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曲艺的审美与传播

2020-06-12古杨

曲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曲艺

古杨

曲艺是一门可以追溯出遥远历史的艺术形式,心跳始终与时代的进步“同频”、脉搏与社会的发展“共振”,这是曲艺深植厚土的文化根基所造就的超强生命力、适应性和融入感带来的特质和属性。

融媒体时代“空降”般地到来,令诸多文化形态措手不及,从属于民间文化形态的曲艺从业者虽然没能幸免,但是早有预知。2005年出版的《中国曲艺概论》在介绍曲艺类别时,归纳出“网络曲艺”的概念,说网络曲艺是刚刚萌生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曲艺,“还需要认真研究它的艺术特性,探索与创造、推动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与提高”。融媒体是网络的“加强版”,在其造就的传播形态下,曲艺必须以敏锐的触觉感知到“风向标”所指,调整自身姿态,与融媒体一起向前奔跑。

一、融媒体为曲艺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融媒体的“融合”之举,就带有彻底变革、突破新生的全新思维。这是对自身现状多维审视、重新认知后,痛定思痛做出的选择和决断。纵观曲艺发展史,不管是从孕育、形成到成熟还是从变化、出新到繁荣,无不与传播的途径与方式的更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影响。

比如,近现代的曲艺由串乡、撂地到赶庙会、进书馆茶社,再到“触电”上电台、上电视,每一次的演出环境与受众人群更新和扩容,都在无形中为曲艺助力的同时,也列出来一些前所未有的考量科目,适应并通过了便顺利升级,被卡住了难以解套就“从哪来回哪去”,眼睁睁看着同道者“一日千里”而望尘莫及。

融媒体时代到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

先说机遇。融媒体是一个理念,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传统媒体抱团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它所包含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始终与曲艺保持着“亲密” 的合作关系。

在20世纪,曲艺曾是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借助电台强大的传播功能,一批曲艺作品和演员家喻户晓,曲艺在大众中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影响力和不断增强,打造出了“广播曲艺”的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一张张曲艺“明星脸”,网络也捧红了一批曲艺“草根”。这些曾经都使得曲艺在融媒体时代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1.曲艺要适合融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曲艺虽然与融媒体的前生交情深厚,但与融媒体的今世还是萍水相逢。能不能再度联手、再续友情,这就要看是否有缘。 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曲艺与融媒体的“缘”在于“道”。曲艺人要主动了解融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状况寻找利益契合点,方能共谋发展大计,这也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融媒体把“融”定义为“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联合起来的新型媒体,其“包容性”是不言而喻的。原来每种传播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融媒体扬“我”之长、避“我”之短,优势互余、劣势互补,把身单力薄的“我”铸造成强大健壮的“我们”。这就给曲艺从业者带来了启示,融媒体的聚合效应会产生共振作用,起到1+1大于2的宣传效果,我们也可以。

融媒体的信息传递具有简洁、快速、群发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传播、受众相对局限的短板,信息采集的即时性、发布形式的趣味性和受众观点反馈的互动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正好与曲艺作品生产“短平快”的特点相契合,为曲艺这支“文艺轻骑兵”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和用武之地。

2.融媒体需要曲艺及其边缘化的表现形式

融媒体综合了视、听、读、评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发布信息的量级、传播的实效性与受众覆盖面均刷新纪录。影响力“泛滥”式的爆发,使得融媒体的布局出现“短杂多”的新面貌,以适应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这对融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需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来打理日常,这种新的业态素养难为了正襟危坐的新闻人。

传统媒体中哪些人相对来说表现得镇定自若呢?骨子里不乏创意的新锐编辑、记者,情商爆发的综艺策划、实施者和一身才艺、反应机敏的脱口秀类主持人。这些另类的“新闻人”往往与曲艺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比如有曲艺创作表演特长,本来就是曲艺“同道中人”,深谙曲艺门道,他们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碎片化的理解几乎没有障碍,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巧设悬念、先声夺人、瞬间入戏、出奇制胜……曲艺常用的招数在融媒体传播中屡试不爽。浏览、关注、点击、评论“井喷”般的数字,令新闻人惊呼:原来事儿也可以这么说、话也可以这么讲!于是乎,融媒体中“曲香四溢”,我们常见的微视频(包括官宣短片)、口语播报、脱口秀主持人畅聊中,学逗俱佳、说唱并重,“扣子”层出、“包袱”不穷!

