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在贲门癌中的应用进展
2020-06-12张振
张振
摘要:贲门癌是食管与胃交界处的恶性肿瘤。贲门癌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病情在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时,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此时对其采取手术进行切除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无法取得较高的根治性切除率,所以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1],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应用新辅助放化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本文就贲门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应用进展做综述。
关键词: 贲门癌;新辅助放化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3-092-02
1.新辅助化疗在贲门癌中的应用进展
新辅助化疗属诱导治疗,一般应用于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前,能有效的对患者肿瘤原发病灶及机体的微转移灶进行消除,以达到肿瘤降期目的。从而使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得以有效延长,从而使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大大增加,进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有学者[3]通过研究称,对胃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可使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得以有效提高,并且可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有效延长。吕会来[4]等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没有明显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能达到降低肿瘤分期以及提高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和术后。
2.新辅助放疗在贲门癌中的应用进展
由于发病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癌变发生局部进展或转移,无法采取手术切除方法进行治疗,对此类患者进行放疗治疗是主要手段[5]。目前对于贲门癌单纯新辅助放疗的研究较少,未来仍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
3.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在贲门癌中的应用进展
替吉奥胶囊辅助放疗治疗贲门癌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可耐受,患者的生存率更高,是一种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张育[6]研究表明:胃癌 D2 根治性手术仍然目前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對进展期胃癌患者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的疗效较差,手术 R0 切除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广大学者逐渐摸索出术综述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这一新型胃癌的治疗模式。目前术后辅助放化疗已经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要由于单纯术后辅助化疗。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这一手段相对于单纯手术而言可以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手术R0 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但在延长生存期方面还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7]。
4.结语
综上所述,新辅助放化疗对于贲门癌的总体治疗有明显获益,根据不同患者一般情况,考虑能否行同步化疗,对于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都有明显延长,对于患者手术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未来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光煜,何苡,胡为才,等53 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 ( 1) : 11- 13.
[2]姚杰,黄海涛,陈少慕,等.食管癌和贲门癌病人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营养支持分析〔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 3) : 142-144.
[3]A.Alma,C.Arce-Salinas,O.etc.Herrera-Montalvo. 1310 Association of Her2Neu Ile655Val polymorphism with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cardiac toxicity in locally-advanced breast cancer[J]. EJC Supplements,2009,7(2).
[4]吕会来,张丽,温士旺,李勇,张月峰,田子强.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贲门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0):3310-3312.
[5]骆明莲,程宏文,王永兵等.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 14) : 1997 - 2000.
[6]张育.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用于Ⅲ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河北北方学院,2018.
[7]Ajani JA,Winter K,Okawara GS,et al.Phrase II trial of 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in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RTOG 9904):quality of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and pathologic response.[J].J Clin Oncol, 2006,24(24):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