩盆底肌肉群,盆底肌训练能增加患者尿道阻力,对排尿前尿急症状有效改善,而膀胱训练则需要通过改善患者排尿行为,对膀胱收缩进行抑制,从而达到增加患者膀胱容量目的。通过应用排尿日记后,取得显著效果,能提供自然膀胱容量下患者膀胱功能尿动力学容量记录,是简单无创的一个工具,能对排尿功能障碍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尿失禁和尿频患者,能确定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能为膀胱功能障碍治疗提供有利依据[7]。通过教会患者正确记录排尿间期和排尿日记,能显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排尿日记还能为患者膀胱训练法提供有利依据,能对患者排尿情况全面了解,掌握患者排尿动态,利于对患者治疗方案及时调整,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利于其早期康复[8]。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48.12±12.01)d、残余尿量(53.12±12.45)mL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容量(468.52±102.95)mL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应用排尿日记,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