当然,融媒体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媒介,不是曲艺“走秀”,曲艺元素只是表现手段的一种借鉴,准确地说是曲艺边缘化的形式。

3.融媒体为曲艺创作、表演、传播提供了大平台

边缘化曲艺之所以能在融媒体中大行其道、亮点频现,值得曲艺从业者深刻反省:缘何在我们长叹曲艺穷途末路之时,融媒体中把它“边缘化”一下就可以大放异彩呢?

这就是平台的优势!

融媒体的边缘化曲艺是曲艺在融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试金石。

首先探明了路,此路可行,走好了就是阳关大道。

其次指明了方向,只要朝前走、走正路,前途无限。

同时看到了目标,借助融媒体大平台,做活曲艺大文章!

机遇来了,伴随着挑战一起来的。

(二)挑战

说到挑战,自然会联想到应对。融媒体大肚能容、海纳百川,接受任何适合于媒体传播的文化形态,更何况是风雨同舟、一起走來的曲艺呢?但不能只提“想当初”,若想延续或增进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得有个重新磨合、彼此适应的经历和过程。

1.融媒体对曲艺的过度消费,带来创作的挑战

融媒体是融传播、娱乐、互动、营销等于一体的网络大平台,在内容为王的大数据时代,突出亮点、彰显个性尤为重要,讲究先声夺人、抢眼夺目,能成为万花丛中那一点绿,让受众从纷乱繁杂的页面中一眼找到你,你就是“热点”“头条”,在无形中具备了“火爆”“蹿红”的潜质。

曲艺语言流畅、表演(表情、动作)传神、风格亲切幽默,这些另类标签成就了诸多案例,曲艺化的小视频、段子比比皆是。于是,曲艺元素自然成为融媒体“吸睛”神器,大行其道,屡试不爽。

但融媒体是要“过日子”的,它需要的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持续性、延展性。正如曲艺与融媒体的碰撞,偶尔擦出的火花就像“走亲戚”,可随时来也可随时走;火花频闪就能常来常往。都知道玩老一套容易审美疲劳,篝火需要添柴,火炬需要加油,怎样总能玩出“花活”?源源不断地出新作品。曲艺新作品的生产需要周期,“老本”不够融媒体吃的,这就是挑战!曲艺创作虽然很艰难,但不能滞后,这是生计所迫、大势所趋。要从创作的理念、形态、方法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作品的生产效率、简化作品的生产流程,优化作品的生产结构,创新和完善曲艺创作机制,尝试提纲式剧本、颠覆式移植、流水线接龙式创作等方式,解决融媒体环境下曲艺创作“原料”不足问题。

2.融媒体海量的需求,带来作品数量与质量的挑战

众所周知,融媒体需要海量的信息。其胃口到底有多大?用一位资深广播编辑的话讲,用“无底洞”来形容不足为过。

曲艺作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和过程,剧本创作、加工修改、背词排练、压场……从既往的经历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基本上形成了规律。融媒体环境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既往规律就有些像刻舟求剑般迂腐滞后、不切实际了。但曲艺作品的生产又必须遵循自己的艺术规律,这是要恪守的“红线”,容不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萝卜快了不洗泥”。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归根结底是作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如何处理。辩证地解决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把好“速成”产品的质量关,对于循规蹈矩的曲艺工作者来说确是极大的挑战。换个视角看,融媒体向曲艺要的不是完整的作品,而是曲艺化的碎片内容。思路打开天地宽,试想,把铺平垫稳、起承转合、三番四抖这些功课都交给融媒体,我们只负责说学逗唱演,是否会瞬间茅塞顿开呢?

3.融媒体转载传播的泛滥,带来原创版权的挑战

融媒体为曲艺的传播插上了神速飞翔的翅膀,一个作品红透或许就在“瞬间”。这种泛滥式的传播给原创作品的版权保护出了一道似乎是难以破解的大难题,从瞬息万变的流量中“扒” IP地址比大海捞针的难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诸多曲艺“网红”为何趋之如鹜、乐此不疲?略通融媒体“网络经济”者均知其价值几何,“堤内损失堤外补”,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原创版权意识随之淡漠。

这是融媒体环境下曲艺传播的尴尬。无独有偶,同样无奈的还有审美的意识和形态。

二、融媒体对曲艺审美提出的角度与“新规”

关于曲艺美学的思考和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女性缠足、减肥整容一样,都归咎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态度,但最终还要回归健康美的本质。

(一)曲艺的固有审美

《中国曲艺概论》在阐述曲艺本质属性时给“曲艺”下了一个结论性的定义:曲艺是一门用口语说唱叙事的表演艺术。“口语”“说唱”“叙事”“表演”“艺术”这几个关键词让曲艺的固有审美已经显而易见,也就是语言的美感、音乐的美感、节奏的美感、形体的美感、系统的美感,也就是贴有明显曲艺标签的听觉、视觉、感觉的美学综合体。

融媒体之所以对曲艺“高看三分”,正是缘于曲艺对社会现象、人间百态及生活细节等艺术处理、提升之后重新作出的准确而独特的审美定位,出人意料、情理之中,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二)融媒体对曲艺审美的态度

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优秀曲艺作品“照单全收”的供给关系,只对合乎胃口的内容下筷子大快朵颐,这种审美态度颠覆了曲艺作品向融媒体输出的完整性概念。融媒体环境下曲艺作品的生产观念,要形成多元思维,即作品多重指向性。大舞台、小剧场、融媒体的传播途径、受众群体各不相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在作品立意创作时就要有具体的对象感,考虑到不同传播空间审美层次的差异,见人上菜、靶向给“药”。

融媒体审视曲艺的美,不局限于完整性、逻辑性、思想性、艺术性等学术范畴,而是过多注重作品 “亮点”的“质”和“量”。比如现在网上特火的相声短视频,多则不过一分钟,少则仅数秒、十几秒,一个片段哪怕只言片语、一两句经典台词足矣。避大而全、就小而精,笔者认为,这是现代曲艺在融媒体审美态度下应该表现出的洒脱姿态。

三、融媒体与曲艺审美的兼容与磨合

融媒体是曲艺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曲艺要传承发展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对于传播媒介是一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审美出现分歧的时候,要相互包容理解,逐渐磨合适应,求同存异,趋于大众审美的认可。

融媒体与曲艺艺术均兼具着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非物质文化服务的传播功能,相同的属性和价值取向注定了审美的共性。尽管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传播的手段、借助的途径大相径庭,但所期许的影响和效应十分相近,殊途同归的目标和追求使得彼此审美产生共鸣,这也是媒体与曲艺长期如影相随、不离不弃的主要原因。

如今融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潜移默化的曲艺基因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明显和突出。广播、电视的主持人对话中,说学逗唱、插科打诨的痕迹明显;推送的图文中,轻松幽默、机智调侃的金句频出;评论区的互动也像是群口相声似的,逗的、捧的、腻的滴水不漏、妙趣橫生……

融媒体借鉴了曲艺的表现手法,曲艺也从融媒体中汲取着营养,这是审美的共性决定的相互兼容的去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我还是我、你还是你。

融媒体与曲艺艺术毕竟不属于同一个门类,在意识形态当中对审美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融媒体在传播中内容为“王”,对表述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其审美以传播的效果为前提。曲艺在传播时以艺术水准为审美原则,要保证舞台演出效果。不同的审美取向确立了各自的审美尺度,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原则。

既然是原则,就一定要恪守。融媒体与曲艺双方审美交融“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合作态度。迁就和容忍是不可取的权宜之计,会导致分道扬镳、两败俱伤。理想的方式是適应磨合,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双方必须坚守原则、不越底线,这是相互尊重、抱团发展的合作态度,也是融媒体环境下曲艺艺术跨越、求新、求变、突破面临的新课题。

四、直面融媒体,曲艺传播的创新与思维

应时而生的融媒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在承载着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为各种艺术门类的普及、发展、繁荣提供了一方无边无际的辽阔舞台。如何在融媒体上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亮点,捕捉庞大受众群体的兴奋点,为传统说唱艺术重返融媒体大“舞台”的核心位置,是每一个曲艺人的憧憬与梦想。追梦之旅并非一路坦途,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坎坷,但前进的方向不能偏移,必须克难攻坚,一步一步义无反顾地跨越过去,才能看到曲艺彩虹当空、彩霞满天的绚丽未来。

曲艺在融媒体环境下奔跑,一定要牢牢守住审美的底线,像“行者”那样有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和博大的胸怀,从曲艺振兴的初心出发,返璞曲艺传承的使命本真,不管以怎样的姿态傲立潮头,曲艺的优良基因始终不能流失、变异。

(一)深耕说唱沃土,曲艺的根不能松

曲艺来自民间,带着泥土的芬芳,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是贴生活最近的,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方山水养育一方曲艺,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曲种都以各自的方言语调、音乐基调、审美形态等地域特色而冠以不同的称谓、留下不同的烙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植根于地方文化的沃野与厚土之中。

融媒体是一个繁华世界,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曲艺的质朴是别样的清新,有大俗大雅的美感。借鉴、融合、求变、出新是生存、传承、发展、壮大的必然需要和必经过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持原汁原味的曲艺特色尤为重要,这是曲艺的根,根深才能蒂固,根一旦松动了就会有花朵便会枯萎、凋零。

千百年来的曲艺发展史反复证明,只要根扎得深、扎得牢,任凭风吹雨打、岁月洗礼,依然会枝繁叶茂、花艳果香。

(二)万变不离其宗,曲艺的魂不能丢

曾经有艺人尝试用普通话唱河南坠子,在电视台播出后引发一场是非争议。媒体觉得语言上更广泛化了易于传播,但在观众中几乎是“一边倒”地不买账,普遍认为没河南坠子的“味”了。诚然,方言是地方曲艺的魂魄之一,丢了“魂”的曲艺自然不会有“精气神”。

传统曲艺源于民间,与生俱来一种通俗、朴实的气质,在融媒体传播是会受到一些局限和羁绊,博采百家之长是创新发展的需要,但在“拿来我用”的时候要先做一下“皮试”,看到底过不过敏、适不适应。曲艺创新一定要“守住道”“留住魂”,无论创新的步子多大、力度多强,曲艺的“魂”丢不得!

(三)顺势借势造势,“融”出曲艺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文艺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一样的初心,一样的责任、一样的梦想,铸就了融媒体与曲艺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担当、共同的希望。

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各怀一技之长却均陷入穷途末路的僵局,变“古板”为“新锐”,可谓扭转乾坤、柳暗花明,如今融媒体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如日中天。曾与其一路相伴、如影随形的传统曲艺艺术不能消极等待,要主动出击,从融媒体的“蜕变”中悟出些规律和道理来,在照方抓药、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突破点,根除顽疾痼瘴,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借助融媒体塑造新形象、展示新魅力、开拓新路径,实现完美转身、华丽涅槃。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曲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第九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新闻发布会在福建南安召开
“互联网+”和高校曲艺专业教育对曲艺传承的影响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不同传播方式对于曲艺发展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曲艺教学实践分析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